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广华  牟吉元 《昆虫天敌》1989,11(4):193-195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山东省麦蚜、棉蚜等多种蚜虫的重要无敌,特别是对控制麦蚜有显著作用。我们于1988年对该虫在麦蚜不同密度下的反应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ab.)系北京麦田蚜虫的主要种群。近10余年,随着京郊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麦蚜危害日益猖獗,已上升为小麦的丰要害虫。但人们对麦蚜危害的认识不一,在制订防治指标和防治措施上缺乏科学依据。为了测定麦蚜危害造成的损失、制订科学的防治指标,我们对麦蚜危害产量损失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缘巧瓢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缘巧瓢虫 Oenopia sauzeti 在贵州广泛分布于黔中、黔南、黔东南以及黔东地区;是烟蚜、玉米蚜、麦蚜等多种蚜虫的捕食性天敌。特别是在某些烟区,18~9月份对烟蚜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关于该虫的详细研究资料尚未见过报道。为此,我们于1987—1989年对该虫进行了研究。现将部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七星瓢虫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定旭 《昆虫天敌》1991,13(3):130-13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是我省麦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蚜天敌。它不仅数量大,约占麦田中各种瓢虫总数量的70%以上,而且发生期长,对麦蚜的控制作用较大。因此,有关七星瓢虫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有关环境条件对其功能反应的影响尚未见正式报道。本研究以我省麦田中的重要害虫——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为猎物来研究温度对其功能反应的影响,以期为更合理地利用其控制麦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控制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幼虫与两种麦蚜共存系统中瓢虫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捕食量模型。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两种麦蚜的捕食量随着瓢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该种麦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七星瓢虫无选择性。七星瓢虫不同个体间的干扰作用对其捕食麦长管蚜数量有显著影响,两种麦蚜数交互作用对七星瓢虫捕食禾谷缢管蚜数量影响显著。该模型可用来预测田间蚜虫的变化.指导麦田蚜虫防治。  相似文献   

6.
利用GIS技术和分子遗传标记对不同地理种群麦蚜的遗传结构、空间分布和发生动态等进行研究,以VC 为开发平台,以MapX控件作为图形平台,开发研制麦蚜基因流地理信息系统。本研究将微观的分子生态学和宏观的空间生态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为研究麦蚜的迁飞与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这对于从理论上进一步揭示麦蚜的暴发机理和迁飞规律,从实践中有效地开展综合防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天敌对小麦蚜虫控制作用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地区2、3月份天气干旱的一些年份,麦蚜为害麦穗较重。1980年2、3月份虽较干旱,但麦蚜为害甚轻。考其原因是由于麦蚜(主要是麦长管蚜)受到自然天敌控制的缘故。1981年3月15日以前的天气,麦蚜和天敌情况与1980年大致相似。后来下了一场大雨,麦蚜又大量为白色真菌所寄生。因而对麦蚜主要天敌类群的研究将有助于农药的合理使用和天敌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8.
小麦不同生育期防治麦蚜效果及防治关键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麦蚜农药减量防治技术,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在小麦半穗期、扬花初期、扬花末期、乳熟中期一次性化学防治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以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扬花初期至扬花末期施药不仅能有效控制麦蚜种群为害,对减少小麦产量损失也最为有利。小麦扬花初期至扬花末期是一次性施药防治麦蚜、确保小麦增产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连续两年在小麦拔节后通过田间模拟加温,研究变温条件下温度升高对麦蚜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加温处理区麦蚜和寄生性天敌的数量显著增加,麦蚜被寄生率降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变化不明显。其次,加温处理区小麦的产量指标如穗重、穗粒重、穗粒数、平均粒重等相对空白对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本研究为构建麦蚜气候响应模型,模拟气候变暖形势下麦蚜的发生趋势,以及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蚜茧蜂对麦蚜控制作用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蚜茧蜂是麦蚜寄生性天敌中重要种群,山东、江苏、北京和山西等地已有种类调查及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报道。本文就蚜茧蜂对麦蚜自然控制作用方面,根据1986年的观测结果简报如下。 材料与方法 在郑州市郊麦田,自小麦拔节期开始,采集田间僵蚜和网捕蚜茧蜂,  相似文献   

11.
麦蚜是麦田主要常发性害虫,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控制麦蚜,既污染环境、又杀伤害虫天敌,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引起害虫再度猖獗。本研究通过20年对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监测,提出了以"保护瓢虫,释放蚜茧蜂,喷施虫霉菌"相结合的生物措施,辅以"一次性施药"的麦蚜天敌瓢虫增殖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麦蚜对小麦冠层光谱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田间不同程度麦蚜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光谱测量,研究了各波段反射光谱的变异特征,并对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微分分析。结果表明:在麦蚜危害的初期,近红外反射率明显降低,即陡坡效应受到明显的削弱,随着麦蚜危害程度加重,小麦冠层的反射率在不同波段有明显下降,尤其在近红外区下降更为显著。利用光谱微分技术,对受麦蚜不同程度危害的小麦冠层反射率求一阶导数,得到红边斜率。结果表明,麦蚜危害后小麦冠层的红边斜率在近红外波段发生剧烈的变化,且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其值逐步下降。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和百株蚜量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并对监测蚜虫敏感波段的选择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氮肥用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产量,同时也是经济、安全、环保。国内研究尿素报道较多。控释尿素研究报道较少,控释尿素与尿素对比试验研究尚未见报导,为了探索控释尿素施肥技术与肥效,2009~2010年连续两年对控释尿素用量和施肥方法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一类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种植区.2016年-2018年我国麦蚜总体偏重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杀虫剂类型之一,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麦蚜对拟除虫菊...  相似文献   

15.
麦蚜灾害遥感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遥感技术原理,对卫星遥感与四波段野外辐射计(EXOTECH-100美国)在麦蚜灾害监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四波段野外辐射计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四波段野外辐射计EXOTECH-100进行改造,自制了病虫害监测仪,在麦蚜灾害遥感监测中成功使用,提高监测效率和测量的准确率。卫星遥感由于成本高、可用数据有限,不便于在麦蚜灾害监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6.
麦蚜是麦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研究小麦黄矮病,我们自1983年以来,在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的条件下,室内用盆栽种植小麦饲养麦二叉蚜、禾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但近几年来麦蚜常常被霉菌感染严重影响研究工作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参照国外经验,对麦蚜的饲养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土壤种植小麦改为用营养液培育麦苗。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密度大、繁殖速度快、短时间内大范围暴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利用飞机喷洒杀虫剂及时、有效地防治麦蚜,是保证小麦丰产、丰收的有效措施。   以往飞机防治麦蚜主要应用“运五”轻型飞机,其优点是单机飞防面积大、抗风力较强,但受专业机场和空域管制约束,时常影响麦蚜适时防治。“ AD- 200N”超轻型飞机具有机动灵活、操作简便,不需专业机场,适于小空域作业等优点。北京市农业局将其列为 1997、 1998年度示范与推广项目。该技术通过对供试飞机及所携通讯、施药设备性能调试,确定了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研发小麦蚜虫绿色防控新技术,比较了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水杨酸甲酯海藻酸钠缓释球(MeSA)和植物免疫激发子寡糖·链蛋白(OAP)以及二者共同处理对麦蚜及其天敌瓢虫种群动态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甲酯、寡糖·链蛋白和2者共同处理对麦蚜以及瓢虫的种群发生趋势无影响,但可以显著降低麦蚜无翅蚜的种群数量;3种处理中水杨酸甲酯对瓢虫有极显著吸引效果;不同处理对有翅蚜数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18年3种处理均可以显著降低麦蚜有翅蚜的数量,而2019年OAP及其与MeSA混合处理可显著降低有翅蚜数量,提高小麦的产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冬小麦生产中增产、减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大麦黄矮病毒麦二叉蚜麦长管蚜非专化性株系(BYDV GAV)比率的差异,采用RT-PCR技术,对BYDV-GAV的传毒介体麦蚜带毒情况进行检测.所用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测定样本用量可少至1/200头蚜虫;对采自我国主要麦区的蚜虫样本进行分子检测,山西、甘肃、青海、陕西11个小麦黄矮病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56%~91.5%,而河北、河南两省4个非重病区蚜虫样本带毒率为2.5%~33%.通过试验证实,我国不同地区麦蚜携带BYDV-GAV比率存在差异,小麦黄矮病重病区山西、甘肃、青海、陕西等地的麦蚜带毒率高,而非重病区河北、河南等地的麦蚜带毒率低.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开始,我们在研究麦长管蚜发生为害规律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麦蚜调查及测报方法,取得一些进展,在实践应用中反映良好。1 改进调查方法,积累田间调查资料针对麦蚜测报资料积累不系统,调查时间不固定等问题,1985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三改”:一改3d1查为2d1查,由于田间调查加密,麦蚜数量的消长过程更清楚了;二是建立麦蚜预测圃,规定测报田不许打药,为按蚜量标准划分发生程度提供了依据;三是定时系统调查与定时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大大方便了分析虫情。由此积累了十几年的麦蚜系统资料,为进行预报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