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家庭农场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1.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富余劳动力安置家庭农场能够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充分发挥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超龄劳动力的劳力互补、技术互补、资金互补作用,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2.保障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家庭农场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为土地集约经营管理创造了客观条件。加之现代机械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徐州地区农村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者较多,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符合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本文对新时代培育家庭农场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央国务院明确了现代新农村发展方向,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目标.新农村的实际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的建设就需要搞好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论述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如何有效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旨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广大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对原有的农村经营体制进行创新,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升村容整洁等。  相似文献   

5.
农宿经济是市场条件下为实现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村容改善,乡风和谐而发展起来的经济新业态,是把农村优势资源与乡村闲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共享形式实现城市居民在农村沉浸式体验,感受农村慢生活的新消息方式。各地民宿应发挥当地特色,增加服务功能,提升附加价值与情感体验发展农宿经济。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过程,是劳动力市场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更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文章主要涉及的劳动力转移是指昆明市东川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入手,分析了东川区新农村建设劳动力转移中的存在条件、规律和形式,从而归纳出一系列对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因素。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日益得到重视,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工作也得到了政府和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如何引导劳动力市场朝着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方向前进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文章试图通过对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为东川区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提供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庄园的内涵入手,探讨生态庄园模式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为生态庄园在中国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的提出为农业、农村经济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如何把我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劳动力资本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提出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家庭农场是现代社会一种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大力推广家庭农场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农场克服了大集体管理和小农经济的缺陷,也有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其积极投身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本文就家庭农场推广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作为新兴的农村经济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新阶段中央倡导和推广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其制度建设受到了广泛的学术关注。该文从介绍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入手,对家庭农场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进行评析,并从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力流转制度、财政支持、社会化服务等相关制度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务经济是将农村富余人力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一种方式。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推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江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德山  叶水英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5):141-143,156
通过江西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阐述了当前江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的特点,以及劳动力资源状况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提出合理利用和充分开发江西农村劳动力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建设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能够迅速改变农民获取农业科技的方式和成本,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该文阐述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重点探析了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以期更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完善的信息体系服务农村,用快捷的信息服务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油助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西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是西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财政作为政府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在分析公共财政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具体区情,分析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给出促进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必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历史任务。但鉴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及诸多原因,富余劳动力转移实践中已经显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文章力图透过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特点,在深入阐释和充分肯定富余劳动力转移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作用和战略意义的同时,进一步分析指出了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和矛盾,及其所产生的若干消极或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和西部地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充分体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农村建设,为解决人口问题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妇女再教育介入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条件的制约使留守妇女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潜能,我们应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再教育介入,发挥当地学校、政府、妇联、现代信息等方面的联动教育作用,以期提高留守妇女的各方面素质,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农村年轻人口不断往城市迁移,导致农村的农场劳动力越来越老龄化,"谁来种地"这个话题引起了各地人民的关注,而后家庭农场应时而生,它的出现也引起了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其中关于如何规范化管理家庭农场成为界内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正是简述了关于如何规范化管理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及现代家庭农场的发展与现状等问题及规范化管理对家庭农场有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为农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发展思路,推动了我国农村家庭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的进程,文章针对文件发布后福建省厦(门)漳(州)泉(州)地区新建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进行调查分析,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探讨新型自助农场(即家庭农场)的经营发展模式:集生态农场、开心农场、旅游休憩农场优势为一体,使其具有品牌化、规模化、现代化,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打造"城市的后花园",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完善社会管理、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就业以及城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以及《第十一个五年建设纲要》提出的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都为我们今后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发展经济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即农村劳动力。为此,笔者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非农就业和转移的基础上,从三方面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