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加工型马铃薯大西洋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羊厩肥与氮磷化肥配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羊厩肥、NP化肥及两者配合施用均提高了马铃薯全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地上茎叶和地下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羊厩肥+NP肥>NP肥>羊厩肥>CK;叶片、地上茎、块茎的干物质日增长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均随羊厩肥+NP肥、N...  相似文献   

2.
正本报讯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的通知》,全面部署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攻坚工作。《通知》指出,全国水污染防治形势面临新的变化,部分地区氮磷污染上升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问题。各地要以重点行业企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氮磷达标排放整治为突破口,强化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重点流域要严格控制并逐步削减重点行业氮磷排放总量。到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低氮磷比组:N/P=16∶1;中低氮磷比组:N/P=32∶1;中高氮磷比组:N/P=64∶1;高氮磷比组:N/P=320∶1)条件下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及种间竞争情况,结果表明,鱼腥藻在中高氮磷比下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纯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混合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中低氮磷组普通小球藻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藻类的竞争抑制参数影响显著。低氮磷比、中低氮磷比下,鱼腥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中高氮磷比、高氮磷比下,鱼腥藻、普通小球藻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4.
小球藻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小球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氮磷溶液,研究小球藻净化氮磷的能力.结果表明,氮磷组合含量不同对小球藻吸收氮磷有一定影响,小球藻对氮磷的吸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氮的去除率在70%左右,磷的去除率在60%以上;对NO3-的最大去除量为1.10 g.L-1,最大去除率为87.6%;对PO34-的最大去除量为0.28 g.L-1,最大去除率为100%.  相似文献   

5.
为了识别湖北省三峡库区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和高风险区,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研究区域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流失系数法,分析了湖北省三峡库区4个县(区)18种主要种植模式农田地表径流途径土壤本底、肥料氮磷流失情况。结果表明:库区农田氮磷流失量分别为2 035.0 t和213.2 t,其中夷陵区最高,分别占库区总量的53.8%和50.5%,该区氮磷流失强度也最高。当季施肥造成的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农田流失总量29.6%和26.3%。18种模式中,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流失量最大的两种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53.2%;平地-露地蔬菜是磷流失量最大的种植模式,占库区农田总流失量的43.3%。平地、缓坡地、陡坡地三类坡度农田中,平地农业集约程度高,氮磷流失量最高,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56.1%和57.1%,缓坡地次之,陡坡地的种植强度低,氮磷流失量最低。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平原旱地利用方式氮磷流失量分别占库区氮磷流失量的38.5%和48.5%,流失强度为17.1、2.3 kg·hm-2,远高于园地、坡耕地、水田。研究表明,夷陵区是氮磷流失高风险区,平地-露地蔬菜和平地-园地是氮磷流失的高风险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比(低氮磷比组:N/P=16∶1;中低氮磷比组:N/P=32∶1;中高氮磷比组:N/P=64∶1;高氮磷比组:N/P=320∶1)条件下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及种间竞争情况,结果表明,鱼腥藻在中高氮磷比下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纯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混合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中低氮磷组普通小球藻的现存量最大。氮磷比对藻类的竞争抑制参数影响显著。低氮磷比、中低氮磷比下,鱼腥藻在竞争中占优势;中高氮磷比、高氮磷比下,鱼腥藻、普通小球藻不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宁波农村地区三类典型河流(源头地区、农田河流、村镇河流)秋冬季的水质氮磷监测分析,从氮磷浓度比较、各态氮磷组成和水质评价三个角度对宁波农村地区典型河流氮磷污染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NO3--N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农田河流〉源头地区〉村镇河流,NH4+-N、TN、DPR、TP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村镇河流〉农田河流〉源头地区;(2)从各态氮磷组成情况看,NO3--N是源头地区和农田河流最主要的氮形态,而村镇河流最主要氮形态为NH4+-N,三类典型河流中DRP占TP浓度50%左右;(3)从氮磷的水质评价结果分析,源头地区氮磷污染最轻,农田河流存在一定污染,村镇河流氮磷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通过马氏珠母贝与羊栖菜的混养实验,测定了贝释放的氮磷含量及羊栖菜对贝释放氮磷的吸收量,比较了实验组(有贝)、模拟组(无贝)与对照组之间羊栖菜的生长差异,并进一步阐述了羊栖菜对马氏珠母贝代谢产物的吸收速率与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实验组中,马氏珠母贝释放的氮以及羊栖菜吸收的氮均以NH4+-N为主;对4种代谢产物NH;-N,NO3-N,NO2-N,PO4^3+-P,马氏珠母贝的释放比例为27:21:1:18,而羊栖菜的吸收比例为17:12:1:2.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模拟组相比,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各组间生长情况的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各组羊栖菜13增质量与13增长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顺序为:实验组〉对照组C〉模拟组〉对照组A〉对照组B。这表明马氏珠母贝的代谢产物能够促进羊栖菜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灌区种植业氮磷流失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基于水量平衡与土壤物理化学吸附理论,构建了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轻简化模型,模拟了灌区玉米、小麦和水稻氮磷流失的时间特征与空间格局。模拟结果表明:灌区主要作物退水氮磷流失量的时间变异大,玉米春灌流失量、小麦春灌头水流失量和水稻分蘖期流失量是各自灌水周期氮磷流失量的最高值;灌区农田总氮(TN)流失量(以N计)为887.51 t,玉米、小麦和水稻分别贡献了25%、8%和67%,平均氮流失系数为1.99%;灌区农田总磷(TP)流失量为48.05 t,玉米、小麦和水稻分别贡献了19%、18%和63%,平均磷流失系数为0.15%;种植业氮磷流失量最大的区县为平罗县,氮磷流失系数最大的区县为兴庆区,永宁县中部以及河东地区东部是氮磷流失的热点区域。该模型反映了农田管理、降水和土壤条件等过程对退水量和退水中氮磷浓度的影响,模型参数少、物理机制明确,可用于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流失量模拟。  相似文献   

10.
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静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944-15945
[目的]提高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能力。[方法]采用悬浮和固定化培养方式,研究饥饿处理及不同氮磷比对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能力的影响。[结果]悬浮培养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低于固定化培养组;饥饿处理24h固定化培养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较高,72h对氮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99%;降低氮磷比对悬浮培养小球藻的氨氮去除率影响不大,但可提高固定化培养小球藻的氨氮去除率。[结论]固定化培养可提高小球藻去除污水中氮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物炭对土壤氮磷转化和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土壤非点源污染产生的负面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效减少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氮磷的流失等方面。笔者综述了化学修复钝化剂生物炭对土壤中氮磷转化和流失影响的研究进展。生物炭凭借其特殊的材料结构和理化性质,影响着土壤中氮磷的存在。生物炭能够增加农作物对土壤中氮磷养分的吸附作用,提高作物的存活率和产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起到减少土壤中氮磷养分的流失作用;降低田面水中氮磷的流失,抑制土壤中氮磷淋失,减少氨挥发损失,改善肥料效益。生物炭在促进氮磷吸收和吸附、促进氮磷形态转化和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方面有巨大潜力,未来应加强其在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及其可持续性利用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计品种与氮磷不同组合施肥的小区试验,进行了不同玉米品种耐肥性试验,并采用典型品种进行了氮磷单施与配施的营养遗传性状试验;同时选择7个玉米品种的父母本在氮磷单施和配施为试验地土壤最大施肥量下培育的21个品种中的12品种,分别在氮磷单施各195 kg/hm2和氮磷配施为试验地土壤最大施肥量的组合处理上进行了产量比较试验,以探索高产玉米品种营养性状与基因型表达的关系,为诊断玉米营养遗传性状基因型及杂交培育高产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的不同玉米品种最大施氮量介于35.0~601.5 kg/hm2;登海605玉米品种氮磷配施产量比氮磷单施分别增产19.8%和17.5%;而京科665和金满囤2个品种单施磷比单施氮和氮磷配施增产25%~40%。父母本氮磷配施杂交制种的玉米品种,氮磷配施种植比氮磷单施种植增产,如鑫源596氮磷配施种植分别较氮磷单施种植提高9.4%和11.2%,较相同父母本单施氮杂交制种品种氮磷配施种植增产39.5%;父母本单施磷下杂交制种的品种却以单施氮种植产量最高,反而比氮磷配施下还增产(强盛2号增产17%),但氮磷配施制种品种的产量也以氮磷配施下种植最高。玉米品种高产性状可能是父母本在特定施肥结构下某些基因杂交响应的表达结果。玉米品种耐肥性和养分利效率可能受品种最大施肥量和施肥结构影响下的营养遗传性状表现基因所制约,施肥则是隐性基因和显性基因转化的养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含有不同氮磷养分的育苗基质中进行甜椒穴盘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基质中氮磷养分和氮磷比例极大影响了甜椒幼苗生长;在试验条件下,培育优质甜椒穴盘苗的育苗基质中氮磷养分的适宜比例为N∶P2O5=11∶.5,养分量为N600 g/m3和P2O5 900 g/m3。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氮磷添加对刨花楠 (Machilus pauhoi)人工林氮磷矿化速率的影响和氮-磷矿化耦合关系,为选择合理施肥方式提供参考。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太平试验林场内已进行了6 年野外氮磷添加试验的刨花楠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培养方法,测定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后刨花楠人工林林地土壤氮磷矿化特征,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氮矿化、磷矿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处理仅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但对土壤氮、磷矿化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与氮添加相比,氮磷共同添加则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氮、磷矿化速率,其中氮矿化、磷矿化速率分别提高24.25%、85.95%,但磷添加处理对氮矿化和磷矿化影响均不显著(P>0.05)。混合线性模型结果表明,磷矿化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pH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氮矿化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有机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且氮磷矿化速率间呈二次曲线耦合关系。氮磷共同添加显著提高土壤氮磷矿化速率,在刨花楠人工林中土壤pH值、可溶性有机氮、容重是驱动土壤氮磷矿化的主要因子。在今后对刨花楠人工林的管理时应该更加注重氮磷共同添加对土壤养分和氮磷转化速率的影响,以更好地进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elatinoides Gaudich)和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在漂浮环境培养条件下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适应性及对氮磷营养的吸收和去除效果,为促进2种植物在池塘养殖尾水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绿狐尾藻和空心菜为供试植物,设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分别为5、10、15 mg/L和1、2、3 mg/L的低(A)、中(B)、高(C)3组模拟养殖尾水,比较2种植物在培养42 d时的生物量、氮磷累积量,以及对水体氮磷的去除能力。【结果】绿狐尾藻在A、B、C组持续生长42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生长时间延长、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在A、B、C组正常生长28 d,其42 d净增生物量和氮、磷累积量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最大值出现在A组。在42 d的试验期内,绿狐尾藻对水体氨氮(NH4+-N)、TN、活性磷(SRP)和TP的去除率最高,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且去除氨氮能力最强,最大值出现在C组;空心菜的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28 d后植株生长和去除能力下降。植物氮磷吸收贡献率结果显示,3组模拟养殖尾水中,绿狐尾藻植物吸收的氮磷贡献率介于33.65%~99.82%,高于空心菜的2.34%~62.21%。绿狐尾藻对低、中、高氮磷水平模拟养殖尾水的适应性优于空心菜;植物吸收是绿狐尾藻去除水体氮磷的主要途径。【结论】绿狐尾藻对水体氮磷的适应范围较广,表现为喜高氮磷,对水体氮磷水平的适应能力、生长和水体净化能力优于空心菜,可用于南方池塘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应用潜力优于空心菜。空心菜的生长和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应用于夏秋季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时宜定期收割以保证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品质类型春小麦品种干物质及氮磷的积累和转运规律.[方法]选用新疆主栽的8个春小麦品种,测定其花后干物质和氮磷的积累量,对其积累和转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品种花后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动态均呈上升的趋势,成熟期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量强筋品种最高,其次为中筋品种,中强筋品种较低;从干物质与氮磷的转运情况来看,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运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中强筋>中筋>强筋,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为中强筋>强筋>中筋,花前于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依次为强筋>中筋>中强筋.三种类型春小麦品种氮磷的积累与转运状况基本一致,氮磷花后积累量和花前氮磷转移量均为强筋>中筋>中强筋.[结论]不同类型春小麦品种之间干物质与氮磷的积累及转运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球藻去除废水中氮磷的性能。[方法]考察了初始氮磷浓度、氮磷比、光照条件和pH值等因素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在初始氮磷浓度分别在55和7 mg/L以下时接近100%,但初始氨氮浓度进一步升高至75 mg/L以上时会导致氨氮去除率缓慢下降至90%。当氮磷比为5∶1、10∶1和25:1时,小球藻在4d内基本完全吸收水体中的氨氮;3种氮磷比下小球藻基本上7d内能完全去除水体中的磷。2种光照条件下(L/D为24 h∶0 h和12 h∶12 h)和初始氨氮浓度为30 mg/L、总磷浓度为7 mg/L时,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基本都能达到100%,但L/D为24 h∶0 h时的去除速率更快。小球藻去除氮磷的最适pH范围为7~8。[结论]为利用生物治理污水及以后实现高效原生态的污水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源头防控机理与技术示范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日益剧增的农业面源污染使得亚热带流域环境可持续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的丰富降水、复杂多样土地利用方式和高强度氮磷投入,导致了该地区水文过程、氮磷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氮磷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复杂性。从"十一五"至今,我们以亚热带丘陵区典型金井小流域为对象,研究建立流域多尺度环境监测系统,准确定量流域氮磷平衡特征,精确解析流域氮磷迁移规律与输出通量;构建以水文和氮磷过程为主要对象的分布式栅格流域生源要素管理模型(CNMM),制定流域氮磷环境安全控制标准,开发流域环境安全评价和污染源头防控决策支持系统;研发针对农田养分流失、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和养殖业废水的绿狐尾藻生态湿地消纳技术,探索农业氮磷减控关键途径,构建流域面源污染源头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与示范。这些结果将巩固和加强亚热带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流域源头防控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实现流域环境的生态管理、质量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对何首乌植株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为促进何首乌生产提供科学施肥的理论指导。【方法】以何首乌幼苗为试材,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施氮(N:株施尿素2.7 g)、施磷(P:株施过磷酸钙14.4 g)、氮磷共施(N+P:株施尿素2.7 g、过磷酸钙14.4 g),测定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对何首乌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氮磷添加处理可促进何首乌生长,对何首乌叶片数、单叶面积、叶柄长、株高的影响程度为:氮磷共施施磷施氮对照;与对照相比,氮磷添加处理均可显著促进何首乌生物量积累,以氮磷共施处理增幅最大,并可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占比;氮磷添加处理促进了何首乌叶绿素含量增加,以及Fv/Fm、qP、ETR值升高,降低qN值,以氮磷共施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幅最大(较对照增加96.08%),qN值降幅最大(较对照降低29.16%)。【结论】相较于对照及单一养分添加,氮磷共施处理能更显著提高何首乌光合效率,促进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利用人工种植水葫芦为氮磷富集载体,能源化、肥料化利用水葫芦,达到消减太湖氮磷污染物的示范工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太湖氮磷去除成本和资源化利用收益,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其他太湖治理工程成本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太湖氮磷的去除成本考虑,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水葫芦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项目优于无锡市太湖蓝藻水分离站杨湾站工程项目和贡湖湾湿地退渔还湖示范项目。综合考虑氮磷总去除成本,得出太湖氮磷污染物生态补偿标准为每1 t4.2×104元;补偿的主体是太湖流域各省市县和太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职能部门,补偿的客体是按照自愿原则承担水体污染物去除工作的单位或组织;补偿资金可来源于财政补贴、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