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
植物化学控制是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技术。目前,已成为提高植物生产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科技手段,成为当今农业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模式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广泛的应用于大田农作物、果树、蔬菜及花卉等生产上,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它不同于改善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如水肥、密度配置等,而是直接调节作物本身,向着有利于充分发挥作物产量潜力和增强抗逆性的方向发展。本文对近年来化控技术在豆类作物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对今后豆类作物的生产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豌豆是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豆类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用途广泛,成熟期早,适于间作套种,是轮作换茬培肥地力的好作物。豌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约25%,主要为清蛋白和球蛋白。品质优良,容易消化,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比较丰富,硬荚圆粒豌豆,可制成国内外畅销的粉丝一银丝。用豌豆粉制作的豌豆黄是名贵糕…… 相似文献
4.
不少农户在收获豆类作物时,习惯于用手把秸秆连根拔起。其实,这种收获方法很不科学,会白白浪费掉许多根瘤固定的氮肥。众所周知,豆类作物是一种固氮作物,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陕西农村普遍种植的花生、黄大豆、小粒黑大豆、大粒圆黑大豆、黑菜豆、黄菜豆、绿小豆、黄小豆、绿豆和豌豆(农家种)中的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质和氨基酸的含量,以及各种豆类种子发芽后氨基酸变化。我们将1985年收获的新鲜豆种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梯度铅污染对3种豆类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了解3种豆类作物之间对Pb抗性的比较,通过温室盆栽实验,测定6种Pb2+处理浓度(0 mg/kg、100 mg/kg、500 mg/kg、1000 mg/kg、2000 mg/kg和3000 mg/kg)下3种豆类作物豌豆(Pisu sativum L.)、麦黑豆(Glycinemax (L.) merr.)和黑芸豆(Phaseolus vulgaris L.)的叶绿素含量和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浓度Pb2+(≤1000 mg/kg)对3种作物的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有促进作用,而高浓度Pb2+(2000 mg/kg和3000 mg/kg)对麦黑豆的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及豌豆的叶绿素a含量有抑制作用,对黑芸豆的总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及豌豆的总叶绿素含量则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黑芸豆的叶绿素b含量在100~3000 mg/kg Pb浓度下有促进作用,而豌豆和麦黑豆的叶绿素b含量在一定浓度(1000 mg/kg和100 mg/kg)下有促进作/用;麦黑豆叶绿素a/b值在100~3000 mg/kg Pb浓度胁迫下没有明显变化。3种作物脯氨酸含量与土壤中铅含量呈显著相关,随Pb2+浓度的升高,麦黑豆的脯氨酸含量增高,黑芸豆的脯氨酸含量降低。3种作物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在6种Pb2+处理浓度下有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8.
9.
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和“树艺五谷”分不开的,“五谷”在学术界尚有一些不同议论,但都少不了“菽”。“菽”可以理解为大豆,也可泛指菽谷类作物,即豆类作物。北京农业大学龙静宜和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