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水产经济新闻》1976年1月5日报道:1973年世界总渔获量为6500万吨。今后世界海洋中能增产多少呢?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2年发表的由杰·艾·加伦德编写的《海洋渔业资源》一文来分析,世界海洋鱼类的渔获量可望达到2亿吨。其中,大型中上层鱼  相似文献   

2.
近10年来,人类食物中的水产品比率明显增加,现在地球上利用的蛋白源约20%来自海洋和淡水的生物资源。海产品的利用,已引起各国的重视,而且也是医药品工业的重要原料。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现在的利用趋向如何?据学者们认为,世界大洋的鱼类和大型脊椎动物的年间渔获量可达8,500~9,000万吨或8,000万~1亿吨。鱼类和大型非鱼类的渔获量为7,000~7,500万吨,1971年水生生物和海藻的产量为6,940万吨,其中海洋5,990万吨,淡水950万吨,可见世界渔获量的86.5%从海洋中获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代前半期世界渔获量进一步增长,从1980年7,200万吨增至1984年8,000万吨。近几年来世界渔获量的增长速度每年不超过1-2%。1975-1983年世界渔获量的种类组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部分有价值的传统经济鱼类逐渐减少,而部分非鱼类捕捞对象相应的增加,世界渔获量中上层鱼类的比重占三分之二,其中灯笼鱼科和钻光鱼科的中上层鱼类占优势,它是当今发展海洋渔业的极大潜力,  相似文献   

4.
国外简讯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在今后20年里,世界渔获量可增长二倍,年可捕量在2.4~4.55亿吨。若根据世界人口的增长率、技术力量和购买力等因素,到2000年之前的开发量以1.3亿吨为宜。投入的开发资金约为300亿美元,即20年内每年投资金额为15亿美元。小型中上层鱼类未充分开发,其分布的海区和估计每年可捕量如下:  相似文献   

5.
总渔获量全世界渔获量,1960年3,950万吨,1985年增至8,400万吨,1972年首次剧降,由于智利、秘鲁鳀鱼剧减,世界总渔获量6,160万吨,中上层鱼类的渔获量,从1960年1,290万吨增为1984年的3,200万吨(同期底层鱼类从860万吨增至1,890万吨),在世界总渔获量中所占比率,以70年代中期的28%为最高,  相似文献   

6.
前言小型中上层鱼类占捕捞渔获量较大比例,估计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50%,其中地中海地区占60%左右。小型中上层鱼类组成中,极大多数是鲱鱼类,例如,南斯拉夫渔获量组成中沙丁鱼占70%,西班牙渔获量中中上层鱼类占56%,其中鲱鱼占46%。法国沙丁鱼占传统罐头产品的三分之一,鲐鱼也占三分之一。资源丰富的小型中上层鱼类给加工利用带来许多问题,从经济角度上来看,与其它  相似文献   

7.
石永闯  陈新军 《海洋渔业》2019,41(1):118-128
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目前其捕捞产量约占到全球海洋渔获量二分之一。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具有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分布不均匀、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等生物学特点,近年来,一些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渔获量出现下降趋势,为保证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其进行准确的资源评估研究和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对20多年来应用于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资源评估的模型方法以及所需数据类型进行归纳与回顾,同时对模型中重要的参数估计、不确定性来源进行总结。分析认为,由于缺乏完整、准确的生物学信息导致无法对小型中上层海洋鱼类使用传统的资源评估方法进行评估,因此,其资源评估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建议今后研究中应开展以下工作:1)努力提高现有模型的评估精度,尽可能考虑更多影响因素; 2)要进行长期系统的渔业资源独立调查; 3)充分利用体长等易获得数据,开发体长结构模型和基于生态系统的评估模型,降低模型选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世界渔获量从1960年的4,000万吨上升到1985年的8,400万吨,增加了一倍以上,1986年的产量呈上升趋势。食用鱼的渔获量稳步增加,同时呈下降的趋势。在过去10年中,食用鱼占总渔获量的27%。 1985年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渔获量比重相同,但预计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渔获量占首位。以种类来分,小型中上层鱼类占极大多数,其次是底层鱼类,其他种类:对  相似文献   

9.
围网渔业是目前世界海洋渔业中的主要作业之一,年产量约2千万吨左右,为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当前,我国海洋捕捞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底拖网作业,围网作业所占比例较小,机轮围网更是寥寥无几。鉴于近年来东海、黄海主要底层经济鱼类逐渐衰退,群体减少,鱼体变小,产量下降。因此,发展围网作业,捕捞中上层鱼类,成为海洋渔业生产当务之急,也是发展外海渔业,提高海洋捕捞生产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近几年来中上层鱼类的世界渔获量接近3500万吨。世界各国对该鱼的加工方向与苏联渔业有明显的不同。各国渔业中2000万吨以上的中上层鱼类主要用于生产饲用鱼粉,且用大量新鲜状态和冻结状态的鱼类投入生产。作为饲用目的主要饲养人工繁殖鱼类和毛皮兽。如1984年日本用150万吨的冻拟沙丁鱼投入生产饲用粉以饲养人工繁殖的鱼类。  相似文献   

11.
<正>1979年河北省海淡水养殖学术讨论会据专家估计世界海洋中有机碳含量约150—200亿吨,经过食物链转化为鱼虾等海洋生物约1.5—2亿吨,可捕量占三分之一左右,约为5—7千万吨。世界海洋捕捞量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尽管渔船装备改进,捕捞技术不断提高,但产量始终徘徊在6千吨上下。  相似文献   

12.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近几年来中上层鱼类的世界渔获量接近3500万吨。世界各国对该鱼的加工方向与苏联渔业有明显的不同。各国渔业中2000万吨以上的中上层鱼类主要用于生产饲用鱼粉,且用大量新鲜状态和冻结状态的鱼类投入生产。作为饲用目的主要饲养人工繁殖鱼类和毛皮兽。如1984年日本用150万吨的冻拟沙丁鱼投入生产饲用粉以饲养人工繁殖的鱼类。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鱼类资源衰退和捕捞能力扩大的情况下,世界渔业正在把希望愈来愈寄托在中上层小型鱼类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渔获量在过去的5g中已提高了近1000万吨,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鲱鱼,螅鱼和沙丁鱼的捕获量到1985增长了26.5%,达到2120万吨。从这些统计搜集以来,对东北大西洋海域诸如鲭鱼、非洲鳕和鲱这类中上层小型鱼的兴趣已经高涨。在该地区,正在建造与冷却海水渔船配套的90米长大型拖网渔船,以便开发这些“未受捕捞压力”的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14.
海洋鱼类是动物蛋白质的一个极其丰富和重要的来源之一。在当今全世界约七千万吨左右的总渔获量中,海产鱼类约占75~80%,即年产量高达5千多万吨。这些产量的90%捕自面积仅占海洋总面积7.6%的大陆架。近十几年来,如何提高海洋鱼类产量问题已是国际上正在广泛讨论的问题。归纳起来,今后提高海洋鱼类产量的主要途径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世界海洋的生物生产潜力近年来(1980—1985),世界捕捞量和养殖产量有了明显增加,年产量达8,500万吨(不含藻类),其中约1.000万吨来自淡水渔业和淡水养殖,海洋的鱼类生产力超过了200公斤/公里~2,世界人均渔获量为16.9公斤,水产动物蛋白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已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1980—1985),世界捕捞量和养殖产量有了明显增加,年产量达8,500万吨(不含藻类),其中约1.000万吨来自淡水渔业和淡水养殖,海洋的鱼类生产力超过了200公斤/公里^2,世界人均渔获量为16.9公斤,水产动物蛋白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已达25%。随着地球人口的迅速增加、农业和畜牧业的迅猛发展,要求世界渔获量在近几十年内翻一番。  相似文献   

17.
海洋鱼类是动物蛋白质的一个极其丰富和重要的来源之一。在当今全世界约七千万吨左右的总渔获量中,海产鱼类约占75~80%,即年产量高达5千多万吨。这些产量的90%捕自面积仅占海洋总面积7.6%的大陆架。近十几年来,如何提高海洋鱼类产量问题已是国际上正在广泛讨论的问题。归纳起来,今后提高海洋鱼类产量的主要途径大致如下: 一、远洋、深海及未开发海区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现状丹麦在1988年以1800万吨的渔获量使其鱼类和贝类的上岸量增加17%,但其捕捞产值下降2%,约为5.04亿美元。上岸的食用鱼稍有下降,减少30万吨。用于制作鱼粉和鱼油的鱼类达到150万吨,增长20%。丹麦鱼类和贝类产品出口的总产值为10.9亿美元,约比1987年增长3%。  相似文献   

19.
资源潜力巨大 1984年,全世界总渔获量8,631.4万吨,其中暖水性中上层低值鱼鲲鱼、沙丁鱼类,占15.4%,达1,332.8万吨。这一年日本的鲲鱼、沙丁鱼渔获量459万吨,占其海洋渔获1,129万吨的41%。  相似文献   

20.
鲁泉  方舟  李楠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23,47(6):069303-069303
为了建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实验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 (1, 5)和GM (1, 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1 186万~1 290万t、1 227万~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表明,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