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西畴县土地调查数据,通过GIS/RS相关理论和技术对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西畴县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总结了土地利用结构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从而指导土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刘美  彭文甫  李蕙君  白雲  罗晶  熊林华  唐云逸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53-15156,15160
应用RS与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监测土地利用变化的有效手段。利用2000和2008年成都市龙泉驿区的TM影像,在RS和GIS的技术支持下,通过构建水体指数和植被指数,与目视解译结合提取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分类结果进行修正。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6 105.92 hm2,园地增加3 236.89 hm2,林地减少3 568.78hm2,建设用地增加6 555.42 hm2,水域减少571.25 hm2,未利用地增加453.64 hm2。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导向、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导致龙泉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结合RS和GIS在相关研究应用中的优势及特点,针对2项技术在农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实践了其技术方法和思路,并论述了RS-GIS相结合的模式对农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介绍GPS、RS、GIS及“3S“技术集成和它们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探讨“3S“技术集成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介绍方法.研究结果:“3S“技术集成在我国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研究结论:“3S“技术集成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事业发展和进步的有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着手,以山西省蒲县为例,采用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以遥感影像为载体,利用支持向量机和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类,分析了蒲县2000~ 2014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RS和GIS技术与作物模型结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RS和GIS技术,可以将作物模型的应用提升为区域尺度。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RS、GIS技术与作物模型结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述了RS与GIS技术和作物模型各自的优势、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相结合的方式、层次和结合点,列举了一些结合应用的例子,目前研究应用的现状,并分析了二者与作物模型结合的不足与研究前景。随着RS与GIS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RS与GIS技术和作物模型结合,是作物模型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并且这一趋势将促进RS、GIS、作物模型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类活动对陆地表面的影响日益加深,土地利用/覆盖(LUCC)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利用3S技术及Google Earth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土地利用/覆盖(LUCC)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筛选、分析地理信息,掌握土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土地调查研究,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土地利用了土地覆盖动态监测的研究流程上,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模式,引入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和进行趋势预测的3种方法,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唐山市海岸带地区为研究对象,以1956年、1970年地形图,1987年、2000年和2005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RS与GIS技术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进行目视解译,得到精度较高的5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据此,分析研究区过去50 a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 a间,唐山市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显著性变化,土地利用结构由早期的其他土地和农业用地为主体向末期的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体转变。土地利用程度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56年的185.81提高到2005年的320.63。早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高于后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存在放慢趋势,土地资源外延开发潜力释放殆尽。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京杭大运河沧州到天津地区1987、1993、2000年的Landsat TM/ETM影像数据,利用RS和GI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初步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结果显示,该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园地林地为主,1987~2000年耕地和园地林地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耕地与园地林地的相互转化及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是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相似文献   

1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大尺度上分析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生境相关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分析该地区林麝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生境的适宜性,并组建林麝生境模型。结果表明:在被研究的陕西西南部山区3 187 km2面积中,林麝最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仅有168 km2,占研究地区的5.28%,且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化状态。从景观指数上看,最适宜生境的斑块面积小,形状狭长复杂,呈孤立分布状态,对林麝的繁衍十分不利。提出了相应的生境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基本概况研究萧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根据研究目标,确定主要研究内容为:利用ENVI 4.7遥感软件对萧县不同时期的TM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解译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等遥感信息,分析并计算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将土地利用分为耕地、植被、水体、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五种类型。采用最大似然法分别对萧县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三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工科背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通过理论教学与GIS软件深度应用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促进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技能巩固;以国外原版并经中国学者翻译导读的经典GIS教材结合学生接受能力设计具体教材;教学模式设计中以链式教学模式为指导设计实验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性认知和把握。针对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详查数据,分析了烟台地区1992~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格局.结果表明:1992~1995年烟台地区居民工矿建设及交通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和水域面积则呈减少趋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未开发土地利用难度较大,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15.
GIS和RS支持下的土壤侵蚀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土壤侵蚀定量遥感方法在浙江省仙居县的应用.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选择通用流失方程计算得到土壤侵蚀量和潜在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图,分析了土壤侵蚀因子在研究区的表现.研究表明,利用RS、GIS技术进行土壤侵蚀调查与监测是可行和高效的.  相似文献   

16.
RS和GIS技术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瑜  黄曦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760-14763
在论述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及其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RS和GIS在国内外地震灾害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RS和GIS在5.12大地震中陕西震区的应用情况,并对该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估与分析。最后,对RS和GIS在地震灾害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应用RS和GIS对洛阳市的绿地进行了调查,建立了洛阳市绿地信息数据库,并对绿地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RS和GIS在洛阳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用。在绿地信息的提取过程中,对研究区遥感图像进行了图像融合、几何纠正,图像分类和专题矢量化;建立了相关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提取了建筑物高度。在规划中,应用了GIS的缓冲区分析、空间叠加分析、坡度坡向分析、通视分析功能,高度分析等功能;使规划更科学,更实际。  相似文献   

18.
以海口市建设用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3期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作为技术手段,采用扩展强度、扩展速率、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和重心迁移速率从建设用地数量特征、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和重心迁移规律3个角度进行时空扩展分析。结果表明:①海口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20.33 km2,年均扩展强度为0.51,年均扩展速率为21.04%;农村建设用地扩展的数量值均比市区的大;秀英区的年均扩展强度和年均扩展速率最大,龙华区的均最小,美兰区和琼山区介于其中。②海口市分形结构较复杂,空间稳定性先降后升;城市形态趋于简单,稳定性增强,农村建设用地分布不集中,分形结构趋于复杂;各区的稳定性指数均小于0.1,分形结构趋于复杂。③海口市建设用地的重心整体上向西南偏移,迁移速率为205.89 m/年;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的迁移轨迹跟全市表现一致,但农村地区的迁移速率较大;龙华区和秀英区在前一时段迁移较快,美兰区和琼山区在后一时段迁移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