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家致富》2012,(19):39
肉鸡的间隔饲喂就是将全天的喂料量分次投给。第1次可以适当多一些,供鸡采食1个小时以上,采食完后暂时停料,让鸡饮水或自由活动,使其有一个短暂饥饿的过程,等待下次加料。因为鸡具有较强的择食性,如果一次加料过多,鸡吃饱后就开始挑食,会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在育雏中期至限饲阶段采用间隔喂料法,将采食时间相对集中,可达到减少浪费的目的,而且每次喂料后鸡都会积极采食,可以相对加快采食速度。具体上料时间和停料间隔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肉鸡饲养普遍采用的是任鸡自由采食,昼夜给药的饲养方式,这种饲养方式虽然在饲料供给上有所划分,但不限制采食,不重视肉鸡体质的培育,从而造成肉鸡生长后期易发生腹水症、猝死症等病。如果把肉鸡的生长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区别饲养管理,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饲养效益,降低饲养成本。1三段的划分根据肉鸡的生理特点,刚出壳的雏鸡绒毛短而稀,且体温比成年鸡低3℃左右,4日龄后体温逐渐升高,10日龄达到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肉鸡饲养普遍采用的是任鸡自由采食,昼夜给药的饲养方式,这种饲养方式虽然在饲料供给上有所划分,但不限制采食,不重视肉鸡体质的培育,从而造成肉鸡生长后期易发生腹水症、猝死症等病。如果把肉鸡的生长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区别饲养管理,则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疾病的发生,从而提高饲养效益,降低饲养成本。  相似文献   

4.
肉种鸡的间隔饲喂就是将全天的喂料量分次投给。第一次可以适当的多一些,供鸡只采食1个小时以上,采食完后暂时停料,让鸡只饮水或自由活动,使其有一个短暂饥饿的过程,等待下次加料。  相似文献   

5.
天府肉鸭父母代产蛋期饲养管理 1根据产蛋量调整喂料量和蛋白质饲料用量 从第25周(即169日龄)起改为初产蛋鸭饲料(粗蛋白质约17%的饲料),并每周增加日喂料量25克,约用4周时间过渡到自由采食。例如,24周时每只每日喂料量为150克,则25周(169~175天)喂料量为每只每日175克,26周(176~182天)每只每日200克,27周(183~189天)每只每日225克,28周以后为自由采食,不再限量。  相似文献   

6.
适当延缓舍饲肉鸡的生长速度,能减少肉鸡腿部疾病发生和降低死亡率,显著改善肉鸡鸡肉风味,提高养殖效益。现将延缓肉鸡生长速度的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养鸡户参考。1·限饲与间歇光照结合法在肉鸡饲养过程中,采取每日限饲和间歇性光照结合可控制肉鸡生产速度,即采用2小时光照,4小时黑暗,如此循环进行,一昼夜4个光照周期。具体做法是:从3日龄开始采用这种光照方式,从2周龄开始固定每天的饲料量,限饲的头一周每天分2次给料,以后每天分4次给料,此法能明显改善肉鸡生产性能。2·早期隔日限饲法即7日龄、9日龄、11日龄、13日龄不喂料。这种做法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畜禽种业》2008,4(3):66-66
传统饲养法:奶牛产犊后应让其自由采食优质干草,并尽量避免饲喂过多的玉米青贮料。喂料后要观察奶牛当日的进食情况,若精饲料被全部采食完,奶牛采食的粗饲料量也较大,同时奶牛的精神、排粪、反刍情况均正常,产奶量也略有增加,则可每天增喂0.5~1千克的精饲料;如奶牛对粗饲料的采食量较少。进食速度过慢,食欲明显下降并有剩料,则不能加料。奶牛的精饲料每日应分3次喂给,  相似文献   

8.
曾玉佩 《新农村》2013,(11):29-29
1.育雏期(1)饲养饲喂次数1—7日龄,采用自由采食,每次喂量不宜太多,以饱而不浪费为原则;8~14日龄,逐渐减少夜间喂料时间;到14日龄,夜间可停止喂料;15—21日龄,日喂3次;22~28日龄,日喂2次。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某养鹅户所饲养的800只14日龄的锥鹅.因为转舍的原因一夜未饮水.转舍工作完成后饲养员立即给雏鹅喂料加水。喂前鹅群精神活泼.喂料时采食正常.加水时鹅群抢水很凶,饮水很猛,喂料加水半小时后.发现鹅群突然发病.半小时后开始出现死亡.2天内死亡285只.死亡率达35%.  相似文献   

10.
在肉鸡生产中,饲料费用占养鸡总成本的70%左右,减少饲料浪费是降低肉鸡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总结几年的实际经验,笔者认为降低肉鸡饲料浪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料槽结构 料槽应用“前直后斜”形结构,在料槽靠采食面横断槽口上应有1cm的小檐,防止鸡在采食过程中抛洒饲料。料槽放置高度要适宜 一般高于鸡背2cm为标准,过高采食困难,过低易抛洒饲料。添料适当 在给料方面,通常一次备料不应超过料槽1/3。饲喂潮料时,注意防止酸败。给料的质量 注意饲料的全价性,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的供给量,以提高利…  相似文献   

11.
肉鸡的饲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部分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养殖失败,因而,要养好肉鸡,必须掌握好肉鸡各阶段的饲养技术。笔者通过四年来的实践,从肉鸡的育成率、死亡率、日增重、料肉比等方面分析了饲养管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1.一般饲养原则根据年龄、体况、公母、强弱等进行分槽饲养,拴短缰固定槽位。每天按早、午、晚、夜分4次喂料。粗料要铡短切细,做到“寸草三刀”, 精料要磨碎,或发酵以提高适口  相似文献   

13.
管祥云 《农村科技》2004,(11):17-17
自然光照下,鸭群在一昼夜内有3个采食高潮。分别在早晨、中午和晚上。在集约化的饲养条件下,为了快速育肥番鸭,进行2,4小时光照,结果其采食出现了两个高峰及两个低谷,前者在18~22时及22~24时,后者在2~6时及10~14时。饲养管理:1.加强早饲。鸭群在黎明时分食欲特别旺盛,此时喂饱、喂好可使鸭子增膘长肉特别快。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爱拔益加肉鸡生产性能、肉品质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本研究设置2种饲养方式(网上平养和笼养)和2个饲养密度(14和10只/m2),采用2×2因子设计,共分4个处理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和饲养方式对肉鸡耗料增重比有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网上平养低密度组耗料增重比极显著高于笼养高、低密度组,网上平养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笼养,日增重和平均体重显著高于笼养;2)网上平养肉鸡胸肌率、腿肌率显著高于笼养,胸肌和腿肌剪切力极显著高于笼养,胸肌滴水损失显著高于笼养。低密度组肉鸡腿肌pH24极显著高于高密度组;3)笼养肉鸡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高于网上平养,高密度组T-AOC显著低于低密度。网上平养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显著高于笼养。饲养方式和饲养密度对肉鸡血浆肌酸激酶(CK)的互作效应显著。笼养高、低密度组CK显著低于网上平养高密度组。综上,14只/m2饲养密度虽然对肉鸡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增加了肉鸡氧化应激反应;网上平养肉鸡在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方面优于笼养,但在肉品质、耗料增重比、免疫应激和抗氧化方面较差。  相似文献   

15.
在肉鸡饲养管理中,出栏体重、成活率和料肉比是衡量肉鸡生产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快肉鸡增重以及提高成活率是饲养好肉鸡的关键。饲养户要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雏鸡的选择雏鸡的质量对育雏的效果影响很大,并直接影响全期的饲养效益。为提高育雏成活率,必须把好雏鸡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16.
一、饲料配方设计 肉鸡生产中饲料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50%-75%。饲料配方必须使肉鸡能以最快速度生长,尽可能少耗料,才能达到肉鸡配方设计的目的。接配方生产的配合饲料用于饲养肉鸡.7-8周龄体重达到2千克或2千克以上.料肉比达到2或2以下,饲养期间肉鸡死亡率不超过3%,才算是达到了肉鸡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目标。饲料配方设计达不到这一目标.肉鸡的生产成本还会进一步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家鸡野养     
在发展养鸡事业中,有些地方探索出家鸡野养的养鸡新法。所谓家鸡野养就是利用林果地饲养肉鸡或蛋鸡。该法有如下好处;一是省饲料。把鸡放养在林果树林里,可以自由采食虫子、虫卵、青草、草籽、泥沙等,鸡病少,又长得快,一般良种肉鸡饲养3个月左右体重可达到1.5-2kg,一般可节省饲料30%~50%。  相似文献   

18.
辛丰 《农村新技术》2006,(11):15-15
目前,许多农家饲养本地土鸡仍然采用传统的饲养方法,虽然养出的土鸡味道特佳,价高好售,但成活率低,饲养周期长,耗料多,收入少。如果在饲养管理方面做好以下几点,既可保持传统方法饲养肉鸡的优点,又能使成活率显著提高,饲养周期缩短,耗料少,收入多。  相似文献   

19.
高效养鸡间隔喂料法就是将当天的饲料分次投给,以达到刺激鸡食欲,相对加快采食速度,减少撒料浪费,并培养采食规律,保证在采食预定料量的基础上,达到更好地生长、发育的目的。一、肉种鸡间隔喂料法对于肉种鸡来说,早期体重达标除了公鸡有些困难外,母鸡比较容易,一般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第一周就可以使体重达标,但鸡具有较强的择食性,如果一次性加料过多,鸡吃饱后就开始挑食,造成严重的撒料现象。所以育雏中期至限饲阶段采用间隔喂料法,将采食时间相对集中,可以减少撒料浪费,方法是将全天的喂料量分次投给,第1次可以适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仪征市马集镇某养鹅户所饲养的800只14日龄的锥鹅.因为转舍的原因一夜未饮水.转舍工作完成后饲养员立即给雏鹅喂料加水。喂前鹅群精神活泼.喂料时采食正常.加水时鹅群抢水很凶,饮水很猛,喂料加水半小时后.发现鹅群突然发病.半小时后开始出现死亡.2天内死亡285只.死亡率达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