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冷方应 《农技服务》2008,25(4):17-17
从品种选择、营养钵制备、播种、苗床管理、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的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衡水是河北重要的产棉区之一,今年衡水的棉花种植面积160万亩。近几年,衡水市一些地方试验棉花麦后移栽技术,该技术是指在小麦收割前培育棉花幼苗,待小麦收获后,直接把幼苗及钵体移栽到大田中的一项技术。由于存在人工移栽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棉花移栽机成为该技术的关键,棉花移栽机可一次完成开沟(洞)、栽植、  相似文献   

3.
4.
5.
力争棉苗"早、全、齐、匀、壮",是创棉花高产的基础,但切实解决因墒情、天气、播种质量以及立苗后病、虫危害等环境造成缺苗断垄,坚持缺苗移栽不补籽是夺取均衡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缺苗补籽,往往造成"大苗欺小苗、壮苗欺弱苗",更易形成"高矮三层楼,迟苗变柱香."难以达到均衡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7.
棉花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可节约种子,减少定苗劳动环节,缓解种棉区季节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极大地提高棉农人均管理面积和管理质量,增加棉农收入。  相似文献   

8.
<正> 棉花大苗移栽是一种产量较高,收益较大的麦棉连作方式。根据我们的种植情况,现将其管理技术介绍如下:一、大苗移栽棉花的生育进程棉花大苗移栽多选择中晚熟品种,如豫棉1号、河南79、豫无19等,才能发挥品种  相似文献   

9.
<正> 我所从1982年开始试验示范麦茬棉花大苗移栽,与早熟棉花比较,第一年试验0.3亩,单产皮棉86.1公斤,比中棉所十号增产69%;1983年在所内试验0.5亩平均单产皮棉97公斤,比直播中棉所十号增产34.7%.亩增经济效益百元以上.在水肥条件效好的生产队可推广应用.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油后花生棉花间作的推广价值及配套技术朱秀良,乌松康,黄颂禹,韩芒雄,朱明华(海门县农业局226100)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逐步走向市场,我县油菜面积不断扩大。由60年代的年均1.47万亩扩大到1984年的3.05万亩。嗣后以年均22.1%的速率...  相似文献   

11.
<正> 一、示范试验情况豫早1109是河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成的一个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短季棉新品系。其具有突出的早熟性、结铃性都优良的纤维品质,是当前扩大复种指数、缓解我国人多地少、解决粮棉争地矛盾、实现粮棉双高产较理想的一个棉花新品系。为使其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扩大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2.
13.
汪铁锁 《新农业》2007,(6):19-1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5师89团是全国著名北疆牌优质棉产区,农工胡宝玉利用温室大棚进行棉花育苗,然后移栽大田,被当地称为棉花栽培技术的“革命”。棉花育苗移  相似文献   

14.
15.
1制定完整配套移栽方案 1.1树种及规格选择.规格包括胸径、树高、冠幅、树形、树相、树势等.树种不同移栽难易不同.一般易于成活的树种有银杏、柳、杨、梧桐、臭椿、槐、李、榆、梅、桃、海棠、雪松、合欢、榕树、枫树、罗汉松、五针松、木槿、暴马丁香、梓树、忍冬等;较难成活的树种有柏类、油松、华山松、金钱松、云杉、冷杉、紫杉、泡桐、落叶松、核桃、白桦等.一般选用乡土树种,经过移栽和人工培育比异地树种、野生树种容易成活,树龄越大成活越难,选择时不要盲目追新追大.  相似文献   

16.
1.大壮苗的标准。移栽时达到苗龄35~45天,株高13-16厘米,真叶3-5片,茎粗(直径)34毫米,且子叶完好真叶茂,根系发达茎粗壮;敦实矮健节间密,无虫无病苗清秀。  相似文献   

17.
南阳市是国家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又是优质棉纺织工业基地和优质棉出口基地,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10万hm2左右,占全省的1/4,种植方式以麦棉套种为主。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麦棉两熟套种的耕作制度与进一步提高粮棉油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农业机械化不相适应。为了促进粮棉双增产,麦后移栽棉面积逐年扩大。为了规范麦后移栽棉的高效栽培技术,实现小麦棉花双高产,通过多年的试验和示范,形成了一套栽培技术规程,这对推动南阳市小麦-棉花一年两熟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同时,也加重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造成部分棉田土壤含盐量升高,棉花出苗困难,生长受抑制,严重影响了棉花的生长与发育。我团在棉花生产上,结合滴溉技术摸索出了一套盐碱地棉花高产栽培技术。一、轮作倒茬对盐碱较重的棉田轮作小黑麦,小黑麦具有很强的耐盐碱性,且生物量较大,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好、见效快,一般来年就可种植棉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