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别以蚕豆(Vicia faba Linn.)和配合饲料饲喂平均体质量为250g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100d,考察蚕豆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和肌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豆组和配合饲料组增重率分别为104.85%和276.97%,饵料系数分别为4.32和2.11,蛋白质效率分别为80.52%和145.16%,肥满度分别为14.72和23.83;在肌肉成分方面,二者除粗灰分无显著差异(P>0.1)外,蚕豆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总糖含量较配合饲料组极显著降低(P<0.01),水分含量明显提高(P<0.01),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低于配合饲料组;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新鲜和蒸煮的蚕豆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硬度和咀嚼性均比配合饲料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饲喂蚕豆可改善斑点叉尾鮰肌肉的质构特性,但其生长性能和营养价值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即美国鮰鱼,属鲇形目,鱼回科,是一种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淡水鱼类。斑点叉尾鮰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没有肌间小刺,肉味鲜美,粗蛋白含量18%,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丰富的鲜味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75%,具有食性杂、生长快和产量高等优点,其生长适温范围为0℃~38℃。  相似文献   

3.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是从美国引进的名贵淡水经济鱼品种,它体表光滑无鳞,体形较长,蛋白质含量很高,而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因而很受消费者的喜爱;它不仅适合蒸、烧、炖等各种中式吃法,还很适合做鱼排、汉堡包等西式吃法。斑点叉尾鮰的出肉率非常高,适合于加工。此外,一般淡水鱼冷冻以后,品质都会下降很多,不受市场欢迎;但是斑点叉尾鮰由于它独特的肉质结构,冷冻之后的品质和冷冻前没什么变化,这在淡水鱼里是少有的,所以它很适合作为加工厂的原料,加工成半成品、成品和调味品等。在2003年以前,斑点叉尾鮰的消费,基本上以鲜活鱼消费为主,市场批发价…  相似文献   

4.
3种淡水硅藻油脂的含量与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3种淡水硅藻(小头端菱形藻、尖针杆藻、肘状针杆藻丹麦变种)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潜能,培养并检测了其油脂含量及成分.结果表明:小头端菱形藻生长周期最短,生物量最高.3种淡水硅藻中总脂含量为2.92%~9.2500,小头端菱形藻的总脂含量最高,达9.25 %;脂肪酸的组成相似,且3种硅藻主要脂肪酸成分是豆蔻酸(C14:0)、软脂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十八碳四烯酸(C18:4).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0%以上,小头端菱形藻达63.54%.进一步改善培养条件后小头端菱形藻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5.
油脂对泰和乌骨鸡生产性能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探讨了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脂对泰和乌骨鸡肌肉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生产性能和常规肌肉品质的影响.80只8周龄的泰和乌骨鸡分成4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CK)、4%鱼油、4%豆油、4%棕榈油3种试验日粮,为期3周.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4%鱼油,与CK相比,鱼油能降低肌肉和血清的胆固醇含量(P<0.05).添加鱼油可以明显提高C22∶5(n-3)和C22∶6(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与其它3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对于C18∶3(n-3)和C18∶4(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和P<0.01).添加油脂可以提高肌肉中C14∶0和C16∶0(P<0.05)的含量,而对于总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没有影响.而添加鱼油,还可以降低肌肉中C18∶2(n-6)脂肪酸的含量,提高C18∶3(n-6)、C22∶4(n-6)和C22∶5(n-6)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与CK相比,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其它3组相比,添加鱼油可以降低肌肉中总(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0.05).同时,添加鱼油组的肌肉中的(n-3/n-6)的比例为0.246,能够满足人们的营养需要.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鮰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苗种品质参差不齐、鱼病爆发、价格低迷、加工产品内销市场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斑点叉尾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我省斑点叉尾鮰产业良性健康稳步发展,有必要对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化发展建议,以实现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控制斑点叉尾鮰病毒性出血病造成大规模死亡,用离心干燥法研制出斑点叉尾鮰病毒疫苗,通过试验检测,可使斑点叉尾鮰的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从而提高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每天以20mg/kg和40mg/kg剂量的恩诺沙星药饵投喂斑点叉尾鮰,周期为5d,研究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分布与残留消除规律。分析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斑点叉尾鮰肝脏中恩诺沙星的达峰时间分别在给药期间第3天和第4天,达峰时的药物含量分别为12.24、15.97mg/kg。低剂量组肝脏、肌肉和血液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0.25e-0.136 t、C=0.31e-0.082 t和C=0.23e-1.37 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10、8.43和5.06d。高剂量组肝脏、肌肉和血液中的消除曲线方程分别为C=0.70e-0.173 t、C=0.50e-0.096 t和C=1.08e-0.182 t,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00、7.22和3.81d。恩诺沙星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可代谢为环丙沙星。在用药138d时,低剂量组鱼体肌肉中恩诺沙星含量为0.013mg/kg;高剂量组为0.019mg/kg。药物在斑点叉尾鮰各组织中的消除顺序依次为血液肝脏肌肉。  相似文献   

9.
通过投喂添加卵磷脂和深海三文鱼油的饲料,研究了2种油脂对雌蟹卵巢发育及脂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种油脂均能够明显增加河蟹体重,显著提高河蟹的卵巢指数、卵母细胞直径、卵巢及肝胰腺总脂含量;添加卵磷脂后C16∶0和C16∶1脂肪酸含量明显下降,C18∶1脂肪酸含量明显上升,C18∶2脂肪酸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添加鱼油后,显著升高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卵磷脂和鱼油同时加入,C16∶0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C20∶5和C22∶6脂肪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充分说明了这2种油脂均能明显促进河蟹的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1尾斑点叉尾鮰的部分可量可数性状、生长特点、食性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血细胞数目、肌肉成分和部分微量元素等生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红细胞数为2.16×106个/mm3,白细胞数为6 900个/mm3 ,鲜肉中粗蛋白含量为15.76%,粗脂肪含量为8.66%,水分含量为74.56%,微量元素中铁为1.76 mg/kg,锌为0.366 mg/kg,鲜样中赖氨酸、蛋氨酸、精氨酸比为1.89?0.27?1.6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蚕与其寄主植物体内脂质代谢的相互关系,为研究桑叶中营养物质含量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以家蚕品种NB4D2以及V-1、S-36、M-5 3种桑树品种的嫩叶、半成熟叶、成熟叶为研究对象;利用气液色谱法对桑叶中以及家蚕体内总脂以及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桑树嫩叶中油脂含量高于半成熟叶和成熟叶;嫩叶中脂肪酸前体含量较高,半成熟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成熟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V-1桑树品种的叶面油脂含量高于S-36和M-5品种;V-1和S-36叶片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M-5叶片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在蚕的血淋巴中没有发现月桂酸,但在其排泄物中含量较高;取食M-5叶片的蚕幼虫的血淋巴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较高,而取食S-36和V-1叶片的蚕幼虫的血淋巴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较高,但桑树叶片中油酸和亚油酸比例是相互交替的;M-5叶片中油酸和亚油酸所占比例分别为1.93%和16.8%,而取食该品种叶片的蚕幼虫血淋巴中油酸和亚油酸所占比例则分别为21.5%和6.95%;取食S-36和V-1叶片的蚕幼虫血淋巴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化也有类似的转变。[结论]家蚕血淋巴、排泄物中油脂及脂肪酸的含量与桑树的品种及桑叶的成熟度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对家蚕的育种与繁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肝脏组织中脂肪酸变化的影响,丰富水产动物的脂肪酸研究。【方法】按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设猪油组(L组)、猪油+豆油组(LS组)、豆油组(S组)、豆油+鱼油组(SF组)和鱼油组(F组)5个处理,分别制成饲料颗粒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6周后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幼虾肝胰腺中各种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F组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优于其他处理组,L组饲料对幼虾生长明显不如其他组;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脏中的脂肪酸含量有影响。肝脏中DHA(C22:6n3)、EPA(C20:5n3)含量与饲料中DHA、EPA含量呈正相关;在饲料中添加混合油脂比添加单一油脂更有利于脂肪酸吸收;幼虾肌肉中脂肪酸变化的趋势与饲料脂肪酸变化的趋势一致,大量饱和脂肪酸C16:0、C18:0快速减少;其次是C18:1n9。【结论】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脏中的脂肪酸含量有影响,但对肝脏脂肪酸种类无影响;饲料中添加混合油脂对幼虾生长优于添加单一油脂。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主要品种核桃仁组分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凯氏定氮法、DNS法、索氏抽提法测定了不同产地5个品种核桃仁中总蛋白、总糖和脂肪的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了其核桃油中脂肪酸的种类与含量。结果表明,美国霍华德、汾阳中林1号、云南娘青、甘肃周至隔年、新疆新光核桃仁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46%,19.41%,19.30%,17.61%,16.84%,糖类含量分别为8.11%,8.04%,9.04%,9.45%,9.14%,脂肪含量分别为67.27%,67.75%,63.93%,70.05%,68.30%。各核桃品种的核桃油中均含有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各种脂肪酸含量按高低顺序依次为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硬脂酸。在5个核桃品种中,硬脂酸含量分布在2.36%~2.8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油酸含量分布范围相对较宽,在12.40%~30.23%之间;亚油酸含量分布相对集中,在56.56%~69.32%之间;亚麻酸含量分布范围相对较宽,在2.19%~9.64%之间;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在82.25%~93.14%之间;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比值为6.25~27.41,美国霍华德和新疆新光的此比值较接近于人体所需的比例。检测结果可为开发核桃仁深加工产品和新型功能食品提供相关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核桃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15.
长江刀鲚产卵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常熟江段刀鲚产卵群体肌肉生化组成及能量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肌肉水分含量为(74.62±0.21)%,粗蛋白含量为(16.75±0.08)%,粗脂肪含量为(6.78±0.10)%,粗灰分含量为(1.49±0.02)%,能量密度为(7.21±0.04) kJ/g。刀鲚肌肉中含有l8种氨基酸,其总量占鲜样和干样的比例分别为15.22%和5999%,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为39.5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0.53。测定了刀鲚肌肉中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EPA+DPA占脂肪酸含量的8.27%。刀鲚肌肉中钙含量为(831±9.08)μg/g,显著高于常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肝脏组织中脂肪酸变化的影响,丰富水产动物的脂肪酸研究。【方法】按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设猪油组(L组)、猪油+豆油组(LS组)、豆油组(S组)、豆油+鱼油组(SF组)和鱼油组(F组)5个处理,分别制成饲料颗粒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6周后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幼虾肝胰腺中各种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结果】F组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优于其他处理组,L组饲料对幼虾生长明显不如其他组;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脏中的脂肪酸含量有影响。肝脏中DHA(C22:6n3)、EPA(C20:5n3)含量与饲料中DHA、EPA含量呈正相关;在饲料中添加混合油脂比添加单一油脂更有利于脂肪酸吸收;幼虾肌肉中脂肪酸变化的趋势与饲料脂肪酸变化的趋势一致,大量饱和脂肪酸C16:0、C18:0快速减少;其次是C18:1n9。【结论】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油脂对凡纳滨对虾幼虾肝脏中的脂肪酸含量有影响,但对肝脏脂肪酸种类无影响;饲料中添加混合油脂对幼虾生长优于添加单一油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红罗非鱼(Oreochromissp.)稚鱼、雌雄亲鱼的肌肉脂肪酸组成,为红罗非鱼的生物学研究及科学养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及气相色谱技术检测红罗非鱼稚鱼与雌雄亲鱼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从红罗非鱼稚鱼肌肉中检测出10种脂肪酸,雌雄亲鱼肌肉中检测出16种脂肪酸,以C16:0、C16:1、C18:0、C18:In.9、C18:2n.6的含量较高,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4%以上。红罗非鱼肌肉脂肪酸含量因生长期和性别不同而异,C20:5n.3(EPA)和C22:6n.3(DHA)在稚鱼肌肉中未能检出,雌亲鱼肌肉中含有少量(0.47%h和0.65%),雄亲鱼肌肉含量丰富(1.39%和2.33%);红罗非鱼稚鱼和雄性亲鱼肌肉中,脂肪酸含量次序为:饱和脂肪酸含量(ESFA)〉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雌性亲鱼肌肉中:∑MlIFA〉∑SFA〉∑PU-FA。【结论】红罗非鱼稚鱼阶段主要依靠∑sFA提供能量以满足其生长所需,雌雄亲鱼则依靠∑MuFA和∑PuFA来提高其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8.
鸡皮中功能性极性脂质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鸡皮为原料,分析研究对鸡皮极性脂质的功能性成分,为提取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总脂质中的中性和极性脂质,利用双向薄层层析法进行极性脂质成分鉴定,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质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蛋鸡皮及肉鸡皮中脂质含量分别为31.8; 和40.5;,其中极性脂质分别占总脂质的1.8;和3.2;,主要是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E),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C),磷脂酰丝氨酸(PS), 鞘磷脂(SM)和磷脂酰肌醇(PI).总脂质的脂肪酸组成油酸(C18:1)含量最高,其次是棕榈酸(C16:0).蛋鸡皮的亚油酸(C18:2)含量高于肉鸡皮.极性脂质中主要的脂肪酸是C18:1,C18:2和C16:0,主要的甲基缩醛是十六二甲基缩醛和十八二甲基缩醛.[结论]肉鸡皮中极性脂质含量高于蛋鸡皮,主要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鞘磷脂和磷脂酰肌醇组成.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探明油菜产量与其品质性状的关系。[方法]以三北98和油研599为材料,采用正交旋转设计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结果]结果表明:①三北98和油研599油菜品种产量对品质性状的影响均以芥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但两个品种的芥酸含量均低于2%,且三北98为0.90%,油研599为1.24%;棕榈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②不同产量水平下各品质性状的差异,三北98以廿碳烯酸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油研599仅有种子蛋白质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而两个油菜品种各品质组合性状间均无显著差异。③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芥酸、含油率与产量呈负相关,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且硫苷、棕榈酸、硬脂酸、廿碳烯酸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与产量呈正相关,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与产量呈负相关。④同一品种产量大幅度增加时,芥酸和含油量、芥酸链脂肪酸总量呈降低趋势,而种子蛋白质、亚油酸、亚麻酸、饱和脂肪酸、脂蛋总量、不饱和指数、不饱和脂肪酸总量、18碳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与芥酸链脂肪酸总量之比、油酸与亚油酸之和呈升高趋势。⑤种子蛋白质含量增加,饼粕品质变优;不饱和指数增加,油的稳定性降低;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油酸与亚油酸之和总量增加,有利于人体吸收利用的脂肪酸总量增加。[结论]为优质杂交油菜的高产保优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茶籽中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测定(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4个茶树品种的茶籽,研碎,用甲醇和氯仿提取其中的脂肪,将提出的脂肪甲基化,用100m×0.25 mm的CP-Sil88毛细管柱测定脂类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籽的脂肪中主要含有20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51.06%,其中油酸占单不饱和脂肪酸量的96.4%,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7.86%,主要为亚油酸,占多不饱和脂肪酸量的98.6%;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0.67%,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分别占饱和脂肪酸的78.3%和19.3%;此外还含有0.144%18:1-11t酸,该种脂肪酸在人体内可能是9c,11t-CLA(顺-9,反-11-共轭亚油酸)的前体.说明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较符合保健食用油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