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关于水稻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报道指出,水稻受二化螟为害后的补偿能力依地区、品种和施肥水平的不同而变。为明确我省大面积种植的几个主要水稻品种(或杂交稻组合)对二化螟为害的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水稻成熟时,对通山县水稻主要品种(组合)二化螟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采取健株样和螟害株进行考种测产,发现2、3代二化螟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空秕粒数增加和千粒重下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2、3代二化螟的螟害率和残留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当2、3代螟害率和残留虫量达到一定量时,便开始对产量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 《植物保护学报》1992,19(2):139-144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成都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2年,在成都调查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寄生蜂有19种,优势种为稻螟赤眼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夹色姬蜂和大螟钝唇姬蜂。卵粒寄生率第一代为2.63%,二代40.73%,三代85.54%;幼虫寄生率一代为28.30%,主要寄生于3~5龄幼虫体内,3龄寄生率为28.57%,4龄55.56%,5龄33.33%,蛹寄生率一代为56.25%,二代57.53%,越冬代8.82%。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还就化学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长期以来,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1990~1996年发生程度都达中等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和育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二化螟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恶化,种群密度下降,危害减轻,为60年代以来发生最轻的时期。本文对近两年二化螟发生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90年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一代二化螟我县一代二化螟按虫量基数(即越冬代残虫)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90~1992年,发生程度中等,每667m2虫口密度平均287头,与80年代持平;第二时段为1993~1996年,偏重发生,平…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