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范文国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32-235
分析了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主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市民化任务越来越重,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格局没有调整到位,农民工落户政策存在较大的社会隐患,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建议把增进农民工幸福作为市民化的宗旨,把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市民化的前提,把推进城乡区域常住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化作为市民化的核心任务,把科学测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的基础,把科学评估市民化能力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依据,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政策作为增进农民工幸福的重要路径,把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把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外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抓手,把加大对落后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作为推进全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把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考核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较为缓慢,在市民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成本,面临着成本困境。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破解市民化成本困境是应该重视的问题。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市民化面临着过高的住房成本以及社会保障费用成本承担不足、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等困境。提出了要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以城乡统筹方式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做到政府、企业、农民共同分担,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王杰 《农业展望》2014,(4):32-35,42
现阶段,加强农村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却存在数量不足、效率低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监督等现状。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增加这对矛盾的关键在于提升农村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能力,从更新理念、创新手段、增加投入、完善机制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实质与复杂性以及当前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压力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积极履行其职能。当前我国政府通过职能的履行,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配套改革滞后、管理僵化落后等问题。因此,今后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我国政府职能应该定位在配套改革的推动者、管理服务的创新者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模型,并测算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为更好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和城市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指数平滑法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私人成本和公共成本进行具体细致测算,预测未来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结果】通过模型测算,得出2014年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人均成本68 057.27元。【结论】针对高昂的人均市民化成本,提出了四川省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和资金的筹集渠道。  相似文献   

6.
邓吉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36-240
在分析环长珠潭城市群农业转移人口数量、人口输入和输出等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并对市民化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市民化分担责任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1)环长株潭城市群人口市民化人均总成本为16.43万元,其中人均社会保障成本为2 393元,人均城市生活成本为10 611元,人均住房成本为116 955元,人均基础设施成本为30 228元,人均教育成本为1 565元,人均机会成本为2 542元。(2)按2010年价格水平测算,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担责任为政府分担84 402元,企业分担37 059元,个人分担167 062元,三者的分担比例为50.52∶22.18∶27.30。(3)中央和地方的分担责任为中央政府分担28 523元,地方政府分担85 618元,二者的分担比例为33.31∶66.69。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中西方学者关于市民化的研究结论,从成本测算及意愿影响因素方面入手,梳理了 成本支出、影响意愿因素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改革中可 能面临的体制障碍与挑战,最后从政府、个人与企业的成本分担机制方面对市民化改革的前景进行了 展望。  相似文献   

8.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城镇化质量,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大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而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成本困境,导致市民化进展缓慢,因此,如何消除这些困境就成为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分析,阐明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机会成本的丧失,过高的住房成本,社保费用成本承担不足,就业培训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成本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引发分担矛盾以及地方政府缺乏承担市民化成本的财力和动力等诸多成本困境。为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够顺利实现,筹集市民化所需资金,化解各成本分摊主体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以流入地为主承担培训和教育成本,增加中央财政对流入地的转移支付,鼓励地方政府多元筹资,实行政府保障和市场供应相结合的住房供给制度,监督企业为农业转移人口支付各种保险费用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带资进城"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工为城市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当前城镇化不断推进、政府鼓励农民工自由进城的背景下,农民工陷入城市融入困境,市民化的进程依然缓慢。本文从政府视角出发,分析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郑毅敏  孙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495-6496,6498
基于农村青年市民化调查问卷,得出农民工子女面临城乡入托入学两难的境地.认为教育政策及法规执行上缺乏强制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分担机制不科学、户籍制度限制等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城市接受教育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责任,保障教育公共产品供给;明确相关法律条文,维护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加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向农民工主要输入地倾斜;建立学龄儿童电子档案,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限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将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考核范畴等措施,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1.
徐大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54-14056
对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并不协调,需要在户籍管理体制、农民工就业体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破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农牧民工市民化已成为政府及社会的共识,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因素分析对促进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认知视角,利用西藏新生代农牧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探究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新生代农牧民工有进城务工意愿的占82.32%,其市民化意愿强烈;资源禀赋和市民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721,资源禀赋明显影响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资源禀赋对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制度环境和认知对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虽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与资源禀赋相比,其影响程度较低,且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并未显著影响市民化意愿。最后,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切实转变劳动力转移模式、树立靶向思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广州的积分入户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了对农民工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推进城镇化建设。该政策也存在宣传力度不足、入户指标不合理和办理繁琐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快调整和完善入户政策。实践证明,积分入户政策有利于逐步剥离各种依附在户籍上的利益,也创新了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管理模式,对提升农民工素质和促进城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强烈的市民化需求却因就业问题而严重受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有助于他们退出农村、进入和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意愿和能力也影响着他们就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市场供需不平衡、制度不公平、渠道不完善、地域不平衡问题,从调整供需结构、构建公平环境、完善信息渠道、统筹城乡区域4个方面,提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从近期发生的一起农民工权益保障案例出发,讨论了当前农民工权益受损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对策思路。针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要在政府、企业、农民工3个方面找准问题根源,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一要规范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农民工管理的制度建设,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并打造长效机制;二要抓好企业自律,严格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督促企业遵纪守法,尊重农民工的基本权益,改善农民工的工作条件,保障农民工的合理报酬,真正做到善待农民工兄弟;三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帮扶力度,切实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增强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充分调动农民工积极性,促进经济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符号互动视角,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探讨了市民化路径选择。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农民工提高城市适应能力,构建新的符号体系,正确解读城市文化符号,并主动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频度与深度,扩大自身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城市居民的包容和接纳,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此外,政府应开展“去标签化”行动,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角色转变,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战平  刘芳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27-12728
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资水平低和居住条件不好,难以享受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社会保障是制约农民工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弊端,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工会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