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于2013年5月对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的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化特征。调查共获取浮游动物4个大类,12个种,在种类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类群是轮虫。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6个/L,变化范围为0.2~21.0个/L,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4.8μg/L,变化范围为0.1~56.3μg/L。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优势种类。浮游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48,变化范围为1.00~2.12。浮游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水质受污染程度为中等,河流生态保护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的现状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2020年对澜沧江西藏段流域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9种,其中原生动物11种,轮虫10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3种。重要种有2种,分别为钟虫(Vorticella sp.)和美丽猛水蚤(Nitocra sp.)。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5.95±2.20) ind./L;生物量均值为(0.004 2±0.002 0) mg/L。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上均为春季高于秋季,干流高于支流。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065±0.031)、(0.066±0.031)和(0.093±0.042),多样性指数显示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简单。聚类分析显示,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可分为3个类群。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悬浮物固体、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温瑞塘河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1-7月对温瑞塘河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1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24种;其中,轮虫15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优势种包括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y)、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长足轮虫(Rataria neptunia)、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优势种组成随季节变化略有不同;浮游动物的月均密度为13.39 ~310.8个/L,月均生物量为0.29 ~ 26.04 mg/L,两值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就空间分布状况看,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样点间存在明显差异.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温瑞塘河的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变化最主要的因素(P≤0.05);而高锰酸钾指数( CODMn)、总氮(TN)和氨氮(NH4+)对浮游动物密度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但总氮的变化趋势由NH4+的多少决定.建议在温瑞塘河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重点关注水体CODMn和NH4+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4.
探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太湖水质监测提供方法,为富营养化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持。2016年8月进行了太湖水质状况及浮游动物群落调查,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了太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太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湖滨带水体水质总体评价为劣V类,总氮、总磷均值分别为(2.06±0.13)mg/L、(0.22±0.02)mg/L,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65.35±9.09)mg/L。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29种,其中桡足类5种,枝角类8种,轮虫16种;太湖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100±11)个/L,其中竺山湾浮游动物密度最高,为(273±54)个/L,胥口湾密度最低,仅为(31±6)个/L;太湖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45±0.99)mg/L,生物量最高的是竺山湾,为(17.70±6.48)mg/L,胥口湾浮游动物生物量最低,为(1.03±0.23)mg/L。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各表征指标均与叶绿素a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分布主要与溶解性总氮、总磷、透明度、溶解氧及pH值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黄河兰州市区段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多样性,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为黄河兰州段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于2014年秋季(11月)在黄河兰州市区段设定7个调查断面,即市区上游工业集聚区设置3个断面(H1-H3),中游人口集聚区设置3个断面(H4-H6),下游人类活动较少区设置1个断面(H7),每个断面设3个采样点,共计21个采样点,进行浮游动物群落调查。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检出4大类、27种(属),其中原生动物9种(属),占总种(属)的33.3%,轮虫10种(属),占37.1%,枝角类5种(属),占18.5%,桡足类3种(属),占11.1%,种类组成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密度为1.88~11.09 个/L,均值为4.64 个/L;生物量为1.3~4.4 μg/L,均值为2.5 mg/L。浮游动物优势种为5种(属),以小口钟虫(Vorticella microstoma)的优势度最高(0.539)。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89、0.58和1.94。依据浮游动物密度聚类分析结果,7个采样断面的浮游动物可分为2大类群。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黄河兰州市区段水质处于轻-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了解河北省昌黎地区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2016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分别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采样,并监测了12种常规水质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季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6类群31种(属),其中桡足类12种、浮游幼虫类10种、腔肠类6种、糠虾类1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春、夏季全区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和平均生物量(4 706个/m~3和138.2 mg/m~3)均高于夏季(4 239个/m~3和13.5 mg/m~3);春季优势种有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夏季优势种有双壳类幼虫(Lamellibranchiata larv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夏季均出现的优势种有2种,分别是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夏季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94和2.18)均高于春季(1.71和1.80);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盐度、水温、硝酸盐和透明度是影响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历史资料相比,昌黎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其优势种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相似文献   

8.
王宇 《海洋渔业》2014,36(4):300
根据2012年5月在渤海湾天津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分布、鱼产力、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关系。鉴定出浮游动物28种,其中腔肠动物6种,桡足类9种,毛颚动物1种,糠虾类2种,浮游幼虫6种,其它动物4种。其中桡足类种数最多,其次为腔肠动物的水母类。调查区的浮游动物群落可分为近岸低盐类群、外海高温高盐类群、广盐类群等3个生态类群,且以后两者的种类占绝大多数。主要种类包括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的春季平均生物量(54.95 mg·m-3)与2009年的结果相比,无论从数量还是重量上来讲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根据生物量估算的浮游动物的鱼产力在4.45 kg·m-3。浮游动物丰度和pH值正相关,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趋势。叶绿素a的浓度对桡足类分布影响很大,盐度、温度、透明度和深度对浮游动物的分布也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指数在1.76~3.21之间。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连旅顺口典型养殖海区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1,4,7和10月在3个典型海区设置采样点,同步监测调查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及其水质,并对水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此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24种,桡足类种类最多,优势种...  相似文献   

10.
春、秋季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7年和2008年春(5月)、秋(11月)季对武湖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133种,其中原生动物61种,轮虫6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浮游动物物种数春季较多,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86种和85种;秋季较少,分别为73种和72种。2007年春季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为49605个/L;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秋季浮游动物总丰度较低;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是武湖浮游动物丰度的主体。浮游动物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叶绿素a、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水温和透明度是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P<0.05),且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在各季节是不同的,表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与水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建塘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浙江省建塘江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2017年5—10月,对建塘江水质现状和浮游植物组成进行逐月采样调查。用水质综合指数法对建塘江污染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建塘江水质评价结果处于重污染到严重污染状态,其中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为主要的超标因子。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0科38属48种。其中绿藻门22种,蓝藻门10种,硅藻门10种,裸藻门3种,甲藻门2种,隐藻门1种。建塘江浮游植物丰度为86.00×10~4~635.00×10~4个/L,平均丰度为310.00×10~4个/L;生物量为0.14~2.34 mg/L,平均生物量为0.96 mg/L。丰富度指数为1.02~1.68,属于α-中污;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在各采样断面均处于2.00~3.00,属于β-中污;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正相关,而生物量与氨氮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温度在第1排序轴和第2排序轴上均有较高的贡献率;蓝藻门与温度和总磷含量正相关,表明蓝藻能够适应较高的水温;绿藻门在各个象限均有分布,第2象限包含绿藻门种类最多,说明绿藻门浮游植物能适应高氮营养盐;硅藻门主要分布在第1、2、4象限,与温度呈负相关,说明高温抑制了硅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渡河沙湾至乐山段安谷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于施工期2013-2014年和运行期2015-2016年的每年春、秋两季对主河道、左侧河网及支流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13-2016年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3种,优势种为12种属,旋轮虫属(Philodina)为施工期、运行期共有优势种属。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58.55个/L,平均生物量为0.1102 mg/L;施工期和运行期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春季平均密度最高值出现在2014年(621.15个/L),秋季平均密度最高值出现在2015年(674.19个/L),2013年春、秋季的生物量均为最高(0.1324 mg/L、0.1070 mg/L),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分布上差异不大。在空间分布上,支流高于主河道、左侧河网、岷江。施工期、运行期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溶解氧(DO)、流速(V)呈负相关,与水温(WT)、氨氮(NH4+-N)、硝氮(NO3--N)、总氮(TN)、磷酸盐(H3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8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浮游植物与环境调查数据,研究该水域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黄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探讨黄河调水调沙事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8种,隶属于4门40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30属66种,占总种数的74.2%;甲藻门次之,共6属16种,占总种数的18.2%;绿藻门共3属5种,占总种数的5.7%;金藻门仅1属1种。调水调沙前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和细弱圆筛藻,调水调沙后的优势种为梭状角藻和旋链角毛藻。浮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呈现调水调沙前高后低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表明,调水调沙前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亚硝酸盐、溶解氧和透明度;调水调沙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溶解氧、活性硅酸盐、铵盐和透明度。黄河调水调沙带来的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温榆河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温榆河龙道河段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水质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也随之改变。于2011年7月中旬夏季浮游植物水华发生期对温榆河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同步监测,4个河段共计布设17个采样点,温榆河上段、龙道河、清河段各4个采样点,温榆河下段选取5个采样点,调查各河段浮游植物种类,分析其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评价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同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流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温榆河流域浮游植物共检出8门、55属、99种,优势种共15种,以微囊藻和颤藻为主,其中温榆河上段和龙道河优势种类最多,均为9种;流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237.99×106个/L,其中,清河段平均密度最大,为430.05×106个/L、温榆河上段浮游植物密度最低,为85.18×106个/L;清河段蓝藻门占浮游植物群落的93.84%,而龙道河段蓝藻门比例为66.57%;4个河段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小依次是龙道河、温榆河上段、温榆河下段、清河段。浮游植物密度与水体环境因子的RDA分析表明,DO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显著性因子;裸藻门、黄藻门和甲藻门的密度与DO和pH呈显著正相关,微囊藻密度和DO和pH呈显著负相关。比较4个河段的微囊藻频度、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得出,龙道河段的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能有效降低微囊藻水华的爆发,减少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但水质仍属于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5.
2007年和2008年春(5月)、秋(11月)季对武湖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133种,其中原生动物61种,轮虫6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浮游动物物种数春季较多,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86种和85种;秋季较少,分别为73种和72种。2007年春季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为49605个/L;2007...  相似文献   

16.
2012年5月在小鹤立河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研究了小鹤立河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小鹤立河水库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40.0%;轮虫8种,占53.3%;枝角类1种,占6.6%;浮游动物丰度变动幅度为77~683ind..L-1。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最高和最低分别出现在5#和7#,分别为1.94和1.28。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鹤立河水库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深、溶解氧量、总氮含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