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22个杂交中灿稻组合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杂交中籼稻组合的碾米和外观品质无一组合全部达到部颁食用优米2级标准,主要差距在整精米率低、垩白面积和垩白类较率大上,整精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米率组合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基因型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在相同施氮量(180 kg/hm2)下,研究不同氮肥后移比例(基蘖肥∶穗肥)对籽粒碾米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可以提高籼稻籽粒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氮肥后移对各基因型籼稻籽粒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等碾米品质以及籽粒垩白度、透明度等外观品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Ⅱ优498、蓉18优188和川香983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F优498的糙米率和精米率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Ⅱ优498和蓉18优188的垩白度都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减小,川香9838的垩白度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增加,F优498在不同氮肥处理下其垩白度差异不显著;各个品种的透明度级数随氮肥后移量的增加而减小;氮肥后移对籽粒垩白大小和长宽比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杂交籼稻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对杂交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率、长/宽、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共7项主要品质性状表现及其与亲本关系的分析,以及该7项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提出改良籼型杂交稻米品质的途径:①要使杂交稻具有良好的外观和蒸煮品质,应降低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增加长/宽,并选用双亲胚乳性状差异小的亲本;②要求杂交稻的整精米率高,必须选育整精米率均高的素本;③要提高优质杂交稻的营养品质,可通过选育适当的亲本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16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4WSH0058、4WSH0247、4WSH0266、4WSH0268、4WSH0284、4WSH0886、4WSH0887、4WSH1108、4WSH1142、4WSH1324、4WSH1334、4WSH1339、4WSH1355、4WSH1357、4WSH1369、4WSH1555)和5个恢复系(R1998、R091、R184、华占、R412)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80个组合为材料,研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粒率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恢复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度和胶稠度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及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其中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较大。不育系4WSH0247、4WSH0886、4WSH0887、4WSH1324、4WSH1339、4WSH1355和恢复系R184和R412在垩白性状和蒸煮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容易配出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5.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利用6个籼型不育系和3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考察稻米观品质等米质性状,采用种子坯乳模型分析成对性状间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粒长与长宽长,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胶稠度,垩白面积与蛋白质指数以及垩白面积与赖氨酸指数性状间具有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在,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以及种子直接加性与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但也受制于一些显性相关分量,而粒长与粒宽,粒宽与长宽比,粒宽与垩白面  相似文献   

6.
籼稻稻米外观品质与其它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6个籼型不育系和3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考察稻米外观品质等米质性状,采用种子胚乳模型分析成对性状间的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粒长与长宽比、长宽比与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胶稠度、垩白面积与蛋白质指数以及垩白面积与赖氨酸指数性状间具有明显的种子直接加性相关、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以及种子直接加性与母体植株加性相关,但也受制于一些显性相关分量,而粒长与粒宽、粒宽与长宽比、粒宽与垩白面积、粒宽与精米率、粒宽与直链淀粉含量、长宽比与精米率、垩白面积与蛋白质含量以及至白面积与赖氨酸/蛋白质比例的相关则以显性相关为主。对于以加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间接改良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自然高温对15个籼稻杂交组合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5个籼稻杂交组合分3个地区种植,分析了不同自然高温对其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5个籼稻杂交组合的稻米碾磨品质、外观品质、直连淀粉含量及胶稠度受自然高温的影响较大。从总体上看,自然高温导致杂交籼稻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8.
杂交籼稻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8个杂交籼稻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了5项稻火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结果表明:杂交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等5项品质性状在3个地点、2个季节下的变异均达显著;粒形、粒长、垩白度3项外观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在地点、季节、基因型3个因素中、季节变异占总变异的分量最大,平均达84.06%,特别是碱解值,直链淀粉含量和垩白度3项品质性状表现突出;地点与季节对各项品质性状的影响无主次之分,遗传力分析  相似文献   

9.
丰优22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不育系粤丰A为母本,与恢复系R13配组而成的优质杂交籼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机插杂交籼稻合理减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品种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试验材料,基于品种高产栽培施氮量(180 kg/ha,CK),在贵州贵阳和湄潭2个试验点,研究不同减氮量[减氮30 kg/ha(N-30)、减氮60 kg/ha(N-60)和不施氮(N0)]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在贵阳和湄潭试验点,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减氮程度的增加,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均逐渐降低,稻谷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逐渐增加,综合食味值评分提高。与CK相比,减氮后机插杂交籼稻群体颖花量和实际产量分别降低4.43%~35.08%和1.76%~38.77%,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分别降低2.08%~29.58%、3.57%~45.33%和3.10%~21.37%,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分别提高3.89%~49.28%、0.52%~13.24%和0.25%~5.67%;同一减氮处理下两试验点稻谷加工品质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整体上差异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实际产量与群体颖花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且实际产量和群体颖花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大多呈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负相关,与稻米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外观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适宜的减氮量(N-30)能改善稻谷加工品质、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且产量仍能维持在9.80 t/ha以上,协同实现机插杂交籼稻稳产和优质;而过量减氮(N-60和N0处理)虽能提高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稻谷加工品质有变劣趋势,且产量显著降低,难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不育系和恢复系(各5个)均为优质背景下,杂交稻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杂种稻米外观品质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效应可解释表型方差的64%以上,且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其中,透明度母体加性效应(VAm)占绝对优势;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率和垩白度则以种子直接(胚乳)加性效应(VA)为主.与遗传效应相比,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则小得多.其中,垩白率、垩白度、透明度3性状的互作方差(VGE)占表型方差比重较大,分别达到35.1%、31.3%和27.1%.因此,这些性状对环境较敏感,但不同基因型的敏感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籼型杂交稻碾磨、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NC 交配设计研究了9个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正向中亲优势,糙米长、糙米宽、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中亲优势,糙米厚无中亲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中亲优势最大.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和精米率表现正向超亲优势,整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糙米厚和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超亲优势.垩白度的超亲优势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方面,F1杂种与其亲本值间无相关性,而除了垩白粒率外,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水平.降低糙米长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整精米率的超亲优势,提高糙米长、糙米宽和糙米长宽比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3.
籼型三系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采用朱军提出的禾谷类作物种子数量性状的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杂交晚稻组合F2代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等11项品质性状中普遍存在正向平均优势;除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外,也比较普遍存在正向超亲优势.并提出了在进行三系杂交晚稻组合品质育种时,合理利用有利的正向杂种优势和避免不利的正向杂种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杂交籼稻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 5×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三倍体种子性状遗传分析模型,研究 3种栽培季节下籼型杂交稻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结果表明:杂交稻碾磨品质性状表现主要受遗传控制,遗传方差可解释表型方差的66.8% -98. 6%,且遗传效应均以母体加性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糙米率和精米率的影响较小,但整精米率的互作效应值达 33. 2%; 3个碾磨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杂种优势.比较亲本对杂种碾磨品质影响的结果表明,不育系对杂交稻碾磨品质的影响显著大于恢复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份和类型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2005年来自福建省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282个早籼、中籼和晚籼杂交稻品种的12项稻米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3组:糙米率与精米率、垩白粒率与垩白度、胶稠度与质量指数和垩白粒率与透明度、垩白粒率与质量指数、直链淀粉含量与质量指数.不同年份和稻作类型12项品质性状两两间均表现正向和负向的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各有1组:早、中型杂交稻的垩白粒率与直链淀粉含量;早、晚型杂交稻的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中、晚型杂交稻的整精米率与粒长.研究结果还表明这9组性状间的相关极明显和稳定,不因年份、稻作类型和品种的不同而有变化,可直接应用于杂交稻优质育种中.  相似文献   

16.
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6个籼型野败三系不育系为母本,5个晚籼恢复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籼型杂交晚稻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垩白粒率、碱消值和胶稠度等5个性状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细胞质遗传效应的控制,但细胞质遗传效应都大于种子遗传效应.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3个性状只受到种子遗传效应的控制,并且都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受到种子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遗传效应的控制,但以种子显性遗传效应为主.粒长和长宽比同时受到母体植株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植株显性遗传效应的控制.不育系451A、全丰A、长丰A及恢复系蜀恢527、科恢752、岳恢94是配制优质杂交晚稻组合的优异亲本.  相似文献   

17.
对三明沙县与海南三亚两地的籼光交和籼籼交杂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光身稻和籼稻杂交而成的籼光交组合F1代表现为穗大粒多、米质优良、产量高,具有较好的增产潜力。其中籼光交的每穗总粒数、理论产量、增产潜力等均大于籼籼交,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研究SE21s、SE152、SE126和明光34s等4个籼型水稻核不育系(材料)在同一纬度(北纬26°24′)800、120m两种海拔高度下的不育稳定性及其育性转换表现.结果表明,SE21s在长日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低,日照长度和温度对SE21s的育性转换起协同调控作用,二者存在一定的正向互补效应.SE152、SE126的有性转换主要受温度影响,SE152不育起点温度低,SE126不育起点温度较高.明光34s具有较强的光敏性,长日条件下核不育性对低温不敏感,短日较高温度下花粉育性可由不育转为可育.SE21s、SE152、明光34s在2种海拔高度下均具有一段稳定不育期,适合在华东、华南稻区制种.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和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高产水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为材料,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两系杂交中籼稻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以及功能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55 kg·hm-2范围内,两系稻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以255 kg·hm-2施氮处理的产量最高(11786.4 kg·hm-2)、氮肥农学利用率最大;施氮量增加到300 kg·hm-2,产量、群体质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均下降。氮素营养影响水稻衰老进程,适宜施氮量(255 kg·hm-2)和较高氮肥农学利用率,能保证两系杂交中籼稻齐穗后功能叶不早衰,有利于后期植株光合能力提高和光合产物积累,使后期物质积累贡献率提高,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