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的播深以3.5cm为宜。播种太深,幼苗出土消耗养分太多,出苗迟,麦苗生长弱,影响分蘖和次生根发生,甚至出苗率低,地中茎多节,无分蘖和次生根,越冬死苗率高。播种过深造成的危害,采取追肥浇水等措施,亦收不到补救效果,严重影响产量。所以小麦的播种不宜过深。我县的魏桥镇西刘村是我公司的小麦良繁基地,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2.
3.
选用皖麦33号、皖麦41号、皖麦44号、皖麦48号、郑麦9023、豫麦18号6个小麦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的生育进程和产量影响较大,随播种期推迟,各品种抽穗期延迟,全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明显;各期播种皖麦44号、皖麦33号产量均低于对照及其他品种,皖麦41号、皖麦48号、郑麦9023与对照豫麦18号产量相当。 相似文献
4.
多分蘖玉米分蘖发生规律及密度和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论文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旨在研究多分蘖玉米的分蘖发生规律及其调控。结果表明,玉米各级分蘖与主茎叶片有同伸关系,一级分蘖数(n)与主茎叶龄(N)呈n=N-3对应关系,二级分蘖与一级分蘖也符合上述对应关系。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能力差异显著,墨西哥玉米(MXG)分蘖能力最强,最大分蘖数可达25~40个,科多4号(KD4)达2~4个,五岳97-1 (WY97-1)为1~2个,郑单958 (ZD958)一般无分蘖。玉米分蘖能力受播期、密度影响,高光热、低密度有利于分蘖发生,随播期推迟,从出苗到出现分蘖的时间缩短,分蘖出叶速度加快,最大分蘖数增加;在45 000株 hm-2种植密度下,4月25日和6月25日播种的KD4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50和4.00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2.33和2.00个,分蘖消亡率(消亡分蘖数/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3.4%和50.0%,在30 000株 hm-2和60 000株 hm-2种植密度下具有同样变化趋势。随密度增加,分蘖出现时间推迟,出苗后相同天数对应分蘖叶龄减小,相同主茎叶龄对应分蘖数减少,最大分蘖数和最终分蘖数降低,分蘖消亡率增加;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0 000、45 000和60 000株 hm-2下,KD4的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80、3.50和3.22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3.00、2.33和1.67个,分蘖消亡率分别为21.05%、33.43%和48.14%,6月25日播种处理具有相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北京地区小麦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和各生育时期的温度指标,为技术人员科学指导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对多年农情调度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的方法,总结归纳了北京地区小麦生育时期温度演变及各生育时期的温度指标。分析表明,北京小麦适宜播种的温度指标为17~18℃;进入越冬期即基本停止生长(稳定通过0℃终日)的时期常年(近30年)为11月28日;小麦返青平均需要气温0℃以上的日期19d,需要0℃以上的积温73.3℃·d;返青期至起身期需18~29d,平均需积温216.5℃·d;起身期至拔节期需8~12d,平均需积温147.5℃·d;拔节至挑旗历时12~15d,平均需积温231.2℃·d;挑旗至抽穗历时7d左右,平均需积温153.4℃·d;抽穗至开花需5d左右,平均需积温113.4℃·d;开花至成熟历时32~37d,平均需积温800.4℃·d;全生育期260d左右,最短256d,最长262d,所需积温1 970.7~2 325.5℃·d,平均为2 294.0℃·d。 相似文献
6.
从不同营养生长积温分蘖间的差异探讨小麦分蘖成穗的生理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营养生长积温对冬小麦分蘖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C、N、P代谢状况进行分组研究表明:①京郊小麦生产中分蘖的有效营养生长积温临界值约为250℃,营养生长积温不足175℃的冬前、春生蘖群很难成穗。②分蘖发育成穗及其穗部性状的改良与起身拔节阶段分蘖体内的C、N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在良好N素代谢基础上增加拔节期间分蘖体内的糖分积累既有利于分蘖成穗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分蘖穗部性状的改善。③不同蘖群间,C素代谢优势始终表现为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P素营养返青初为小蘖群>中蘖群>大蘖群,拔节后呈大蘖群>中蘖群>小蘖群,返青—拔节为优势转化阶段;N素营养的优势转化期同P素相比明显滞后 相似文献
7.
8.
以前的研究者认为产量本身不存在分离基因体系,而产量是产量构成各组分间增殖互作的最终产物。单株分蘖数是对籽粒产量作出重要贡献的组分之一,并且通过大量的生物统计学研究,已经报道了单株分蘖数的重要性。硬粒小麦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应用非常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单株成穗数与穗粒数等关系不同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后看出,肥水运筹对小麦主茎优势或分蘖优势有重要影响。认为,起身或起身前肥水有助于分蘖优势的发挥,拔节或拔节后肥水有利于主茎优势的发挥,从一个新的角度为不同高产途径各配套技术体系的肥水运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不同小麦品种内源激素变化动态及其与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9年在大田条件下用ELISA方法研究了具有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分蘖发生与分蘖节内源吲哚乙酸(IAA)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分蘖特性的小麦品种在分蘖发生过程中其IAA和ZR+Z的动态变化明显不同;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与IAA/(ZR+Z)比值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春性小麦分蘖初期较高的IAA/(ZR+Z)比值利于小麦分蘖发生,冬性小麦分蘖初期较低的IAA/(ZR+Z)经值利于小麦分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针对春季小麦生长特点,加强小麦春季麦田管理,是保证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2010年春季气候特点和不同苗情,提出春季小麦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土培条件下,以对1,2,4-三氯苯(TCB)敏感性显著差异的宁粳1号(敏感)和扬辐粳8号(耐性)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1,2,4-三氯苯(TCB)胁迫对两种水稻分蘖盛期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TCB胁迫下,敏感基因型宁粳1号最长根长、株高、单穴分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随胁迫程度加深均显著递减; 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在低浓度(20 mg kg-1) TCB胁迫下,最长根长、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极显著增加,当中高浓度(40 mg kg-1、60 mg kg-1) TCB胁迫时,最长根长、株高、单穴分蘖数、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显著下降。不同浓度TCB胁迫下,敏感基因型宁粳1号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叶片和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降低,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高; 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在低浓度(20 mg kg-1) TCB胁迫下,根系活力、叶片和根系的可溶性蛋白含量、SOD、POD、CAT活性极显著增加,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极显著降低,当中等浓度(40 mg kg-1) TCB胁迫时,SOD、POD、CAT活性虽然增强,但O2?产生速率显著增加,MDA大量积累,当高浓度(60 mg kg-1) TCB胁迫时,其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降低,根系中SOD、CAT活性显著降低,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显著增加。总之,低浓度TCB胁迫下,长势良好、叶片和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抗氧化系统清除活性氧能力强、膜脂过氧化程度低是耐性基因型扬辐粳8号区别于敏感型宁粳1号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暖冬气候对小麦生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全球性气温上升,80年代平均气温比19世纪同年高0.7℃,尤其是冬季,增温幅度较明显,暖冬年份增多。据IPCC预测,到下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3℃,暖冬机率将更高。近几年的暖冬气候,影响了我市小麦产量的提高,一般暖冬年比冷冬年减产120kg/hm2左右。1 冬季气候的变化一是暖冬机率增加。如以越冬期间(12月21日至翌年2月10日)负积温大于15℃、有效积温小于150℃为冷冬年,有效积温大于150℃为暖冬年。1990年以来,仅有1991~1992年为冷冬年,比80年代少2年,暖冬… 相似文献
16.
江苏丘陵地区一直是单产较低的麦区。研究与开发丘陵地区的小麦生产,实行模式化栽培,对江苏小麦平衡增产稳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2年秋播以来,我院与仪征、邗江等单位协作,针对丘陵地区小麦生产特点与主要障碍性因子,进行了小麦350~400公斤模式化栽培研究。根据连续几年的研究结果,初步提出了江北丘陵山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模式。10.2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7个小麦品种钾肥试验,初步摸索出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不仅可以促进次生根增多,而且可以提高抗倒、抗病能力,以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小麦不同播期与拌种剂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播期和拌种剂浓度的配合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提出了该区小麦最佳播期和与之相配合的最佳拌种剂浓度。播期和拌种剂中显著增加小麦的有效穗与千粒重,初步探讨了播期和拌种剂对小麦生育期和叶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