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6种水肥供应方式,对小麦生育指标、群体动态、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经济系数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以濮阳市生态条件为代表的中高产麦田。(1)灌水量小的情况下,增施氮素化肥产量较高;(2)灌水量大的情况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逐渐降低;(3)不同施氮水平及氮水互作对产量影响显著;(4)从优质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施纯氮18 kg/亩,越冬始期和拔节初期分别浇水30 m3/亩,是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最佳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皖中地区小麦提供施肥技术支持,利用"3414"施肥方案在定远县西卅店镇东兴村小刘组进行了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以明显增强小麦的越冬期和拔节期的分蘖能力,增施磷肥对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的分蘖能力影响不大,增施钾肥可以增强越冬期小麦的分蘖能力但对拔节期小麦的分蘖能力影响不大;处理6(N180kg·hm~(-2)、P72kg·hm~(-2)、K120kg·hm~(-2))产量最高,为6528.7kg·hm~(-2);在氮、磷、钾3个营养元素中,缺氮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小麦种植纯收益,过量施用氮肥和钾肥显著降低了种植小麦的投入产出比,考虑到兼顾纯收益和投入产出比,处理14(N180kg·hm~(-2)、P36kg·hm~(-2)、K60kg·hm~(-2))可以作为皖中地区冬小麦的推荐施肥量。试验结果可以为皖中地区冬小麦施肥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高产小麦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4–1986年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植株吸氮及土壤供氮特性,试验结果:亩产400–450公斤,植株每亩总吸氮量15公斤左右。各生育期植株含氮率为:出苗至分蘖期5%左右,拔节期3%左右,孕穗期2.5%,灌浆期1.8%左右。小麦一生应在分蘖至越冬始期和拔节孕穗期出现两个吸氮高峰,前者约占总吸氮量23%,后者占33.6%。吸氮强度:每日每亩吸氮量以拔节至孕穗期最大,依次为返青至拔节和分蘖至越冬始期;氮的相对积累速率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最高,其次是拔节至孕穗期。土壤氮素供应量为18–20公斤/亩;土壤供氮与植株吸氮比值:分蘖期最高为11–12∶1,拔节后为1.6–1.8∶1,孕穗期为1.2∶1。土壤供氮与生育进程之间呈4次方程,据此可求得各生育期土壤供氮指标和补差施氮量。  相似文献   

4.
以郑麦9023为研究对象,在施用磷、钾肥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不同用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探讨在高水肥地力条件下的氮肥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施氮肥比不施氮肥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在氮肥适当施用的情况下缺磷、缺钾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最佳施N量为17.66 kg/亩,最佳施N量下的产量为611.56 kg/亩,最高施氮量为18.89 kg/亩,最高施N量下的产量为612.76 kg/亩;N、P2O5、K2O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7.43%、0.95%、-0.38%,在合理施肥范围内每千克N、P2O5、K2O可分别增收小麦产量为19.76 kg、0.695 kg、-0.37 kg。该试验地小麦施肥应以氮肥为主、磷肥为辅、不施钾肥。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豫南地区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以偏弱筋品种信麦129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纯氮量N0(0 kg/hm2)、N1(97.5 kg/hm2)、N2(195 kg/hm2)、N3(292.5 kg/hm2)、N4(390 kg/hm2)和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7∶3∶0、6∶2∶2、5∶3∶2、4∶3∶3)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有效促进小麦冬前、返青和拔节末期的生长发育,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在越冬期、拔节期的分蘖数、次生根数显著增加(P<0.05)。而在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7∶3∶0能有效促进小麦分蘖、次生根发育和株高增长。而在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6∶2∶2能最大程度提高籽粒面粉蛋白含量。研究也表明,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会增加肥料成本。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N2(195 kg/hm2)且基追比为7∶3∶0(基肥∶壮蘖肥∶拔节肥)时,粗蛋白含量、降落数值和湿面筋含量符合国家...  相似文献   

6.
以黑龙港流域的河北省巨鹿示范基地为例,本研究以郑单958为试验品种设计主处理3个,A1:灌浆期不浇水;A2:喷灌灌浆期浇水20 m~3/亩;A3:喷灌灌浆期浇水30 m~3/亩。副处理设5个不同氮磷钾配比和追肥模式,研究玉米最佳氮磷钾配比。研究表明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以底肥加追施肥效果最好。在底施钾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增施氮肥和磷肥肥效不增产,反而产量略低,底肥肥料用量虽然高但氮磷钾配比不当,降低肥效。  相似文献   

7.
氮肥运筹对淮北区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肥基施能显著促进强筋小麦分蘖生长,增大群体结构;返青期和拔节期追施氮肥能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总小穗数;孕穗期追施氮肥可增加可育小穗数,能显著增加穗粒数。氮肥基施:拔节期追施=73∶的处理产量最高;基施氮肥少于总氮量的1/2时,小麦产量就会下降,且与70%以上氮肥基施的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氮肥对强筋小麦品质有明显影响,氮基肥∶孕穗肥=73∶处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比氮全部基施高34.37%;其次是氮素基肥∶越冬肥∶拔节肥=43∶3∶和基肥∶拔节肥=46∶的处理,这2个处理在2002~2004年平均蛋白质含量都比全基肥高出10%。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6种水肥供应模式对小麦产量及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安阳市生态条件为代表的豫北地区,如果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6种模式中,施纯N 225 kg/hm2,越冬始期和拔节期分别浇水450 m3/hm2,产量三因素协调,是取得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佳模式;施纯N 180 kg/hm2,越冬始期和拔节期分别浇水750 m3/hm2,也是较好的高产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9.
精播高产小麦吸氮和土壤供氮特点及施肥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每公顷产7635kg小麦籽粒,全生育期植株吸氮量为247.5kg/hm2,其中冬前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18.8%,越冬期占10.8%,返青至拔节期占21.7%,拔节至孕穗期占29.5%,孕穗至开花期占9.5%,开花至成熟期占9.7%。各生育期的吸氮强度(每日每公顷吸氮量)以拔节至孕穗期最高,其次为返青至拔节期,但是氮素的相对积累速率则以分蘖至越冬始期最高,其次为拔节至孕穗期。文中还讨论了施氮对叶片衰老、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氮肥的生产效率及适宜的施氮指标。  相似文献   

10.
2015-2016年度开展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下超迟播稻茬小麦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超迟播稻茬小麦的产量及产量结构在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下任一氮肥运筹方式及其与播种量、施氮量的互作效应与对照相比都达极显著水平。每增播种子1 kg/亩,5种氮肥运筹方式亩增产范围在0.67~24.83 kg,每增施1 kg纯氮各处理亩增产10.92~56.42 kg。产量最高的分别是亩播种量为32 kg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处理、亩施氮量16 kg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科学运筹肥水。实行“双控双灌”浇水技术(“双控”即返青期及麦收前15天控灌,“双灌”即越冬期和拔节期灌水)和前氮后移技术(改返青期或起身期追肥为拔节至孕穗期追肥)。返青期以控为主,加强中耕,不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在拔节末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0~15kg/667m~2在扬花期叶面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以满足后期蛋白质合成的需要,提高优质强筋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12.
许昌市高肥力土壤小麦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肥力土壤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对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分蘖,显著提高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的产量逐渐增加,当施氮量在每亩21 kg时,小麦产量最高,继续增大氮肥用量,小麦产量不再增加。从氮素养分利用率分析,N7处理氮素利用率最高,N28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最低。从农学效率分析,N14处理的农学效率最高,K6处理农学效率最低。磷肥比钾肥农学效率高。在氮磷钾3因素中,小麦对氮肥具有最强的依赖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研究结果表明,拔节前小麦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多,以N3处理最高;开花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N2处理显著高于N0、N1、N3处理。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后降,N2处理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以N3处理最高;蛋白质产量呈相同的趋势,但N3和N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N1和N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以168 kg/hm2的N2处理为最优。  相似文献   

14.
在半湿润地区中等肥力土垫旱耕人为土上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杂草和作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不同施肥及杂草处理对氮肥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吸氮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杂草吸氮量随吸氮量增加而降低;在不同杂草处理全生育期不清除杂草(A)、越冬前清除杂草(B)、返青期清除杂草(C)和拔节期清除杂草(D)的各个处理中,A、B、C和D杂草吸氮量分别占农田植物(作物 杂草)地上部分总吸氮量的1.98%、1.39%、3.99%和3.82%。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135 kg N.hm-2时产量最高,达5 645.1 kg.hm-2,施氮量高于135 kg N.hm-2时,产量趋于稳定。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生理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从不同杂草处理看,以全生育期不清除杂草处理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43.8%,返青期清除杂草处理氮肥利用率最低,为26.3%,二者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氮肥利用效率以越冬期清除杂草处理最高,为42.8 kg.kg-1N,全生育期不清除杂草处理最低,为40.6kg.kg-1N;氮肥生理效率以返青期清除杂草处理最高,为57.5 kg.kg-1N,显著高于其他杂草处理。综合氮效率及产量效率,小麦农田杂草处理时间应该相对较早,以越冬期和返青期清除杂草较好。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小麦超高产栽培中氮肥的合理运筹方式,于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在连续3年小麦公顷产量10 000 kg以上的地块上,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研究了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处理,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每公顷施纯氮210、270和330 kg,分别用N210、N270和N330表示;副区为氮肥底追比例处理,设置3个处理:7∶3、5∶5和3∶7,分别用N1、N2和N3表示。以全生育期不施氮(N0)为对照,于小麦拔节期进行追肥。结果如下:同一施氮量下,随氮肥追施比例增加,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N2处理支、直比、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高于N1处理,与N3无显著差异;同一底追比例下,N270处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显著高于N210和N330处理,支、直比显著低于N210,与N330无显著差异。N270处理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显著高于N210处理,在此基础上增加施氮量,蛋白质含量提高,籽粒产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无显著提高。在每公顷施氮量为210 kg条件下,N2和N3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处理;在每公顷施氮量270和330 kg条件下,N2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1和N3处理。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品质,在超高产水平下,以每公顷施氮量270 kg、底追比例为5∶5为宜。  相似文献   

16.
为定量分析水肥运筹对夏大豆植株形态指标和根瘤发生的影响,以‘齐黄34’为材料,于2020年夏大豆生长季开展夏大豆水氮互作和水钾互作桶栽试验。通过分析不同处理夏大豆株高、茎粗和根瘤数量之间的差异,研究了水肥运筹对夏大豆植株形态指标和根瘤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灌水水平下,水氮互作处理间N120和N180处理的株高要高于N0和N60处理;在鼓粒初期,W2N120处理的根瘤数量最多,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鼓粒盛期,水氮互作处理间W3N180处理的根瘤数量最多,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鼓粒初期至成熟期,同一灌水水平下,水钾互作处理间均以K90处理的夏大豆植株茎粗最大,但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鼓粒初期和鼓粒盛期,水钾互作处理间均以W3K60处理的根瘤数量最多,在鼓粒盛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在鼓粒初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一定范围内,施氮可以显著提高夏大豆株高,施钾可以提高夏大豆茎粗,适量的氮肥和钾肥供应有助于根瘤发生。  相似文献   

17.
在2016-2018年连续2年进行小麦田间试验,以前期氮肥不同水平分期追施水肥一体化研究为基础,探讨滴灌条件下,水肥一体化处理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设置3个氮(N)肥水平:N1180 kg/hm2,N2240 kg/hm2,N3270 kg/hm2;3个水分(W)水平:W1生育期不灌水,W2生育期灌2次水,W3生育期灌3次水,共9个处理,分别为W1N1、W1N2、W1N3、W2N1、W2N2、W2N3、W3N1、W3N2、W3N3.结果表明,连续2年,与W1N1处理相比,W3N2和W3N3处理使小麦平均产量分别增加31.88%和15.28%.小麦各生育期耗水量均表现为拔节—开花期耗水量最多,开花—收获期耗水量次之,播种—拔节期耗水量最少.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以W3N2处理最低,与W1N1处理相比,小麦全生育期平均耗水量降低21.39%;小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以W3N2处理最高,与W1N1处理相比,小麦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70%.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在W3N2处理下最高,因此,小麦施纯氮240 kg/hm2,底施60%纯氮、拔节期追施25%和灌浆期追施15%纯氮,同时在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3次灌水的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是小麦高产又节水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8.
河西走廊制种玉米氮素适宜用量及施肥时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对制种玉米施N量、氮素吸收量和施氮时期的试验,弄清了制种玉米施N为300 kg/hm2。同时,弄清了氮利用率平均为34.2%;100 kg种子吸收氮量平均为2.313 kg。制种玉米苗期至拔节时段需氮量占43.5%;拔节—抽雄分别占22.1%;抽雄—灌浆期分别占26.4%;后期较少占8.0%。重施基肥,拔节中期及时补施氮肥,灌浆期补氮肥。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在崇明区的推广种植,以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为试验材料,设不同施氮总量和前后期不同施氮比例2个因子,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华麦5号"大田生长及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对"华麦5号"农艺性状和生育进程均有一定影响;氮肥不足直接制约"华麦5号"产量水平的提升;在播期相对偏早时,每667m~2施氮总量为16kg、前后期氮肥配比6∶4处理,既能获得高产又可保证小麦生长安全,而在播期相对延迟时,每667m~2施氮总量为20kg、前后期氮肥配比7∶3处理最有利于小麦生长且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氮磷钾化肥用量三因素五水平重复D-饱和设计试验,氮肥用量及运筹三因素四水平重复D-饱和设计试验以及大麦拔节孕穗肥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对促进苏引麦2号啤麦分蘖,提高成穗,增加实粒和粒重影响最大,基施磷钾肥效果不明显,但钾肥可提高抗逆性,减轻冻害,苏引麦2号旆肥量为N14-15kg/亩,P2O53-4kg/亩,K2O4-5kg/亩。氮肥作基肥、苗肥、拔节肥的比例为5:2:3。拔节孕穗期配磷钾肥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