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4,他引:20  
在农牧交错带地区对退耕还草的草地进行土壤分析并与春小麦地比较,研究牧草对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第2年(生产第1年),草地0~2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比小麦地有明显改善;单播和混播草地,播种第3年(生产第2年)较第2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有增加,混播牧草改善土壤氮的效果比单播牧草更显著;老芒麦、无芒雀麦单播以及老芒麦 无芒雀麦混播可以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老芒麦 无芒雀麦、老芒麦 冰草3∶1的混播比例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2.
华北农牧交错带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退化演替阶段土壤种子库的数量和物种组成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草地在刈割和放牧等干扰下,发生逆行演替,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类及种子数量呈递减的趋势,轻度退化类型土壤种子库物种组成最高,有23种植物,种子数量最多,有4 303粒,禾本科所占比例较大,为32.3%;而极度退化草地物种组成最低,有14种植物,种子数量仅有1 156粒,禾本科只占8.4%.草地逆行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种子库在物种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别,中度退化阶段差别最大,有18种植物未在种子库中出现,极度退化阶段差别最小,有2种未在种子库中出现.  相似文献   

3.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彦军  韩建国 《草地学报》2008,16(4):386-391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地为对照,研究了退耕地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地种草可提高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增加表层土壤的全氮含量。人工草地0~10 cm土层有机碳和氮素含量分别较耕地高20.84%和18.21%;退耕地种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电导率和pH水平无显著影响;耕地与人工草地土壤化学指标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生长季节的影响,选择适宜的采样季节是评价退耕地种草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草地生态系统沾源野外观测站,以马铃薯地为对照,研究了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地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地种草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繁殖速度加快,提高了土壤的脲酶、酸、碱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且0~10 cm土层酶活性变化较10~20 cm土层显著.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酶活性受生长季节影响较大,但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5种人工草地(扁穗冰草、草地雀麦、无芒雀麦、羊草和紫花苜蓿草地)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但因季节因素的影响,很难确定哪种人工草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带种植多年生禾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该试验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对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无芒雀麦、蓝茎冰草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生长第4年从春季到秋季,0-30cm所有供试草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经一个生长季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年生牧草较一年生燕麦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大。3种牧草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大小顺序为兰茎冰草>无芒雀麦>新麦草。  相似文献   

6.
采集黄河风情线沿岸行道树柳树穴土壤,研究其有机质、全盐、pH等理化性质,以摸清园林绿地土壤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土壤含量较高,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北滨河路中山桥一龙源段有机质平均含量最高,银滩桥一南滨河路秀川桥段有机质平均含量最低;土壤全盐含量绝大多数处于较低的水平,对种植植物不会产生盐害作用,60~80cm土层有全盐含量较高的现象,即为盐渍化土壤;土壤pH全部是碱性和强碱性土壤。  相似文献   

7.
利用重庆市1996-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重庆市直辖十年来耕地动态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0年来,重庆市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2001年后,耕地占用的速率明显加快。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加、生态退耕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基于TM遥感影像的玛多县草地土壤有机质的时空格局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立生  赵之重  徐剑波  胡月明 《草业科学》2011,28(12):2069-2073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之一。本研究利用玛多县地面采样数据与TM遥感影像各波段DN值进行相关分析,筛选出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的TM波段,同时建立玛多县表层土壤有机质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TM3、TM5波段的DN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670和-0.675),与TM3、TM5波段的DN值满足三次多项式回归关系(R2=0.815,P<0.001);反演模型对玛多县表层土壤有机质空间格局模拟效果较好;玛多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水平较低,北部明显低于南部。15年来,玛多县大范围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增加,但是在交通要道沿线以及靠近居民点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区域仍有较为严重的减少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蓝丰’蓝莓2年生盆栽植株作为研究试材,以硫磺为对照,研究比较不同用量的木醋 (稀释30倍液) 对蓝莓土壤的pH值、有效N、P、K,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丰富蓝莓栽培土壤调节物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用硫磺后能降低土壤的pH值,但是降低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土壤的pH,而施用木醋不仅能降低土壤的pH值,而且见效快。其中木醋液用量为1200 mL处理的土壤在施用后3第3月即能使土壤pH值降到蓝莓生长最适范围,同时土壤中有效N、P、K含量随pH降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随pH降低而分解加快含量降低,有利于有机质营养的释放。综合分析表明,木醋是一种见效快,易于施用的一种蓝莓栽培土壤pH改良物质。  相似文献   

10.
李建平  陈婧  谢应忠 《草业学报》2016,25(12):44-52
研究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氮动态的影响,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应对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封育草地和弃耕地为对象,分别以放牧草地和农田为参照,对比分析了封育14年草地和弃耕地0~3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全氮(STN)储量、固持量及固持速率。结果表明,封育草地和弃耕地显著增加SOC储量,并且二者封育14年后SOC储量相同;在0~200 cm土壤中,封育14年草地与弃耕地STN储量相对于对照并无增加,0~300 cm土壤中,封育14年草地STN储量显著高于弃耕地(P<0.05);弃耕地SOC固持及固持速率显著高于封育草地,封育14年弃耕地SOC固持主要发生在0~140 cm表层土壤;0~100 cm土壤弃耕地STN固持及固持速率显著高于封育草地,0~300 cm土壤弃耕地STN固持及固持速率显著低于封育草地。以上结果表明,封育和弃耕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碳储量,并未明显提升土壤氮储量,弃耕地有较高的SOC固持量及固持速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依据1997—2006年甘南州统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甘南州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甘南州耕地总体呈逐年减少态势,且空间差异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甘南州耕地面积变化的四大因素,退耕还林(草)政策是耕地减少的阶段性因素。通过建立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出2007—2020年的甘南州耕地数量。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弃耕地植被演替及其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燕  燕霞  顾梦鹤 《草业学报》2018,27(11):26-35
弃耕地演替过程中植被和土壤的互动效应对于植被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不同演替阶段的弃耕地(弃耕时间分别为1、6、12、22年),连续2年调查各弃耕地的物种丰富度、群落地上生物量,测定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pH值、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析弃耕地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以及植被土壤之间的互动效应。结果表明:1)弃耕地演替过程中,弃耕早期(1~6年)为茵陈蒿+白莲蒿的杂草群落,演替中期(6~12年)为赖草群落,演替中后期(12~22年)为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群落。随着弃耕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地上生物量持续增加。2)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在0~10 cm土层中最高,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效应;弃耕时间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产生极显著的影响,弃耕时间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之间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效应。3)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弃耕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弃耕时间对群落生物量产生正效应,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对群落生物量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3.
摘%20%20%20要:为了解万州区玫瑰香橙果园的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状况,共采集果园土样97份,分析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92.79%的土壤pH适宜柑橘生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76g/kg,67.01%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32.99%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宜生长;土壤碱解氮含量缺乏(<100%20mg/kg)、有效磷含量缺乏(<15%20mg/kg)和速效钾含量缺乏(<100%20mg/kg)的样品比例分别为58.77%、66.67%和38.14%,土壤中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98%20mg/kg、1.31%20mg/kg、1.79%20mg/kg、3.28%20g/kg%20和0.32%20g/kg。土壤有效铁、有效铜、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过高比例分别达93.81%、92.78%、93.81%和84.45%,存在过量现象,而有24.74%的样品有效锌缺乏。因此,在玫瑰香橙的生产中,需有机无机配施,针对性补充N、P、K,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实现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测土配方施肥是通过采土检测,了解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养分状况,根据作物目标产量进行配肥、施肥。自2006年以来,北镇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续五年进行了土壤采集检测化验,除检测土壤中氮、磷、钾、PH值等项目外,还把土壤有机质当作重要检测项目进行了检测分析,全市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54%,比80年的1.209%上升了0.345%。有机质含量的不断提高,使全市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因此,要继续引导农民重视有机肥料的施用,保持土壤有机质稳步提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15.
16.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不同退化程度草地土壤有机质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腐殖质和胡敏酸(HA)含量与各种多样性指数间均为正相关,富里酸(FA)与各指数呈负相关,其中,有机碳与Shannon-Wiener指数、腐殖质与Simpson指数显著相关(P<0.05)。腐殖质与Simpson指数的回归方程为:y=0.228 3x+1.649 3(R2=0.848)。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土壤有机质与砷含量,并采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分布于3.0%~6.0%之间,约占样本总数的68%,超过7%的样品比例约为4%;土壤砷含量主要集中在0~10mg/kg之间,约占样本总数的50%,含量超过30mg/kg的样品比例为20%。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6,P<0.05),线性拟合方程为y=-0.042x+4.87(R2=0.11,P<0.05);土壤砷含量与海拔、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效应为43.98%,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土壤砷含量的空间相关性强,块金效应为23.94%。土壤有机质和砷含量在大尺度上都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祁连山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祁连山的5种草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差异明显。5种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高寒草甸(151g/kg)高寒草原(30g/kg)温性草原(25g/kg)荒漠草原(16g/kg)温性荒漠(9.5g/kg);土壤全氮含量顺序均为高寒草甸(7 600mg/kg)高寒草原(2 100mg/kg)温性草原(2 000mg/kg)荒漠草原(1 800mg/kg)温性荒漠(750mg/kg)。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全氮的关键生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金佛山地区不同生境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测定表明,0~10 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的顺序为西坡(108.088 g/kg)>南坡(92.229 g/kg)>山顶(89.727 g/kg)>北坡(80.881 g/kg),全氮含量的顺序为山顶(6.482 g/kg)>南坡(92.229 g/kg)>西坡(4.355 g/kg)>北坡(3.928 g/kg),土壤C/N顺序为西坡(24.82)>北坡(20.59)>南坡(16.12)>山顶(13.84);10~20 cm土层内,有机质含量的顺序为山顶(93.895 g/kg)>西坡(70.319 g/kg)>南坡(67.970 g/kg)>北坡(63.255 g/kg),全氮含量的顺序为山顶(5.528 g/kg)>西坡(4.055 g/kg)>南坡(3.867 g/kg)>北坡(3.460 g/kg),土壤C/N顺序为北坡(18.28)>南坡(17.58)>西坡(17.34)>山顶(16.99)。不同生境之间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差异,且0~10 cm土层高于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甘农9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 Gannong No.9)与海波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Haibo)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动态变化,探讨不同轮作序列土壤氮素时空分配机制。设置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PA)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AP)轮作处理,以草地早熟禾→草地早熟禾(PP)和紫花苜蓿→紫花苜蓿(AA)为对照;于种植第二年4–10月分别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测定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PA模式0–20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含量动态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动态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20–40 cm土层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趋势;0–20 cm土层,除8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20–40 cm土层,除8、9月外,4–10月PA模式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P(P 0.05);除4月外,4–10月PA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均显著高于PP(P 0.05)。AP模式0–20 cm和20–40 cm土层4–10月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动态均略呈下降趋势;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全氮含量显著低于AA(P 0.05),20–40 cm土层,除10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与AA模式无显著性差异(P 0.05);0–20 cm土层,除4、5、6月外,其他月份AP模式碱解氮含量显著低于AA;20–40 cm土层,10月AP显著低于AA(P 0.05),其他月份下两处理间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序列可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序列可使土壤全氮与碱解氮得到有效利用。与苜蓿→草地早熟禾轮作相比,草地早熟禾→苜蓿能有效增加土壤氮素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