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低温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恒低温和昼夜变温以及不同诱导始期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观察证明,人工可以成功地利用恒低温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赤眼蜂滞育虫态为予蛹.松毛虫赤眼蜂滞育适宜温度为10~13℃.引起赤眼蜂滞育是卵至于蛹期连续诱导效应,其中予蛹前期为滞育敏感期.滞育适宜诱导始期为卵期,滞育诱导历或为30~40d,引起赤眼蜂的滞育率为65.8%~86.1%以上.昼夜温度的变化对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无明显促进作用,其诱导滞育率与恒温诱导无明显差异.利用恒低温诱导赤眼蜂滞育方法简单,是人工诱导赤眼蜂滞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寄生在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内的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brassicae)在河北衡水地区田间能进入滞育越冬。当日均温度从15℃降低到5℃,田间诱导滞育率降低,多数个体在进入滞育虫态前死亡。实验室,采用变温和恒温方法均能诱导甘蓝夜蛾赤眼蜂滞育,在11℃恒温诱导卵期和前期幼虫赤眼蜂30d滞育率分别达到84%和82.5%;10℃恒温诱导前期幼虫和中期幼虫赤眼蜂30d,滞育率达到92.5%。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黄脸油葫芦卵滞育解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脸:油葫芦在我国分布广泛,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调查了温度对江苏泗洪地区黄脸油葫芦卵滞育的影响.检测了低温对其卵滞育的解除效果及高温对促进滞育解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脸油葫芦的卵在30、25、20℃的温度条件下均进入滞育;8℃处理40d以上对黄脸油葫芦的卵滞育具明显的解除效果,但要完全解除其滞育需经8℃处理100d以上;8℃低温处理20d尚未能有效解除黄脸油葫芦卵的滞育,但8℃低温处理20d后再30℃加温,卵的孵化虽然很不整齐。但在60d内孵化率可达100%;同样,8℃低温处理20d后经30℃处理7d以上也会显著提高其孵化率,说明高温具促进黄脸:油葫芦卵滞育解除的效果.高温对黄脸油葫芦卵滞育解除的促进作用.在维持其生活史的整齐性,并使其发育与季节保持同步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化性苜蓿切叶蜂(Megachile rotundata F.)前蛹在5℃条件下处理不同时间后,在滞育解除和滞育后发育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各阶段的滞育解除过程中,二化性种群羽化总是早于一化性种群,滞育完全解除后,在30℃、相对湿度为70%下加温,二化性种群雄蜂比一化性种群雄蜂羽化提前2.00 d,雌蜂羽化提前1.67 d,羽化高峰期提前2.00 d.  相似文献   

5.
赤眼蜂滞育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眼蜂滞育技术的研究对赤眼蜂工厂化生产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人工诱导赤眼蜂滞育的环境因子和内在因素对滞育的影响,低温是引起赤眼蜂滞育的最主要因素,光周期是诱导赤眼蜂滞育的另一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母代效应、寄主、诱导时期等也都影响着赤眼蜂滞育,因此针对不同的蜂种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设计出高效、稳定的滞育诱导措施。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对二化螟的滞育解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食料对二化螟的滞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表现在化蛹率的提高,而在于缩短供试幼虫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可以通过主动吸收或直接饮水两种方式获得,水分对滞育解除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越冬幼虫化蛹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表现在有水条件下越冬幼虫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明显缩短,但水分不是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先决条件。在二化螟滞育解除过程中,有效积温法则是起作用的,初步求得滞育解除的起点温度为12±2.7℃、有效积温为409.5±95.8d℃。一化性和二化性的二化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方面的差异仅表现在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长短上,一化性CC品系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显著长于二化性PL品系。  相似文献   

7.
光周期和温度对菜粉蝶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菜粉蝶光周期反应的感应虫期为 2~ 4龄幼虫 ,以 3龄幼虫的感应性最强 ,在 1 7℃条件下 ,其临界光周期为 1 1h44min。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 ,但时间较长。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 ;低温处理明显降低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历期。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利用RT PCR法,在转录水平上对烟夜蛾滞育激素(Diapausehormone,DH)基因的时空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滞育诱导条件下饲养的烟夜蛾3,4,5,6龄幼虫及滞育蛹中表达,在已解除滞育的蛹体内该基因同样表达.但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的烟夜蛾幼虫及非滞育蛹虫体中未见表达.对烟夜蛾滞育蛹脑部、胸部、腹部的RT PCR检测表明,脑部为DH基因的表达部位.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迁飞与滞育的研究——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河南省新乡棉铃虫种群为材料研究了棉铃虫滞育的解除与羽化形式。对滞育诱导强度、光周期和温度三个因素的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棉铃虫解除滞育的主要因素。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但时间较长。发育起点温度为16.52℃,有效积温为358.53日度。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低温可解除棉铃虫滞育而明显降低在高温下的蛹历期。经低温完全活化的个体,其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7.64℃,有效积温为135.56日度。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这种异质性和滞育蛹种群的活化程度决定成虫的羽化形式。文中还讨论了棉铃虫滞育解除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食料因子对昆虫滞育及滞育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要介绍了食料因子对昆虫滞育的诱导、维持与解除,以及滞育后发育的影响。食料因子可以从种类(品种)、丰富度、质量等方面影响昆虫滞育的诱导;在一些昆虫中食料是滞育诱导的主要因子,在大多数昆虫中食料是作为光周期和温度反应的调节因子影响到昆虫滞育的诱导。食料因子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些昆虫的滞育维持和解除及滞育后发育。最后,对食料中影响昆虫滞育的成分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昆虫滞育的遗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各项昆虫滞育的遗传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昆虫的滞育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主要涉及到临界光周期、滞育的发生、滞育持续时间,少数昆虫的滞育符合孟德尔单基因分离规律.同时还展望了昆虫滞育遗传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Baly)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夏和越冬。在恒定条件下,将滞育持续期不同的滞育后成虫配对饲养,部分滞育个体能够在产卵后再次进入滞育;在自然条件下,非滞育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的产卵后,部分个体被诱导进入滞育。结果表明,较低的温度是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诱导因子。最后,讨论了大猿叶虫二次滞育和非滞育成虫产卵后滞育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度在昆虫滞育期间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强调昆虫滞育的完成有多种途径,昆虫各类不同,滞育完成对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对具有夏季滞育的多化性昆虫,低温或中性的温度有利于滞育的发育;对专性夏季滞育的一化性昆虫,滞育前期的低温阶段对滞育的正常解除有重要作用。对仅具有科季滞育的多化性昆虫,中性温度或高温更有利于滞育的完成。当然,冬季低温是重要的,低温保存了昆虫越冬期间的代谢贮备物,有利于滞育的“健康发育”;低滞了滞育解除后形态发生的开动,同步了昆虫的生活周期。  相似文献   

14.
昆虫滞育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从滞育的发生、临界光周期、滞育强度、光周期反应类型、滞育虫态、滞育诱导因子的敏感性、滞育的解除条件和越冬虫态的抗寒性等方面论述了昆虫不同地理种群滞育特性的变异,及其在进化中的适应意义和交互杂交实验所证明的滞育特性的遗传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主要讨论了昆虫亲代经历的环境因素及其自身因素对子代滞育的影响,论述了其在发育生物学、试验设计和评估、适应性和进化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了解柑橘凤蝶滞育机理,利用比色法测定了非滞育蛹、滞育蛹和滞育蛹羽化成虫不同发育阶段RNA和DNA含量.结果表明,非滞育蛹RNA含量在8.064 3~13.035 3 μg·mg-1之间,滞育蛹在9.917 7~13.532 7 μg·mg-1之间,羽化成虫初期为20.717 0μg·mg-1;非滞育蛹DNA含量在0.422 7~0.542 0 μg·mg-1之间,滞育蛹在0.459 0~1.100 7 μg·mg-1之间,羽化成虫初期为1.838 0 μg·mg-1.滞育期间核酸含量较高,表明蛋白质代谢和细胞分裂较为活跃;核酸含量及变化与发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17.
昆虫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类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昆虫滞育诱导的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即:长日照反应型、短日照反应型、短日照一长日照反应型与中间型日长反应型。根据这4种光周期反应类型显示的结果,光周期反应可能是温度补偿或温度敏感的;基于数量的时间测量或基于质量的时间测量的;极短日照或极长日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是不同的;诱导夏季滞育的长日照和诱导冬季滞育的短日照对滞育诱导效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