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太阳刚刚爬上竿头,空气里的清凉正在散去。一阵清脆的鸾铃夹杂着马蹄声渐行渐近.只见蜿蜒的山路上走来一队人马。插着雉鸡翎的骡马身上除了背负着重重的货物,还斜插着一面蓝旗,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辨:“李记,马帮”。  相似文献   

3.
秦汉以来,陕西穿越秦岭、巴山的就有7条主要栈道,纵横交错构成了陕西茶马古道网络系统,每年有数百万斤茶叶和万余左右的边马通过茶马古道网络互市.金牛道是可以确认的网络主干道,丝绸之路是可以确认的网络与西方诸国连接的大通道.陕西茶马古道的发展大体划分为唐宋、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先后以山南茶、汉中茶和紫阳茶为主打产品,以西安、汉中、安康为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陕西茶马古道网络具有历史悠久、四通八达、交易数额巨大、官办为主、民间参与的特点,且负载着强国强军、外事交往和民族团结的政治使命,其历史意义非一般的物资流通和商业贸易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台江县是一个苗族人口占96%以上的贫困县,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民族风情,开发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台江县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是“茶马古道”上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白族村寨,从南诏时期就已是云南银器手工艺中心。目前,新华村80%以上的家庭从事银器制作,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银器手工艺品加工地。  相似文献   

6.
刘超凡 《农业考古》2021,(2):261-270
"茶马古道"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古代交通运输网络,其存在已有数千年之久。唐宋以来,藏区的藏族居民因为饮食多为肉类,为消食因而对茶叶具有很高的依赖,西南川滇地区对藏区优良的马匹、毛皮等也适应了朝廷的大量需求,因此该商道在较长时间内以茶叶和马匹作为核心商品。20世纪90年代,木霁弘、李旭、陈保亚等学者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自此正式揭开了"茶马古道"的研究序幕。"茶马古道"研究至今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学术界涌现出了大批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茶马古道"相关概念、路线、民族交往、商业贸易、开发保护、茶马官营等方面。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文学类作品占比高,学术类著作相对较少,茶马古道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学术机构建设,建立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8.
庾莉萍 《农业考古》2005,(4):174-177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通过马帮的运输,川、滇的茶叶得以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兴盛于明清,主要有滇藏线和川藏线,是西藏高原与内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证明。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五条通道,在沟通西藏和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与“丝绸之路”具有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9.
茶马古道鲁史段作为我国古代滇西南边陲重要的移民、商贸及文化通道,其沿线聚落的形成反应了当地生活、文化及各类物质的变迁。通过对茶马古道鲁史段研究,不仅能很好地记述古道沿线聚落形成事实,还能为我国其他古道沿线聚落形成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茶马古道鲁史段沿线聚落金马村、鲁史村、犀牛村和塘房村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研究沿线聚落的形成,时间角度上采用史料收集、实地调研等方法,空间角度上运用GIS分析聚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鲁史段古驿道沿线聚落形成于明代、清代和民国三个时期,主要受政治政策、驿道经济和生计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聚落分布与驿站距离、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类型有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古驿道沿线聚落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考古》2006,(2):48-48
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我国台湾以及大陆的四川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的近百名专家,围绕茶马古道文化进行了为期3天的研讨。茶马古道是自唐宋以来巴蜀茶区通向我国西部边陲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千百年来,西南茶区的各族人民,通过人背马驮等多种形式,克服气候、地理等诸多困难把茶叶和各种物资运送到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加强了内地与西部各族人民的沟通与往来。以古巴蜀茶区为起点的川藏、滇藏、青藏茶路成为继古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内地与藏区进行交流的重要人马驿道,为我国历史上的“茶马互市”及汉、藏民族团…  相似文献   

11.
该从自然、人文资源着手阐述了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性和名茶品质独特性。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备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并以茶生态体验游、茶博馆研学游为例挖掘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少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62-1565
阐述了关隘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分析了丝绸之路上古关隘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问题,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古代关隘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一些思考,提出了丝绸之路上古关隘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予以总体定位,策划了丝绸之路古关隘旅游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我国关隘旅游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山丹马的特征特性,通过对山丹马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广阔的草场资源、冷凉的气候条件、洁净的生产环境、生态旅游资源等地域资源优势,进而分析了地域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包括:构建山丹马基因库、开发竞技马市场、开发马肉资源、发展马奶产业、综合开发马产业副产品,以期为山丹马场树立新的品牌形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瑛 《现代农业科技》2012,(11):317-319
四川世界遗产地野生蔬菜资源种类丰富且分布广泛,营养价值高,医疗保健作用大,色美味鲜,生态开发潜力大,但目前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采集不均衡、加工水平不高、开发缺乏规范与文化品位等问题。为合理保护与利用遗产地野生蔬菜资源,旅游开发中应加强野生蔬菜资源的基础研究;重视野生蔬菜资源的保护与科技开发;深入挖掘野生蔬菜资源文化内涵以提升旅游产品层次。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络照片收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摄影照片进行研究,探索旅游者对古镇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呈现出的感知与体验,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景观偏好共性。结果表明:古镇旅游主要以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及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主,以寺登四方街为核心,集聚效应明显,旅游热点已渐趋成熟,旅游者对建筑、街巷空间、桥梁和生活场景类景观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偏好共性。  相似文献   

16.
京西古道集商道、香道、军道为一体,其中古商道因兴起时间最早、文化影响最深而备受关注。古商道沿途散布着众多村落,村落是古商道的重要节点和商旅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以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通过对古商道沿线爨底下村、灵水村、琉璃渠村、三家店村、苇子水村等典型村落的具体分析发现 ,适用于京西古商道村落旅游整体开发的通适性政策包括:一体化、多元化、固有化、深刻化、先行化和模式化。  相似文献   

17.
冯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813-11815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季节性明显、产品结构单一是摆在多数乡村旅游地面前的重要问题。根据地域特色,将大尺度地域景观与季节相结合,在打造各季节主体景观的同时,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并以休闲、度假、体验为主线贯穿其中,从全新视角构建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可为以上问题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案。最后,根据河北省永清县乡村旅游资源状况,构建永清乡村四季旅游开发模式,为国内其他乡村旅游地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皖南古村落旅游景观资源再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古村落作为"新安文化"发源地,其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该研究阐述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景观资源类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现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古村落再开发的开发原则与旅游产品的重新构建形式,最后尝试性探讨了古村落的未来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崇武古城的闽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性和代表性。它包含了惠女民俗 文化、石雕文化、海洋文化、古代军事文化、宗教文化等内涵。开发、保护和利用闽南文化旅游资源是 发展崇武古城旅游业的重要途径。文章在介绍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 析了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并从“惠女”、“雕艺”、“古城”、“海洋”四大闽南文化 元素旅游品牌为核心提出开发对策,希望为崇武古城闽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