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VR全景图技术的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乡村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将VR全景图技术应用于景观评价的研究中,进行了新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尝试。利用VR全景图技术对空间、场景高度还原仿真的特点,改进传统的SBE法,以城市青年人群为例,通过观测实验并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原始数据,对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及景观要素偏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改进后的SBE法与SD法构建了乡村景观视觉评价模型,并确定了4个显著影响指标(建筑肌理感、植物种类、道路形态和卫生状况)。其次,根据VR全景图场景中偏好视域截图,进而从截图中归纳提取出9个景观偏好指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这9个景观偏好指标的偏好概率与该指标价值分数、所在场景SBE得分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并得出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得出建筑特色指标与水环境指标的偏好概率与其自身的价值分数有显著关系;建筑肌理感、农田肌理感的偏好概率受其价值分数与场景SBE值共同影响;自然视野与其他视觉焦点的偏好概率受到场景SBE值影响更为显著;道路形态、道路材料和植物种类偏好概率与其自身价值分数、场景SBE值并无明显关系。最后,分析出城市青年人群会产生此种偏好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景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景观视觉敏感度是构成景观资源开发保护重要依据,与人的主观关注度、所处位置与社会关注度相关,因此与复愈性景观构建研究有紧密联系,尝试探讨各类要素对山地公园景观复愈性的影响,从而构建城市山地公园复愈性环境研究机制,为山地公园景观提升及建设提供参考。运用GIS空间分析法与AHP法,选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出现机率、醒目度4个因子,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植物颜色、植物种类丰富度等22个要素,最终利用AMOS软件建构山地公园要素、景观视觉敏感度对复愈性环境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景观视觉敏感度对复愈性评价有正向作用,相对距离和出现机率因子的影响较大;2)改变各要素能够对金鸡山公园复愈性景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影响,其中植物、道路与铺装是重要指标;3)远离性、延展性、魅力性、兼容性对复愈性环境评价都能有效反映山地公园的复愈性评价,魅力性的影响最大。城市山地公园复愈性要素可通过景观视觉敏感度对复愈性评价产生影响,其中人工性因子有负向影响,需要合理设置人工性的要素,考虑游憩者对景观的客观需求,营造丰富的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市活水公园、浣花溪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5个植物景观单元,综合运用AHP法、SBE法、BIB-LCJ法、SD法对其现状进行了评价,对4种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了SBE法和SD法之间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4种方法对滨水植物景观的评价结果一致性较高,而人们对滨水植物景观美感度的心理感受强度与水的生态性、植物景观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空间序列、水岸景观以及抗干扰能力密切相关。对比综合评价模型和AHP法因子评价结果可知,专业设计者和公众都认为水的生态性、植物景观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抗干扰能力对于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的品质有显著影响,对于空间序列和水岸景观两项要素,两者间审美态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ArcGIS为技术支持,结合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基于AVC理论,从景观美感度、环境舒适度、环境安全性、功能要求性和空间可达性5个主要评价因子19个指标层,构建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对蚌埠市公园绿地服务质量进行实证评价。结果表明,1)蚌埠市公园绿地服务质量总体评级为Ⅱ-Ⅳ级,服务质量水平不均。2)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显示,环境舒适度(0.101 3)<景观美感度(0.150 3)<环境安全性(0.226 6)<空间可达性(0.245 7)<功能要求性(0.276 5)。3)各公园绿地服务质量得分显示,张公山公园(4.205 7)>龙子湖公园(4.038 2)>虎山公园(3.579 1)>大塘公园(3.359 5)>东海游园(2.144 6)>滨湖新区中央景观绿地(1.835 4)。4)蚌埠市6处公园绿地空间可达性、环境舒适度、环境安全性较高,功能要求性与景观美感度偏低。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形特征的山地公园景观空间选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地型城市公园为人们暂时摆脱城市的喧嚣,舒缓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紧张和压力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以安徽省马鞍山向山镇石山公园为例,从分析山体形态特征的角度出发,通过山体的空间形态、空间属性、空间面积、地形坡度等影响因素,对山体形态特征和石山公园景观空间的关系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探究山体形态特征与山地型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建构的关系,找寻两者间的契合点,以期将山体原本的形态特征与山地型城市公园内景观空间的特点相协调,为公园景观空间的选址提供理论依据,减少建设工程量、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及实现景观低碳和可持续性的山地型城市公园景观。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地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城市绿地对周边热环境的影响,较少关注城市公园内外部景观格局差异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调研,通过整合分析,从研究趋势、研究手段、研究成果三方面进行归纳,探讨了公园内部景观斑块,公园总体形态特征,不同研究区、研究方法、研究指标对于结果产生的可能性影响。分析发现,公园内部景观类型所占比例与公园总体形态特征对热岛效应缓解程度和辐射范围不同;其次研究区所处位置、不同研究方法和选取不同评价指标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已有的研究对于城市公园和热岛效应相关性关注较少,并且不同研究区在温度带和干湿区域方面的差异导致研究结果呈现多样性,仍需对于不同条件下的城市公园开展本土研究,并分析其对热岛效应的缓解程度,为未来城市公园的规划布局,建设绿色宜居的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构建森林公园中个体的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Alpha脑波、Beta脑波四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探讨其关系及作用机理,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1)在森林公园环境中,易读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对个体的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中复杂性对环境偏好的影响最为显著。2)在森林公园环境的恢复性评价方面,远离、延展性、魅力性以及兼容性都可以对其有效反映,尤其是延展性在修复性评价上的作用尤为突出。3)在森林公园环境中,前额叶、中央区、顶叶、枕叶和颞叶5个脑区的Alpha波活动可以有效反映个体的Alpha脑波整体状况,而6个脑区的Beta波活动均可以有效反映个体的Beta脑波整体状况,其中顶叶脑区对这2种脑波的影响程度最高。4)森林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受到个体环境偏好显著的正向影响,森林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对个体的Alpha波和Beta波活动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依据对城市公园的调研情况,构建1个包含16个指标因子的城市公园景观趣味性评价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首先,通过权重结果的分析得出,公园景观文化、活动空间及配套设施是影响城市公园景观趣味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调查问卷对人们的公园景观趣味性需求进行综合性评价分析。最后,提出以城市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为前提,以趣味适宜为基础,结合人们的行为需求融入创新科技及文化,进而形成具有参与性的城市公园景观趣味性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公园植物群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公园的整体景观质量,因此对其进行景观评价十分必要。在实地调查西安市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美景度评判法对西安市公园中的58个植物群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这2种评价方法评判植物景观群落,其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基于评价结果,选取3个典型植物群落进行分析,提出了西安市公园植物群落景观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可以更合理地将声景学引入控制环境噪音中,研究了城市公园内环境因素与声音景观间的关系。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秋岭公园为例,对园区内地形、建筑物及风速进行测量,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与测定点的声级分布关系,评价各个要素对声景观的影响。同时还结合公众对声音环境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探讨了控制噪音及可能形成公园内"声景观"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园区内建筑物(群)、景观小品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挡噪音的传播,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风速的大小与噪音的传播成正比的关系,但也易受地形以及声源距离的影响,其对降低噪音的作用最小,但更有利于控制噪音。景观内地形的起伏,地势的高差同样可以达到缓解噪音污染的效果,而且对降噪的影响程度最大。研究结果为城市园林景观中的声景设计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公园绿地对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维护居民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调查城市绿地消费特征,能有效提高城市公园绿地规划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沈阳市45个主要公园绿地为样地,以公园绿地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OE法,对城市公园绿地消费者的年龄、收入、户籍、到访目的、到访频率、交通方式、时间期望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城市公园绿地绿地消费特征,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2.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观光等的重要场所。基于此,笔者通过对于城市湿地公园内部景观,以及周边环境的调查分析,同时结合所调研的湿地公园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以求丰富和完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理论,为今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董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57-6660
在中国城市经济建设大步挺进,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高品位、多元化的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分析了城市主题公园的发展现状,认为寻求各个城市文化底蕴的差异性及景观品位的多元性成为营建城市主题公园特色的重要因素。历史名人因其独特的地域背景特征而成为所属区域的精神内涵,因此在城市主题公园的营造中挖掘地域代表历史名人的事迹,以景观手法加以现代展现,对于打破城市公园标准化局面,创造真正代表所属城市特色的休憩场所,营建反映时间延续性、产生情感回味性的公园,提供了优秀的素材和创作立足点。同时,在修身养性场所空间中融入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对于当代人的素质培养展现了一种生动的教育模式。希望这种尝试可以对城市主题公园的建设达到一定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园声景分析及GIS声景观图在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泰安市东湖公园和南湖公园的实地勘测与问卷调查,对两公园春季的声景现状和使用者对其声景的主观评价进行了调查,利用GIS系统初步建立了两公园声景的数据库和声景观图,并对公园的声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春季为例,城市公园的声景主要由自然声、人工声和机械声构成,其中自然声最受游客喜爱。公园声景的组成和特征受公园周边环境和游客使用情况影响较大,这主要是由城市公园的性质决定的。声景观图不仅能够全面有效地描述城市公园的声景,还可以作为分析公园声景的有效方法,为城市公园声景的记录和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恢复角度对淀山湖景观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结果表明,该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须根据湿地生态恢复理论,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展现上海淀山湖滨水绿地空间景观特色,营造滨水园林景观和湿地保护景观,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环境,并针对该景观各功能分区做出相应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绿色环保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景资源的开发是创造最优人居环境的自然化,人类通过保护风景,来享受生活。植物是公园中重要的部分,对提升城市面貌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南涧县偃月公园植物造景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对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消费行为特征的影响,分析疫情暴发后生态旅游产品偏好特征,为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指导。  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分析疫情暴发前后自然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行为特征、需求特征,疫情暴发后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显示性偏好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及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的影响效应。  结果  ①疫情暴发前后游客去往自然保护区的旅游频次、旅游时段的差异极显著(P<0.01),疫情对游客了解自然保护区的信息渠道、交通方式、旅游花费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其他生态旅游需求、行为特征均无显著影响。②疫情暴发后,游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人口学特征对部分生态旅游产品陈述性偏好有显著影响(P<0.05);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天目山保护区部分产品显示性偏好水平有显著影响(P<0.05)。③保护区游客生态旅游产品的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有显著影响(P<0.05);天目山保护区游客生物景观和自然教育产品的陈述性偏好对显示性偏好的影响效应,比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更明显。  结论  通过融合创新产品引导全新需求、推出智慧化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强游客体验后的分享等途径,提出天目山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建议。表6参24  相似文献   

18.
废物填埋场的生态恢复与可持续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物填埋场是剧烈人为干扰下的一种特殊景观类型,其生态系统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通过生态恢复促使其生态和经济价值再生,并通过景观设计赋予利用和美学的价值,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废物填埋场对环境的影响,对其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途径进行综述,并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拟定了其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rv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natural park ecosystems, with modern man's being restricted to generally nonconsumptive uses of the park, represents one end of a spectrum of land use that extends through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ecosystem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implified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Criteria for management of a park ecosystem must, of necessity, differ from criteria for other uses of land, since park management involves preventing or compensat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man. The objectives for natural areas appear to be ecologically feasible if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se areas have a finite capacity for absorbing man's consumptive and disruptive influen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ecosystems to park visitors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contribute to an environmental ethic that extends beyond the park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