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典型稻作区,对田问害鼠数量进行了逐月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问鼠害防治试验.试验利用自制的蛇形管毒饵站,采用毒饵消耗量和夹夜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溴敌隆对田间害鼠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 d灭杀,处理区害鼠数量随时间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对照区害鼠数量随时问呈持续上升趋势.试验开始阶段,处理区害鼠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到试验结束时,处理区害鼠数量低干对照.夹捕结果表明,以对照区鼠密度为标准,防治效果达到82.3%.如果考虑到-试验开始时处理区鼠密度高于对照区,防治效果应当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明确三都水族自治县农区鼠种发生种类、优势种及种群数量的年度、月份及季节变化规律,给农区鼠情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于每月上中旬,选择晴朗天气,分别于住宅区、稻田区、旱地耕作区置夹进行监测,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2006—2022年不同生境鼠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三都水族自治县家栖鼠和农田鼠种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腹绒鼠、鼩鼱5种,住宅区以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稻田区、旱地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小家鼠为常见种,不同月份间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形成3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为3月,第2个高峰期为6月,第3个高峰期为9—10月,春季和秋季的种群密度高于夏季和冬季。【结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为三都水族自治县主要监测及防治对象,防治适期主要为春季3—5月和秋季8—9月,主要推广应用毒饵站灭鼠技术和TBS灭鼠技术。  相似文献   

3.
对1986-2013年贵州省桐梓县农区鼠情监测结果分析表明:桐梓县农区鼠类有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褐家鼠Rattusnoruegicus、黄胸鼠R.flauipectus、小家鼠Musmusculus、社鼠Rattusnivivente、白腹鼠R. coxing等6种。小家鼠为住宅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0.95%,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害鼠的优势种,占总鼠数的92.48%。小家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混合鼠种平均捕获率为8.81%,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稻田、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显著高于住宅区。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2011—2016年农区鼠种组成及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2016年,在贵州省设置17个鼠情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情监测.监测结果分析表明,住宅区和农田区共置夹418941个,捕获鼠类8613只,鼠种种类隶属啮齿目和食虫目14种.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鼠数的52.83%、26.04%,农田区(稻田、旱地)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57.43%.住宅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04%,农田区鼠类平均捕获率为2.10%.鼠类种群数量与历年相比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住宅区和农田区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典型稻作区,对田间害鼠数量进行了逐月监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田间鼠害防治试验。试验利用自制的蛇形管毒饵站,采用毒饵消耗量和夹夜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溴敌隆对田间害鼠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20d灭杀,处理区害鼠数量随时间呈持续下降趋势,而对照区害鼠数量随时间呈持续上升趋势。试验开始阶段,处理区害鼠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到试验结束时,处理区害鼠数量低于对照。夹捕结果表明,以对照区鼠密度为标准,防治效果达到82.3%。如果考虑到试验开始时处理区鼠密度高于对照区,防治效果应当更好。  相似文献   

6.
徐翔  蒋凡  刘世荣 《植物医生》2007,20(4):31-32
鼠害是农业生产和农民身体健康的大敌。近年来,由于自然情况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四川省害鼠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危害加重。全省每年因鼠害损失粮食达25亿kg,其中田  相似文献   

7.
施伟韬 《江西植保》2009,32(2):94-96
通过对江西省2005-2008年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4年共捕获主要害鼠种类5种2205只,褐家鼠、黑线姬鼠为农田第一、第二优势鼠种,褐家鼠、小家鼠为农舍第一、第二优势鼠种。农舍密度要高于农田,农田和农区鼠密度每年在5-6月和9-10月有2次高峰。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应分别开展1次灭鼠活动,消灭对象应以褐家鼠为主。  相似文献   

8.
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大尺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为明确大流行年份小麦条锈病时空动态,本研究通过在全国小麦主产省区定期调查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并在总结2017年我国小麦条锈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小麦条锈病在县域水平随时间发展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动态。结果表明,2017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淮海麦区大范围流行,发生面积达555.66万hm2,主要发生麦区平均病叶率为2.70%~40.00%、病害严重度为7.6%~45.2%、病害扩散速率为0.007~0.140;病害发生范围波及全国18个省(区、市)866个县,向北扩散至北纬41°的内蒙古五原县,向东扩散至东经121°的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  相似文献   

9.
安康市小麦条锈病严重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康市为陕西省小麦条锈病易发区。2000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生程度明显加重。分析原因,主要是主栽品种抗锈性差,气候条件适宜和菌源量大等。总结提出了搞好品种布局,开展三唑酮拌种和种子包衣,压缩常发区小麦面积,适当推迟播期,加强监测,抓好拔节至抽穗期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2011年8-9月在江西永修、新干、赣县、宁都、南丰、上饶等6个县进行的农田害鼠种类与密度调查结果表明:江西农田鼠种以啮齿目鼠科占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为95.3%,食虫目鼩鼱科占4.7%。鼠科鼠种有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5.0%和25.0%,不同区域间差异很大。鼠密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平均4.2%,最高8.6%,赣南赣中高于赣北,水稻田明显高于柑橘园。害鼠雌雄性比褐家鼠为1︰0.82、黑线姬鼠为1︰1.33、黄毛鼠为1︰2.20。害鼠处于繁殖高峰期,雌鼠怀孕率69%~100%,雄鼠睾丸下位率55%~80%,褐家鼠和黑线姬鼠成体和亚成体、黄毛鼠老体和成体占85%以上。  相似文献   

11.
<正>棉花是易遭受病虫为害的作物,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棉铃虫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严重暴发,致使棉花产量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1992年棉铃虫在全国棉田发生1 257万hm2次,当年累计防治2 355万hm2次,挽回皮棉86万t,实际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信息的可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本研究利用ArcGIS软件和.NET技术等设计开发了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本系统提供了疫情信息的地图浏览功能,监测时间、地理区域和有害生物种类的组合显示功能,疫情发生的统计分析功能以及新建监测点的选址分析功能。本研究可为疫情预防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并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和合理选择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间贸易的频繁,外来林木害虫传入我国的风险加大,评估外来林木害虫扩散趋势和速度,建立有效的外来林木害虫监测系统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结合本课题组有关林木害虫诱集已取得的成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外来林木害虫诱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建立适合我国的外来林木害虫监测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采用GPS和GIS定位、系统监测和普查等方法,首次明确了南充市稻瘟病的流行区划和精准勘界,探明了19年来稻瘟病始见期和始见地(初始侵染源)、流行高峰期和趋势等特点。明确了南充市水稻稻瘟病发生始见期与发生程度的关系,即始见期越早,重发可能性越大;稻瘟病在田间存在4个流行高峰期,其中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5月底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17 2。导致稻瘟病重发的内因是水稻品种抗稻瘟能力的降低或丧失、稻瘟病病菌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增加与更强致病力的小种出现;外因是温度适宜和阴雨寡照偏多。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彭泽到1982~2000年的棉铃虫田间调查资料可知,利用二、三、四代棉铃虫上、下代产卵高峰期和盛末期之间的期距,进行其发生期的预测,其准确率较高,在实践中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近年小麦叶枯病流行成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枯病已成为安阳县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质量和产量.为此,笔者等从2002年开始对小麦叶枯病进行定田块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基本摸清了小麦叶枯病在本县的发病种类、发病规律及流行成因.同时,开展防治技术研究,找出了具体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全面掌握山西省蔬菜农药残留状况,从2004年开始,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对全省11个市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进行了蔬菜农药残留抽样检测,至2007年底的4年间年累计检测蔬菜样品2 979个,根据国家标准判定,超标样品共计252个,年平均超标率8.4%.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发生流行趋势,即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百分点以上,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19.
从1990年到1999年对我省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种植方式的大蒜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及室内饲养观察,基本摸清了大蒜主要害虫的危害情况及发生规律,大蒜播种至整个生育期以韭菜迟眼蕈蚊、豌豆植潜蝇、葱蝇、蓟马类等为害较重、贮藏期以刺足根螨、腐食酪螨,郁金香瘿螨危害重。  相似文献   

20.
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洪强  姚青 《植物保护》2018,44(5):127-133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保护领域,推动农业害虫的监测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我们综述了农业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与优势。这些技术均需要特定的设备获取农业害虫及其生境的信息,提取昆虫信息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进行昆虫种类的识别与计数,达到害虫监测的目的。图像识别技术适合于自动识别与监测栖息于作物表面的害虫,昆虫雷达(厘达或激光雷达)技术特别适合于自动识别与监测高空中飞行的害虫,而声音识别技术在自动识别与监测隐蔽害虫方面具有优势。最近发展起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害虫识别方法避免了传统的手工设计特征方法,提高了害虫识别的鲁棒性,展示了一旦建立完整的昆虫信息库就可以实现害虫自动识别与监测的可能;这给昆虫学家提出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即鉴定和正确标识机器学习所需的大量的昆虫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