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表明,在二代棉铃虫卵高峰期用Bt乳剂防治,一般年份用200倍,大发生年份用100倍,防治效果达75%以上,虫口密度被压低到百株2—3头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生防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比化防田高3倍左右。  相似文献   

2.
201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马铃薯田调查时发现了为害马铃薯的1种新发害虫——豆长刺萤叶甲(Atrachya menetriesi Faldermann).该虫对青海省马铃薯的为害期在7~8月份,马铃薯株受害率40%左右,虫口最高达18头/株,平均11头/株.介绍了该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和为害症状,并提出应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的方法加强对该虫的监测.为控制其为害,在成虫盛发期应喷洒50%辛硫磷EC或5%氯氰菊酯EC、2.5%三氟氯氰菊酯EC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7216”杀虫菌系湖北天门县微生物实验站从自然死亡的红铃虫虫体中分离获得;大芽孢,棱状晶体,血清型H3a3b,为苏云金杆菌中的一个新的变种,该菌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防治效果相当于常用化学农药—对硫磷、滴滴涕;优于青虫菌和其它杀虫菌。 本试验属于验证“7216”对棉铃虫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用接虫法,重复三次,于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调查虫口下降率和计算防治效果。 1.“7216”(1亿/m1)对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32小时虫口下降率为94.7%,防治效果71.7%;其效果明显优于青虫菌  相似文献   

4.
棉蓟马(Thrips tabaci Lindemen)是棉花苗期的重要害虫之一。赣中地区一般5月上、中旬发生较多,6月下旬以后,密度逐渐下降。但近两年来,在市测报点(丰城市荣塘棉种场)发现到7月下旬至8月下旬,虫口密度突增,虫株率达到100%。早发棉田为害最重,百株虫数达到3—4万头;中发棉田百株虫口达1.5—2万头;迟发棉田百株虫数达0.3—0.5万头。在此期间,棉蓟马严重为害棉花叶、蕾和花,造成叶片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病毒杀虫剂新剂型—乳悬剂应用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研制的棉铃虫病毒(NPV)杀虫剂乳悬剂,经河南、湖北、河北3省4年棉田试验,证明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相当于当前推广的化学杀虫剂,优于原病毒可湿性粉剂。乳悬剂(1.2×10^12 ̄2.4×10^12PIB/hm^2)可使虫口减退91.7%,而PIB含量相同的可湿性粉剂,虫口减退率为83.7%。百株残存幼虫,前者平均为4.2头,后者为8.1头。在常温条件下,经过14 ̄16个月的室内贮存,病毒乳悬剂的防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m(Htl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理.  相似文献   

7.
赤眼蜂治虫效果与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赤眼蜂的治虫效果 1975年,我们在100亩棉田上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防治第三代棉铃虫的试验,取得可喜的效果。当时百株棉铃虫卵量为117粒,每亩放蜂40000头后,百株残留虫量平均为9.3头,蕾铃被害率为1.5%;而药剂防治的田块百株残留虫量为15.6头,蕾铃被害率为3.3%。此后,放蜂面积从1976年的900亩,发展到1980年的14045亩,后由于冷藏设备问题,使放蜂面积有所减少,1981年为6880亩,1982年为1100亩。几年来利用赤跟蜂防治的对象从棉铃虫扩大到玉米螟、黄地老虎、桃蛀螟、稻纵卷叶螟。1975~1982年的试验表明,育蜂洽虫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苗金波 《植物保护》1987,13(2):30-30
天牛是林木果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往往一两头天牛,即可将树致死。经普查,我区林木受害株率达27.6—97.8%,果树为70%,以毛白杨、桑树受害重。单株虫口3—11头。 我们自1984年以自制竹质毒扦进行防治试验,经3年41个基点,13713株标准树观察,毛白杨3290株,防治前虫株率37.6—97.3%,株虫口7—13个;防治后虫株率0.43—1.6%,株虫口1—3个。尤其连年复防效果更佳,据许昌、舞阳26个基点,4414  相似文献   

9.
在夏玉米穗期,对16个不同品种雌穗上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河北馆陶夏玉米穗部害虫棉铃虫、玉米螟、桃蛀螟混合发生,不同品种间虫量水平差异显著。各品种平均百株虫量,以桃蛀螟最高,达38.7头/百株;玉米螟次之,为16.0头/百株;棉铃虫最低,为5.6头/百株。各品种平均百株总虫量60.3头/百株。其中,总虫量最高的品种为北承190,高达195.6头/百株;同时,万盛69、郑单958、登海710品种的平均百株总虫量低于13.3头/百株,存在某种程度的抗虫性。不同品种受害穗率和粒腐穗率不同,平均受害穗率83.3%,最高100%,,平均粒腐穗率33.7%,最高74.4%;受害穗率与粒腐穗率变化趋势一致,较高的受害穗率引起玉米粒腐、穗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Linnaeus)]属腹足纲蛞蝓科,又名鼻涕虫,是我国南方蔬菜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2003~2004年在瓮安县蔬菜生产上连续大发生,苗床期平均每平方米有野蛞蝓13.5头,严重的达20头以上,大田期虫口密度45.2头/百株,被害株率39.5%,严重田块虫口密度达321头/百株,被害株率达100%,给蔬菜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1.
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1960年以来,关于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的应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玉米产量损失允许水平不同,且由于研究地区、玉米品种和生育期以及玉米螟发生世代各异,防治指标也不尽相同,建议进行防治的产量损失阈值介于1%~7%。鉴于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的要求,以对应产量损失率为3%、3.75%为阈值,提出了春玉米种植区(1—2代区)和夏玉米区种植区(2—3代区)的化学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200头/百株、250头/百株;建议虫口密度分别低于200头/百株、250头/百株的田块,尽量不用药剂防治。如果采用白僵菌、玉米螟卵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防治成本则会较大幅度地增加,且防治效果较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会有所降低,防治指标应分别提高到300头/百株或400头/百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1992年5月19—21日,全县网捕麦田30块,平均百复网有棉铃虫幼虫24—70头,最高达125头,重发田百茎小麦有虫18头,史无前例,使小麦减产5%-10%。 二代棉铃虫百株产卵量历史罕见。地膜棉百株累计1805粒,直播棉1860粒,麦棉套2012粒,是历史平均值的8—10倍。以往主要为害棉花,1992年还严重为害花生、玉米、果树、豆子、芝麻、西瓜及多种蔬菜,以至后期多种杂草也被取食。二代盛期百穴花生有虫800—1000头,百株西瓜1000多头。  相似文献   

13.
秦久刚 《植物保护》1981,7(3):39-39
目前我国在推广应用苏芸金杆菌防治农业害虫中,存在下列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目前苏芸金杆菌的工业生产成本高、出售价格贵,100亿/克的菌粉一般为每公斤3元左右,有的高达5元。如防治棉铃虫每亩用100亿/克的7216菌粉一次需3元以上,而用25%滴滴涕只需0.7元。显著地增加了防  相似文献   

14.
防治棉铃虫如何用好绿色功夫枝江市植保站(443200)赵瑗玲长期连续使用菊酯类农药防治棉花害虫,导致棉铃虫的抗药性严重。据我市生产实践证明,棉铃虫对绿色功夫抗性产生缓慢,为此,我站近3a(年)选用绿色功夫,在棉铃虫主害代产卵盛期百株卵量达到40粒时施...  相似文献   

15.
潘学锋 《植物保护》1996,22(1):22-24
通过大田调查和在夏大豆田采用尼龙网笼罩人工接种法观察大豆秆黑潜蝇发生为害及其虫口密度、虫株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秆黑潜蝇在安徽霍邱县沿淮地区1a发生5代,以第3~4代为主害代,对产量损失最大、分别为33.4%、28.1%;其防治指标应根据大豆市场行情和单产而定,以产量100~150kg/667m2,单价2.40元/kg为淮,防治指标第3代虫口密度可定为4~10头/100株,虫株率为16%~18%;第4代虫口密度为8~12头/100株,虫株率为21%~23%。  相似文献   

16.
王展 《植物保护》1992,18(3):54-54
多年来,棉铃虫在我县以二代危害为主,三代发生偏轻,四代常不必防治。但1991年二代棉铃虫发生偏轻,而三、四代危害严重,四代大发生为历年所未见。其特点:卵量大、孵化率高、夏播重于春播,晚发旺长田重于早发田块,1991年8月25-26日调查,县站定点田块百株当日卵量50粒,伯士乡定点田块当日百株卵量40粒,幼虫18头,同期大田普查,夏播棉百株卵量为140粒,最高达160粒。百株平均有幼虫28头,最高达50头。9月  相似文献   

17.
在肥城县北山区,用花椒凤蝶核型多角体匀浆液(1.2×10~6多角体/毫升)喷雾,防治花椒凤蝶幼虫,经小区和较大面积试验示范(15和13天后调查),虫口下降率分别为84.9和81.8%;用该病毒与乐果混施,虫口下降率分别为89.3%和86.5%。混施区单株产量高于单施病毒区,两者混用除防治了凤蝶外,还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20%福灵丹乳油由顺式氯氰菊酯、硫丹和高渗助剂复配而成,为验证该药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我站于1999年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第1次施药时为4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药前百株卵量平均233.3粒,百株虫量平均7.3头。从试验结果可知:20%福  相似文献   

19.
1我国农业病虫抗药性发展我国农业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也和其它国家一样,是和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密切相关的。自50年代初起,化学农药在我国的使用量逐年增加。由于长期单一使用,至60年代初,在山东发现棉蚜对内吸磷产生抗药性,在浙江三化螟对六六六产生抗药性。以后因抗药性的发展,致使滴滴涕、对硫磷、乐果、敌百虫、马拉硫磷等都失去控制棉花害虫为害的能力。80年代初,引进了菊酯类农药,当时使用菊酯1万倍液防治棉蚜效果达99%以上,5—6千倍防治棉铃虫效果达95%以上,被农民誉为防治棉花害虫的特效药剂。对菊酯类农药的使用,也同样存在单一使用的问题。即从防治棉蚜开始,直到防治棉铃虫结束,整个棉花生育期内都用菊酯防治。因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是棉花的一大害虫,近几年由于连续使用菊酯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防治,使其对这些农药的主要品种产生了高度抗药性。为了有效地防治棉铃虫危害,确保棉花优质高产,今年我们使用了硫丹、抑太保等5种农药进行了防治。现将其使用方法及其防效介绍如下。 药剂种类与使用方法 当棉田一代棉铃虫卵蜂后百株累计落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