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室共有工作人员14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2人、学士1人、大专1人、中专1人;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5人、中级2人、技术人员3人。主要从事农药环境行为及环境毒理评价。该实验室是院农药毒理与使用技术、上组建的,并于2008年1单位资质认证。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自然资源、经济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环境四大要素 ,35个方面建立西部 1 1省市 (西藏除外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权重及算法 ,根据 2 0 0 1年的统计数据 ,得出了各省市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值。并依据综合评价值 ,把 1 1省市划分为投资环境优良区、投资环境中等区、投资环境较差区。据此揭示了西部投资环境的空间格局 ,并阐述了不同投资环境类型区的特点和限制因素 ,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各个类型区今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习、环境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东、陕西、甘肃省710份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学习、环境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境认知能够直接正向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90;(2)社会学习对农户亲环境行为有直接负向影响,并通过环境认知也会间接负向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00、-0.0...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5.
牧户亲环境行为是实现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中以三江源地区牧户为调研对象,使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同时引入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在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牧户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环境风险感知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2)环境规制对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且约束型、引导型和激励型规制均能正向调节牧户风险感知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据此,文中从提升风险感知水平和健全环境规制制度两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转EPSPS基因抗除草剂玉米CL38-1为试验材料,通过抗除草剂喷施和生存竞争能力评价,研究其对目标除草剂草甘膦的耐受性以及在农田和荒地环境下杂草化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喷施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1 230 g/hm~2(推荐剂量)和2 460 g/hm~2(推荐剂量的2倍量)1、2、4周后,对玉米的株高及生长无不良影响,受害率为0。在农田环境下,转基因玉米CL38-1与非转基因对照郑58在生育期、株高、覆盖度、产量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在栽培地环境中可正常生长;在荒地条件下,较之杂草没有竞争优势,无杂草化风险。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积极发展具有公益性特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游憩活动以发挥游客亲环境行为的价值认知与情感教育功能,是新时代有效解决遗产地生态价值实现困境以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途径。在“价值-情感-行为”理论模型下,以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地,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在遗产地生态游憩情境下的游客环境关心、环境情感与亲环境行为之间的关系效应。研究表明:1)生态圈环境关心和利他环境关心显著正向影响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而利己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无显著影响。2)仅利己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环境愧疚感无显著影响外,环境关心对遗产地游客环境情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环境情感显著正向影响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3)仅环境愧疚感在遗产地游客利己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之间无显著中介作用外,环境自豪感和环境愧疚感在遗产地游客环境关心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均产生显著中介作用。基于此,明晰不同价值导向的遗产地游客亲环境行为影响路径,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遗产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旅游者的环境态度与其环境责任行为之间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二者之间存在差距。探析旅游者环境态度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微观影响机制,尝试提出“享乐偏好-感知效力-环境行为成本”作为调节变量的解释框架。基于对泰山风景区游客的493份调查问卷,采用定序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者环境态度与环境责任行为倾向之间呈微弱正相关关系。2)感知效力正向调节旅游者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倾向的直接影响关系。3)享乐偏好和环境行为成本负向调节旅游者环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倾向的直接影响关系。据此,通过提高游客感知效力,以游客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普及低碳理念,倡导简约环保的绿色旅游方式,降低旅游者环境行为实施成本等干预策略的实施,以期弥合旅游者环境态度-行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与定量化的研究,综合自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经济资源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社会文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生态旅游心理承载力4个因素,对生态脆弱区阿斯哈图景区的承载力进行了动态测评。结果表明: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1806~2113人·d-1。文中将生态脆弱区旅游开发中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合起来,对于指导生态脆弱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旅游环境系统供给与需求的综合平衡具有较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在北京市周边露营地的491份露营者调查数据,结合计划行为理论,以环境恢复性感知为前置变量,不留痕迹态度为中介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露营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路径。结果表明:1)环境恢复性感知能够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2)不留痕迹态度能够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3)不留痕迹态度在环境恢复性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露营旅游,露营地应提升服务体验质量,引导露营者不留痕迹态度,积极培育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在建筑内部进行农业生产能够使建筑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本研究在建筑外墙南向遮阳板(T_1)、北向遮阳板(T_2)、南向阳台(T_3)、西向阳台(T_4)和屋顶(T_5)进行生菜种植试验,定量分析生菜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结果:1)T_1、T_3叶片数、株高、茎粗和叶片干鲜重与CK差异不显著,形态适应性较好;T_4徒长严重,T_2和T_5生长较弱。2)T_1和T_3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高于T_2(P=0.01),生理适应性较好;T_2的生理适应性较差。3)T_1、T_3、T_4的产量极显著高于T_2和T_5(P=0.01)。4)T_1、T_3单株生菜的三维绿量、固碳量释氧量和增湿降温量高于T_2、T_4和T_5,生态效益较好;T_2生态效益较差;T_4绿量较大,单位面积叶片固碳释氧量和增湿降温量较低;T_5绿量较小,单位面积叶片固碳释氧量和增湿降温量较高。总之,生菜在建筑南向遮阳板和南向阳台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最好,在建筑北向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最差。光照强度和温度是影响建筑内外过度空间生菜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的主要因素,建筑朝向对生菜的影响大于建筑构件。  相似文献   

12.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但从旅游地环境契合度的角度拓展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以环境契合度为理论基础,基于游憩涉入和地方依恋,构建旅游者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拓展与重塑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衡量模型适配度的拟合优度值高于标准值,且构建模型具有交叉效度。2)环境契合度维度中作用最强的为环境资源,社交机会作用最弱。3)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主观幸福感作用效应最强,其次分别为游憩涉入和地方依恋。4)环境契合度、游憩涉入和地方依恋均正向显著影响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环境契合度正向显著影响游憩涉入和地方依恋,游憩涉入对地方依恋影响不显著。研究提供了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过程,解释了环境契合度对旅游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和机制,对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环境规制领域研究已成为环境经济学研究当中的重要议题,通过对其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1980-2017年CSSCI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中环境规制领域的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和Spss软件,通过关键词线性拟合散点图、时间趋势图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研究者人数众多,但是核心网络雏形尚未显现,作者之间合作较少;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高校之间合作也较少。(2)环境规制领域研究主题集中在环境与经济增长、环境规制的理念和手段、高质量发展三个方面。(3)环境规制领域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建立阶段(1980-1992)、调整阶段(1993-2002)、深化阶段(2003-2012)和新发展阶段(2013-2017)。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省为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模型定量分析2001-2012年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通过障碍因素诊断模型识别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2年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介于0.9068-0.9813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2)在各子系统中,资源子系统指数波动上升,其他子系统指数呈持续上升状态;3)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是人均水资源、万元GDP能耗、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应继续转变资源环境管护模式,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5.
梳理1992-2018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关于环境成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Ⅴ绘制科学知识图谱。通过环境成本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图谱、时区图谱、突现词检测,真实、立体、全面考察环境成本的研究背景、梳理演化路径、挖掘研究前沿。研究发现:1)研究群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核心学者间形成学术共同体;2)研究机构集中在高校,为环境成本研究提供实质性资源与智慧支持;3)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进程,主要围绕环境成本核算、企业环境成本会计、行业环境成本展开;4)低碳经济、价值链、多目标优化、全成本、微电网、稀土、风电成为近几年高曝光的热门词频。在低碳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指导下,核算是环境成本研究的不变主题,清洁生产是未来环境成本研究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城市环境可持续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给出了环境可持续度的概念 ,并对环境可持续度进行分析 ,从饱和度、潜力度、优势度、协调发展度四个方面定量计算出乌鲁木齐的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度 ,得出乌鲁木齐到 2 0 0 0年才实现初步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乌鲁木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2014年在陕西省调查的环境关心数据,通过R语言和SPSS21分别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和均值分析(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研究了公众的环境关心现状及其影响因子。数据分析表明:(1)按环境关心态度,公众可以分为环境中心主义者和持中立态度的协调论者,环境中心主义者约占65%,协调论者约站35%,陕西省大体上以关心环境的人群居多;(2)陕北高原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南山地区的环境关心程度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0.05);(3)男性与女性之间在环境关心态度上不存在统计上的显著差异(p>0.05);(4)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和经济收入分别对环境关心产生统计上的显著影响(p<0.05),其中职业和经济收入可能通过受教育水平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持续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压力,付出了昂贵的生态环境成本。本文分别分析了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及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受特殊的经济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变动、污染治理资金投入、污染物排放及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交互耦合关系并非呈典型的倒"U"型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而是呈三次曲线;2)甘肃省通过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内涵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避免倒"U"型峰值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农药学学报》2005,7(1):F003-F003
安徽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依托于资源与环境学院农药科学系.现包括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农药研究所.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4个研究方向:农药残留与环境毒理农药制剂加工与使用技术;生物(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农药毒理及有害生物抗药性。本学科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2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5人.是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认证单位。实验室面积1500m^2.拥有气相色谱仪.  相似文献   

20.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人口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人口分布做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临界适宜地区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1.51-84.62之间,整体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