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籼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变异及其表现(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组织培养,于1984一1988年间,在9个品种(14次)中离体筛选到雄性不育突变件48个,其中发生在R1代的20个,R2代的28个。根据花粉败育之特点,可将这些突变体分为无花粉型及花粉败育型。发现起源于IR54的一体细胞无性系“54257”,在其R2代分离出雄性不育突变体,继之对它以各种品种进行测交,其杂种一代有的组合表现育性恢复,有的组合仍保持雄性不育。由此确证它属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该雄性不育突变体,就其恢保关系考察,初步认为其细胞质性质与野败型(WA型)类似。这是由体细胞无性变异产生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2.
为了鉴定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tritici)的抗性,作者以早期实验中按数量性状作为突变体,从San pastore中选出的突变品系M_(12)、M_(13)、M_(14)为材料,以S.pastore为对照,进行了抗小麦叶锈菌的实验(菌种统一编号为8号小种和13号小种)。并在人工接种发病的小区内测定其反应型及严重度。通过温室内一次鉴定和田间三次鉴定的结  相似文献   

3.
为创建突变体库,丰富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资源,利用两种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_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油18的种子。经田间观察,M_2植株在苗期、花期有叶色、叶形、茎色、花瓣颜色、花瓣形状、花瓣数目、雄性不育和开花期明显变异株。测定M_3种子千粒重与含油量,获得28份大粒(最大千粒重为7.32g)、9份高油(最高含油量为52.80%)材料。0.3%EMS处理后,M_2植株中叶片、花器官、株型与茎秆性状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282%、8.546%和0.977%;M_3种子千粒重和含油量均值均小于对照,但不显著。0.6%EMS处理后,M_2植株相应性状的突变频率更高,M_3种子千粒重和含油量均值都极显著小于对照(P0.01)。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能重离子束(C)辐照诱变东北粳稻通禾899,剂量为0(CK)、200Gy,初步研究了重离子束(C)辐照诱变后代材料出现的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辐照M_1代全部为半不育,结实率5.2%;M_2代突变率5.7%,高于传统的γ、X射线辐照诱变的突变率,而且突变体的类型丰富;经过M_3~M_5代的连续种植和选择,后代突变体群体越来越大,大部分突变材料均已稳定,少量后代材料综合性状优良,生育期比对照通禾899明显提前,已参加吉林省水稻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但有近30%的材料在M_5代还存在分离或疯狂分离,分离的材料绝大部分表现为长粒型,千粒重偏低,外观品质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大豆品种培育过程中轮回选择的效率,本研究以1个大豆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M_4~M_8和M_(12)代育性分离群体为材料,分别5年在1个地点和1年在2个地点对其育性遗传方式进行分析。同时,以该突变体天然杂交F_1单株衍生的5个F_2群体和3个F_2衍生的F_3群体为材料对育性表型遗传方式和不育株结荚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M_4~M_8和M_(12)代群体中,突变性状均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性状;而在天然杂交组合后代群体中,育性表型的遗传因组合和播期不同而异。两个F_2群体的育性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且其衍生的F_3群体育性在不同播期条件下也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而其它3个F_2群体则表现为受2个基因控制,但其中1个群体衍生的F_3群体在早播条件下却表现为受单基因控制。基本农田环境下,F_2群体中不育株结荚数范围为0~28个,平均2.73个。在不同遗传背景下,不同播期和年际间,不育株结荚数均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能够为该突变体用于大豆轮回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陆地棉群体中发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并对之进行了鉴定,确定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突变体。该突变体对于研究棉花雄性不育的细胞质遗传机理,将具有重要的种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最早由Beckett(1g71)确认的巴拉圭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称为(?)型不育。在玉米育种中,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是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推广的结果。T型不育在各种土壤气候条件下的不育性很稳定,并且拥有可使最终杂交种的育性得以稳定恢复的自交系。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重要性在于,专化性细胞质是否对重要经  相似文献   

8.
(二)突变体“Marfed ert 1”(CI13988) (1)起源:这是用乙基甲烷磺酸盐(EMS)处理小麦品种“Marfed”(CI11911),1961年从M_2(诱变第二代)分离的单株中选出的半矮秆突变体。同时选出的另一个突变体“WA5860”(见表二)也是有利用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芝麻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诱变及初步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60Co—γ射线300、500和700Gy处理芝麻良种豫芝4号干种子。从大约6万个M2植株中筛选出10个雄性不育株。对该10个雄性不育株M3、M4作进一步鉴定,获得了6个不育性状稳定、经济性状较好的雄性不育突变体。初步遗传研究表明,该6个雄性不育突变体为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核型雄性不育突变体。  相似文献   

10.
对三个自然发生的独立雄性不育,雌性可育(MS—FF)新突变体进行细胞学观察和等位性实验,其中一个突变体是栽培品球‘Beeson’中发现的,JB和BDI突变体则在后期育种群体中发现的。Beeson、JB、BDI突变体长出不育株,在开花期,其花药皱缩、畸形,用放大镜检查花部,很容易把不育株从可育株中区分出来,花药不释放退化的小孢子。雄性不育——雌性可育突变体ms_2ms_2有类似的花药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斯卑尔脱(T.spelta)小麦和莫迦小麦(T.macha)1BS染色体对K型小麦不育系育性恢复等的影响,利用1B/1R 小麦K 型不育系K3314A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YS3314和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YM3314进行秋播、春播试验,考察3种类型不育系育性对温度的反应,并分别与普通小麦品种(系) 90(13)21、L783、温6、陕354和邯6172杂交, 测定和比较其F1的恢复性、单倍体发生频率和几个重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YS3314和YM3314秋播完全雄性不育,春播则自交结实,K3314秋播、春播皆雄性不育,说明T.spelta和T.macha的1BS染色体导入使K3314A 获得温敏特性.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比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和1B/1R 类型不育系更易恢复; YS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其杂交F1产生极少或不产生单倍体,且在单株有效穗数和有效小穗数等性状上具有明显的优势,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则在穗粒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1976年在大田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美国比马棉植株。棉花雄性不育作为标志性状和在人工杂交中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是很有用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基因控制的比马棉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和检测比马棉雄性不育基因与其它突变体基因之间的可能连系。比马棉雄性不育株和正常的雄性可育“比马S-5”植株之间进行杂交,产生了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的F_1 植株,其比例为1∶1。F_1 不育株与比马S-5杂交的BC_1 后代符合1不育∶1可育的比例。F_1 可育株与比马S-5杂交只产生可育的后代。这些资料证明雄性不育性状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该性状定名为雄性不育12,基因符号为Ms_(12)。连锁测验证明Ms_(12)与23个棉属突变体基因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本文还讨论了Ms_(12)与其它遗传的雄性不育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人工诱变突变体库是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基因组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以具有优异农艺性状且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籼稻常规品种93-11(O.sativa ssp.indica cv.93-11)为材料,创建了一个包含3617个家系的辐射诱变突变体库。通过在M2和M3代各生育期的筛选,从该突变体库中获得308个表型稳定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可以分成15类,包括株高、分蘖数、株型、穗型、小穗结构、育性、叶色、叶型、抽穗期、苯达松抗性等,突变频率为0.03%~2.74%。使用反向遗传学策略,鉴定出了2个雄性不育突变体和2个苯达松敏感突变体中的基因突变位点。其中,2个雄性不育突变体的突变表型是由于CYP704B2分别在第3和第4外显子发生碱基替换和片段缺失造成的,而2个苯达松敏感突变体的突变表型是由于CYP81A6中第1和第2外显子分别缺失了一个7bp和一个23bp的片段造成的。4个突变体家系中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的分离比均符合3∶1,属单基因隐性突变。这一籼稻突变体库将有助于籼稻基因组的功能分析,并且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W6154S辐射诱变获得了水稻化学致死突变体8077。从M3代至M5代,该突变体的自交苗在苗期能被300 mg/L以上浓度的苯达松(bentazone)杀死,而以其为母本的杂交F1代则对苯达松表现安全。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单基因(bel)遗传,且对农艺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应用该突变体建立了一种针对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标记技术,能够简便而有效地除去两系杂交稻秧苗中可能混入的不育系自交种苗,从而保证了两系杂交稻田间种植的纯度,避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因育性波动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在冬小麦高产抗倒育种中,正广泛利用诱发突变体。如,在矮秆突变体“-1”的遗传基础上,培育出了中矮秆品种“赫尔松纪念麦”、等,其产量在灌溉条件下均达86—91公担/公顷。在培育杂种材料时,还利用了突变体“方穗2”(中秆高产类型,用0.025%亚硝基乙基脲溶液处理品种“无芒1号”的种子,在M_2代选出。)、“1”(高产突变体,用同样方法由品种“高加索”育成。)和“突变48”(克拉斯诺达尔农业科学研究所由品种“无芒1号”育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雄性不育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为进一步解析其调控机制,对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60Co-γ对籼稻品种93-11进行辐射诱变,从其后代中鉴定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tms3650。将籼稻明恢63作父本同突变体tms3650杂交构建F2和F3群体,采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对目的基因进行精细定位。【结果】tms3650突变体其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一致,但花药白绿且瘦小,花粉不能被1%碘-碘化钾溶液染成蓝黑色,穗子包颈,抽穗期延迟。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基因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SSR标记RM15927和RM15934之间135.25 kb距离内,且与RM15931标记共分离。陵水冬季南繁鉴定发现,该突变体育性受光温环境影响,说明tms3650突变体的雄性育性在短日低温条件下发生了转育,是一个光温敏雄性不育突变体。【结论】通过将定位位点与已报道的雄性不育基因比较,发现tms3650是一个新的基因位点,暂命名为TMS3650。  相似文献   

18.
玉米“辽2(L2)”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庆华 《玉米科学》1997,5(2):001-004
用自选新杂交组合(开24×替423)的种子,通过钴60γ射线诱变获得雄性不育突变体,经与有关轮回亲本连年回交育出不育系,其与有关测验种的杂交育性反应,不同于T、S、双及C型,定名为L2(辽2)型。测定结果表明,对该材料的胞质不育性,较易遇到天然恢复系,也较易找到保持系,便于三系配套应用。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L2型不育性属于一种抗T小种小斑病侵袭的新型抗病细胞质,可适用于全恢式、掺合式或半恢式利用。  相似文献   

19.
为给簇毛麦杂交后代群体中自然突变产生的矮秆突变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该矮秆突变体的生物学及遗传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突变体在苗期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在成熟期突变体株高30 cm,约为对照株高的1/3。突变株茎的倒一、二节间(最上部的两个茎节)长度分别为对照植株长度的1/9和1/6。细胞学观察表明,突变体的茎节细胞纵向延长受到抑制。此外,该突变株还表现出部分雄性不育,自然结实率低。花粉活力检测发现,突变株可育花粉只有20%,在外施GA3后花粉育性可得到恢复,推测该突变体为赤霉素敏感型矮秆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矮秆突变性状受一个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具T、M、C和N(正常)型细胞质的玉米杂交种,以确定雄性不育细胞质对产量和植株形态性状的影响。着重弄清基因型×细胞质互作的特殊性,以选择杂交种基因型和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的最佳搭配。方法对T、M、C和N型细胞质玉米单交种的产量及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为组成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