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揭示青藏高原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利用程度空间分异特性,为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10年和2020年2期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获取30 m网格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其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林芝市较强和强土地利用程度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区域和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宽河谷流域,弱和较弱土地利用程度网格单元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域。2010—2020年,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由中等和较强等级向强等级转变的态势。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具有较显著的全域空间正相关性,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且集聚的趋势平稳。局域空间自相关特征为市域东北部和西北部为低—低集聚区,市域低海拔和雅鲁藏布江、尼洋河宽河谷地区为高—高集聚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增加)空间上整体集聚,局域特征以尼洋河宽河谷流域、其他人口活动密集地区和低海拔区为高—高集聚,而低—高集聚区分布在高—高集聚区外围。【结论】林芝市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增强,土地利用程度及其变化都不是随机分布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高的区域彼此相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低的区域彼此相邻。  相似文献   

2.
从功能冲突的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和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公式分析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间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存在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且变化明显,除2004年外,土地利用低度冲突区处于城市群的中心地区,且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向西部和南部扩大的趋势;(3) 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的主导因素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和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环境压力。据此认为,辽中南城市群应采取差别化的冲突权衡措施,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信心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功能之间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地形梯度差异分析浅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有助于针对地形特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调控。本文引入地形位和分布指数,采用叠加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基于不同地形梯度,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结果表明:1)Ⅰ区(地形位1-10)海拔较低,地形平缓,为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人文驱动因子为年末总人口、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常用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第二产业比重;2)Ⅱ区(地形位11-25)有一定地形起伏,是林草地结合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均较低,土地利用处于调整阶段;主要驱动因子为公路里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比重;3)Ⅲ区(地形位26-50)海拔高,地形破碎度大,是林地的优势分布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相对最低;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一产业比重、常用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银川市为研究区,利用高分遥感和航空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和精度验证获取银川市201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矢量数据,定量评价了银川市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银川市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为16344.2 hm2,其中建设用地以30%的增加占比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银川市城镇、农业和生态3类空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分别为18.0%、5.3%和7.0%,城镇空间是银川市地类变化的热点区,农业和生态空间落实了较为严格的管控制度,变化较小.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69.1%、41.2%和9.9%,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分别为11.0%、17.7%和5.0%,金凤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变化剧烈程度均偏高,需要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优化调控力度,保障城市平稳有序建设和发展.通过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综合评估与归因分析,为银川市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管控,科学合理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对重庆市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熵值函数模型分析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引起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上处于不断调整优化过程中,呈3个发展阶段:稳步增长阶段(2009—2013年)、快速增长阶段(2013—2014年)、持续降低阶段(2014—2016年);(2)重庆市38个区(县、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空间分布呈以主城区和万州区、忠县为信息熵高值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3)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人口、城镇化率3个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表现出强关联关系,与公路线路里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呈中等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伊犁河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根据伊宁市2009-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以1 km×1 km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GIS技术与半方差分析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风险及其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对2013年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存在的生态风险进行空间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2013年,伊宁市土地利用/覆盖存在风险集中在耕地、牧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三者比例占全区总面积的83.14%;2)土地利用结构与数量变化复杂,耕地、园地向建设用地转换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形式,突出表现为耕地锐减与建设用地大幅扩展;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逐年上升,不断推进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4)伊宁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时空分异显著,伴随建设用地扩展,高生态风险区由北向南逐渐转移,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潜在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依据2009—2015年江苏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运用土地利用相关指标测算模型,从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2个角度找出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以来土地利用演化的规律,并利用指数平滑法对"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二调"以来,江苏省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与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江苏省地级市中,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相对变化率最高的均为苏州市,其城市扩展规模亟需控制;2016—2020年江苏省耕地面积将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建设用地面积会继续增长,但耕地减少速度逐渐放缓,城市无序扩张将得到相应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速也将放缓。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贵州省土地经济效益时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给贵州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贵州省土地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分析评价2007—2012年贵州省土地经济效益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7—2010年贵州省土地经济效益变化呈快速增长期,期间年增长量为0.32,年均增长率为83.77%;2010—2012年则呈回落阶段,期间年均减少量为0.06,年均减少率为4.41%。2)2012年贵州省内各市州土地经济效益的空间变化差异明显,呈中西高、两翼低、两端中的趋势。3)2012年贵州省土地经济效益在毗邻6个省市(区)中排名最低,为0.33,与其他省市(区)相比差距较大。其成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条件较差,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结论:相应地改善土地生产条件与交通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水平以及优化产业布局都将有利于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戎晓红  李春侠  张晓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67-12269,12316
基于徐州市2005~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中多样化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区位熵等有关结构数量分析的方法,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更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2005~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在不同的地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2009年各区县均有2~6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熵大于1,表明该土地类型相对于徐州市而言具有明显的区位意义,空间聚集程度高。最后根据研究结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更好地了解淮南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对1986、1999和2012年淮南煤矿区卫星影像解译或者矢量数据进行归类,获得3个时期淮南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数据,据此计算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定量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淮南煤矿区城镇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保持上升势头,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农村居民点及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变化不明显.总体来看,1986~2012年淮南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逐渐增大,处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市江津区2007、2010、2015、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景观干扰度指数,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研究江津区不同土地分区景观干扰度时空变化,旨在为江津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2007-2018年江津区景观干扰度先增加后减小,2015年是干扰度变化的转折点;2007-2015年中、高景观干扰度范围持续扩张,景观干扰度呈增加趋势;2015-2018年中、高景观干扰度范围缩减,景观干扰度呈下降趋势。2) 研究期内江津区景观干扰度北部城镇高度发展区(Ⅰ区)>中部传统农业发展区(Ⅱ区)>南部农林生态涵养区(Ⅲ区),Ⅰ区主要以低、中干扰度为主,面积总比例达67.65%,干扰度变化最大,Ⅱ区低干扰度占优势,面积占比达56.75%,Ⅲ区是极低干扰度占比最大的区域,总比例接近30%。3)景观干扰度空间分布受坡度影响,低干扰度在各坡度范围内面积占比均较大,中干扰度主要在Ⅰ区和Ⅱ区S≤15°的范围内,面积占比均接近30%,高干扰度在Ⅰ区2°<S≤25°的区域分布广泛,总比例近30%,在Ⅱ区和Ⅲ区所占比重较小,均在10%以下。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Ⅰ区和Ⅱ区应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耕地质量,Ⅲ区应重点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探讨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规律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管理重要依据。基于1986、2000和2015年3期TM/OLI遥感影像,采用GIS方法分析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阶段差异性显著;(2)于洪区、苏家屯区、浑南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2000年和2000~2015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中具有异速性和区域差异性;(3)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后降,在12 km呈峰值。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未来空间科学规划,降低区域生态风险,本研究基于生态安全,对昆明市空间冲突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风险源-风险受体-风险效应的风险评价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的基础上,探测昆明市1995—2015年国土空间冲突强度变化,并对研究区空间冲突强度及其主导驱动因素和交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昆明市在1995、2005、2015年空间冲突强度均值呈现前低后高的特点,分别为0.188、0.190、0.206,处于稳定可控范围,空间生态风险性低,但严重失控区的空间面积逐年增加,可控区面积逐年减少;2)不同的空间景观类型,空间冲突强度差异大。其中,林地、草地、耕地的空间冲突强度低,而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空间冲突强度相对较高;3)地理探测因子探测器表明了人口、GDP是研究区形成空间冲突的主要驱动因素,交互探测器进一步解释了人口与GDP、人口与高程、人口与距道路距离的组合,协同作用大,共同作用区域空间冲突。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协调发展、重心迁移等模型,以广东省为实证,揭示两者间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呈较强正相关,本质上属互促共进关系,但受发展阶段和地区差异影响,两者间仍存在矛盾;户籍城镇化率是协调发展等级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者随前者同向变化;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协调发展等级较高,协调发展类型对经济实力依赖较小,主要受产业结构、耕地资源禀赋等影响;协调发展度重心大体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发展的地理空间转移;促进协调发展应结合地区特色及所处协调阶段,采取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注重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加速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重庆北部新区是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区域,面临快速城市化过程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和建设宜居城市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矛盾。基于空间途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基础设施的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冲突,是实现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利用RS和GIS技术,开展水文、地质灾害、生物保护、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系统分析,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综合叠加单一过程的安全格局,构建具有不同安全水平的区域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并提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优化调整策略,最终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格局,实现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空间统筹。  相似文献   

16.
刘红芳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66-2469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选择2001-2009年抚州市临川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土地产出效益,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抚州市临川区生态效益与各类用地面积的多元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建立抚州市临川区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决策模型,使得生态效益最佳,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顾余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82-11083
研究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进行绿色空间界定,将对南京的绿色空间概念演替和生态用地模式加以探讨。提出绿色空间构筑应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自然状况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合理标准,还要根据域内的土地系统差异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等,分区分带地确定森林用地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县级、乡镇级两级空间尺度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方法定量研究广水市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规律特征。[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Moran’s I分析方法,以湖北省广水市为研究区,将耕地质量国家自然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和经济等指数作为空间变量,以耕地图斑作为空间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县级和乡镇级两级尺度上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差异性特征并进行两级对比分析。[结果]广水市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规律,"中北部"的耕地质量较高,"西北角"耕地质量相对较低,其他地方耕地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且分布较集中。广水市耕地质量在县级和乡镇级尺度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说明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很强的集聚态势。县、乡镇两级尺度上,耕地质量指数Moran’s I值均呈现出国家经济等指数国家利用等指数国家自然等指数的递减特征,三者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结论]耕地质量空间差异在不同尺度上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内部差异性特征,耕地质量空间差异特征研究可为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殷清慧  周宝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56-6458,6537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以区位理论、土地价格理论、增长极理论和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理论为支撑,以重庆市江津区作为研究对象,以评价江津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发展是否协调为目的,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指标体系,采用AHP权重确定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极差标准化处理指标的方法作为手段,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泰安市景观格局、生境质量演变特征与冷热点分布,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指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湿地增加,并以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和湿地为主,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减弱,景观格局总体趋向破碎化。2)泰安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中等、良好和优等生境三者占比之和不断减少,由87.88%降低到82.98%,生境质量虽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有衰退趋势;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湿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的冷点区集中于各区县的主城区及其外围。3)生境质量水平与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斑块数和耕地面积等景观指数具有较强关联性。研究认为,在生境质量高值区应加强林地、草地、湿地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保护,防止景观破碎化,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该研究为泰安市景观格局优化、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