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洋  龚淑英 《茶叶》2021,47(1):1-4
随着茶的健康属性不断深入人心,不同风味属性的调味茶产品在市场大受好评,基于市场行情,阐述了调味茶的现状,品牌多,品种多,但是缺少领导品牌;调味茶存在着多种饮用方式,但仍需充实饮用场景及应用;结合调味茶发展现状与存在一些问题,健康化、便携化可能是调味茶发展趋势,也是行业与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加工方法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汤雯  屠幼英 《茶叶》2010,36(2):77-81
夏秋茶叶由于自身品质不高,给其生产、销售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造成资源浪费。本文总结了近15年来国内利用茶叶加工技术杀青、做青、揉捻、干燥等方法提高夏秋茶品质的研究进展。概括了提高夏秋茶品质的加工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液体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龙新 《中国茶叶》1996,18(4):11-13
液体茶饮料是国内近年来开发生产的极具发展前景的饮料新品种。目前,国内已有20多家饮料生产厂推出了系列茶饮料30多个品种,包括混合型(添加糖、酸、奶、水果汁等)和纯茶水饮料(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两大类。包装方式以马口铁易拉罐为主,此外还有聚酯瓶(PET瓶)和利乐包等。混合型花果风味茶饮料多属酸性饮料,pH在4.5以下,饮料中茶的成分含量不高,通常在加工中也添加少量的防腐剂,因此,经过巴氏杀菌后一般可保存一年左右,而且品质变化较小。纯茶水饮料以茶叶可溶性成分为主,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的功效及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周红杰  秘鸣  韩俊  李家华  艾田 《茶叶》2003,29(2):75-77
本针对当前云南普洱茶研究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从普洱茶的概念、特点、临床应用结果等方面作了阐述。普洱茶品质形成的机理是微生物和酶系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而且其水分在品质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微生物优势菌种以及霉菌等微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产生有益人类健康的代谢产物尚需深入研究。临床应用结果已证实普洱茶是对人类有益的生物制品,科学选料加工贮放是提高普洱茶品质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6.
本实验采用感官审评和仪器分析方法,对铜仁市野生、古茶树茶的感官、理化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茶树绿茶、红茶和野生绿茶感官品质有一定差异。古茶树绿茶外形呈兰花形、扁平,香气有板栗香,滋味较浓带苦涩;野生绿茶外形条索疏松、卷曲,香气是高火香,滋味尚浓醇;古茶树红茶外形乌褐色、汤色红亮,香气高甜香,口感醇和。三种茶叶感官品质正常,外形及内质较好。野生茶和古茶树茶的化学成分分析,水分、水浸出物含量符合国标,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较符合要求。结论:野生与古茶树茶叶品质各有特色,野生茶树茶滋味甘甜鲜爽,口感平和;古茶树茶滋味浓烈,口感较涩。本研究为选育我市茶树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段红星  杨娜 《茶叶》2011,37(3):150-152
本文随机选取了产自云南的三个普洱熟茶茶样和产自广西的三个六堡茶茶样,分别对其主要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进行测定,其后,对六个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旨在分析比较普洱熟茶和六堡茶的品质特点及差异。通过实验,结果表明:普洱熟茶和六堡茶都各具地方特色,品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望海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原料与加工的巧妙配合,加工方式可以根据鲜叶特质进行调整。本文介绍了宁波市宁海县望海茶的独特加工工艺,以及加工过程中温度把控的细节和原理。经过分析得出了具体加工工艺对望海茶外形、滋味、香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茶艺     
王绍梅  宋文明 《福建茶叶》2010,32(12):56-59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有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之分。冲泡普洱茶,要把握好器皿选择、投茶量、水温、润茶、浸润时间等要素,才能充分展现其品质特点。普洱茶的茶艺设计要充分表现普洱茶自然、古朴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茶的故乡,国人爱茶并且视之为国饮。茶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茶叶档次的标准,除了茶叶自身品质外,还有逐步走入人们视野内的茶叶外包装。一款优秀的茶叶包装盒能够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理念,增加消费者的识别度和信任度。茶包装设计是茶产品品牌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树立茶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本文中针对如何从茶包装设计角度提升茶品牌形象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创造出有特色、识别度高、能增值和良好品牌形象的茶包装设计,进一步拓宽我国茶产品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中国特色的经济作物和高附加值的天然饮品,快速、准确的营养诊断和品质监控是保证茶叶制品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传统茶叶质量评价方法和近年来涌现出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局限性,介绍了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性和该技术应用于茶叶领域的研究论文关键词的演变过程,详细评述了该技术在茶制品关键组分快速检测、茶制品质量控制、数字化光谱快速分析仪创制和技术标准开发中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在茶叶分析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从追溯编码、产品标识、基于物联网的溯源节点信息采集、溯源数据查询等4个方面简述茶叶质量溯源系统关键技术,阐述追溯系统集成框架与实现,同时分析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构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揉捻是茶叶加工的一个重要工序,对形成茶叶的优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茶叶揉捻机的现状,对目前揉捻机的揉盘凹倾角、揉桶转速、棱骨数量等关键结构参数的优化研究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连续化揉捻、自动加压、自动进(出)料等结构创新及自动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当前茶叶揉捻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典型造型名优绿茶茶多酚浸出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冲泡时间与水温对不同典型造型名优绿茶茶汤中茶多酚浸出浓度与浸出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与冲泡水温的升高,茶多酚的浸出浓度不断上升,浸出速率逐步降低;造型、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对茶汤中茶多酚的浸出浓度与浸出比率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各造型名优绿茶茶多酚的浸出浓度与速率快慢顺序为:卷曲形(以碧螺春为代表)>针形(以雨花茶为代表)>直条形(以信阳毛尖为代表)>单芽形(以竹叶青为代表)>扁形(以西湖龙井为代表)>朵形(以黄山毛峰为代表).  相似文献   

16.
茶园不同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开展了人工撒施、机械旋耕和机械犁耕3种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种相关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10个处理,对成熟叶叶绿素、氮、磷、钾以及春茶一芽二叶品质相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双侧旋耕2个处理的春茶一芽二叶品质成分含量较其它处理高,人工撒施对新梢品质成分含量较其他处理都低,不施肥的3个处理茶叶酚氨比最高,其中机械中间犁耕处理茶叶酚氨比较低;施肥方式对茶叶成熟叶叶绿素、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绿茶三种冲泡方法及其特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5℃常温冷泡、80℃热水冲泡和沸水(100℃)对绿茶进行冲泡,分析比较茶汤内含成分,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当冲泡水温较低时,绿茶茶汤游离氨基酸、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较多,茶多酚和咖啡碱相对较少,茶汤没有沸水冲泡时出现的苦涩味。常温下冷泡的绿茶不受热泡法最佳饮用时间的限制,不会出现热泡太久出现的水闷气,汤色更绿,滋味更为鲜爽;绿茶以80℃热水冲泡,汤色整体表现较绿,香气比沸水冲泡更显清香,滋味醇爽,叶底保留了嫩绿明亮的特点,且更耐冲泡。固绿茶以桶装水冷水或热水冲泡是值得推广的绿茶冲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芳芳  李勤  黄建安 《茶叶科学》2020,40(6):715-723
根际微生物群落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影响植物的生理和发育,被称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茶树根际特定的生态系统对茶树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了解茶树根际微生物对提高茶树根际生态系统功能非常关键。本文结合根际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研究方法,从茶树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综述茶树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并对亟待研究的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改善茶树根际微域环境,提高茶叶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粗老原料加工速红茶可降低成本,充分利用茶叶资源,然而,其品质普遍存在茶叶香味淡薄、风味不显等缺陷。本文就红茶风味形成的物质基础,加工过程的物质转换,粗老原料的成分状况进行了讨论,并针对上述品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路,涉及风味成分的添加1乌龙茶原料和工艺的引入等。  相似文献   

20.
四川黑茶历史悠久、产业效益显著、产品品类丰富,正处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科技和财政投入不足、营销能力不强、缺乏大品牌支撑等不足.为做优做强四川黑茶产业,助力川茶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强四川黑茶组织管理、加强黑茶生产关键技术科技攻关、推广"芽茶+机采"生产模式、利用修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