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04年采用混合生理小种,人工喷雾接种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从中鉴定出钢9491-2、九三97-40、绥98-6074等22份抗灰斑病资源材料,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抗性调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中,经常提到氨基酸的作用,作者对大豆灰斑病的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抗病品种:东农9674、合丰29、东农8090;感病品种:东农1330、黑农39、合丰27。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大豆灰斑病潜育期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在品种和小种组合一定时,大豆灰斑病的潜育期主要是由温度决定的,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潜育期的动态变化。本文供试3个品种的日显证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可以用Gompertz模型,并获得了3个品种的显症率预测式。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胡国华,于凤瑶,程显伟,勇健康,栾怀海(黑龙江友谊县农垦科学院红兴隆所155811)大豆灰斑病(CercosporasojinaHara)广泛发生于世界大豆产区。1915年日本首次发现,我国以黑龙江东部地区发生严重,近年向西移...  相似文献   

6.
植物细胞壁伸展蛋白积累与大豆抗灰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郭洋  麻密 《植物病理学报》1991,21(3):217-222
 伸展蛋白(Extensin)作为一种细胞壁蛋白被认为是与植物的抗病性有关。利用胡萝卜愈伤组织伸展蛋白的抗体,借助于免疫学交叉反应,对大豆下胚轴中伸展蛋白的种类及诱导因素差异引起不同伸展蛋白的合成进行了研究。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0.2MCaCl2可以从大豆下胚轴细胞壁中提取得到一种细胞壁蛋白质组分,这个组分不仅在电泳性质及免疫原性质上与胡萝卜愈伤组织伸展蛋白相同,并且在与细胞壁结合的性质上也相同。真菌诱导物处理的大豆下胚轴中总的伸展蛋白的积累高于受伤处理的大豆下胚轴,并且差异主要是由于与胡萝卜伸展蛋白相同电泳性质蛋白质组分造成的。利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分析观察不同抗灰斑病品系的大豆下胚轴积累伸展蛋白的速度发现,抗性品系(合丰29和丰收10)的大豆下胚轴可以较迅速积累伸展蛋白(在约24-48小时),而感病品系大豆下胚轴(绥农4)则积累伸展蛋白较晚(约在72小时)。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壁伸展蛋白的积累快慢可能是造成大豆对灰斑病表现抗性还是感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生物活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um sojina(Hara) Liu&Guo]可以产生有毒代谢物。滤液透析及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该毒素可以穿过半透膜,为较小分子化合物并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该菌培养物浸提液经浓缩,硅胶柱层析可得粗毒素。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对大豆幼苗及叶片具有致萎作用。针刺叶片可产生类似真菌感染的病斑。浸渍处理后,可使叶组织失绿、萎蔫最后坏死,同时毒素对抗性不同的品种有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8.
1992~1995年进行了大豆灰斑病田疃小区接种试验,获得了病叶率、病荚率、病粒率及大豆产量的系统资料。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病叶率与病英率、病粒率之间及病英率与病粒率之间均呈直线相关 叶率、病英率、病粒率与产昨损失率之间亦呈直线相关,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拟合率在80%以上。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抗生对这一相关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感染灰斑病大豆叶组织的自由基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以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为手段对大豆感染灰斑病后叶内自由基代谢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病叶内的自由基浓度均远远高于正常叶片,感病品种显著高于抗病品种。病斑周围绿色组织的自由基浓度基本上与正常组织相同,但近病斑组织自由基浓度却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病致黄化组织与自然黄化组织相比,前者自由基浓度更高。因此,自由基浓度的高低与组织的病理状态和品种的抗病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春大豆产区主要病害灰斑病的发生和病害消长规律;在国内首次用自行筛选的一套鉴别寄主,鉴定出14个生理小种,明确了黑龙江省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的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抗源材料,配合育种部门,在短期内选育出和大面积推广了一批抗病新品种,并提出大豆灰斑病药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1.
蒋日盛 《植物医生》2000,13(4):22-22
近几年来 ,用于速冻加工出口创汇的毛豆在我县发展迅速 ,但灰斑病发生较为普遍 ,尤其是1998年 ,一般田块因病而无法用于加工的豆荚占20%~30% ,重病田达到80%以上 ,经济损失严重。为此 ,笔者对其发生进行了调查 ,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 ,现介绍如下 :1症状与病原1.1症状幼苗及成株均可染病。幼苗期发病 ,子叶上出现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的红褐色病斑 ,病情严重时 ,可导致死苗。成株期叶片、茎秆、豆荚、籽粒也可发病。叶片上病斑初期为红褐色小点 ,以后扩展成圆形 ,边缘深褐色 ,中央灰白色 ,潮湿天气 ,背生灰色霉层 ,后期病斑…  相似文献   

12.
 运用致病力和DNA多态性检测中国东北地区的35个大豆灰斑病菌分离物的遗传变异、根据菌株在9个品种(系)上的致病力反应可将其分为7个组。利用13个随机引物扩增供试菌株共计产生105个RAPD标记,其中78.1%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计算了各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产生树状图,发现同一地区内及不同地区间的病菌表现遗传变异、致病性和DNA多态性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接种温度(T)及植株叶面湿润时数(WD),研究了T及WD对大豆灰斑病菌(C.sojina)侵染的综合作用。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25~2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接种后保湿2小时病菌即可侵入。报导了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概率(IP)与T及WD的关系,组建了侵染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5年在田间接种条件下对大豆灰斑病叶部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调查,获得86组感病品种(合丰22)和66组抗病品种(合丰25)普遍率与严重度间对应关系数据,在计算机上分析了两者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叶部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直线方程描述,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br#SS=-2.8029+0.5252IS±6.4364(SS、IS-感病品种严重度和普遍率)#br#SR=-0.3843+0.6334IR±3.7679(SR、IR-抗病品种严重度和普遍率)#br#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对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的I-S关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玉米灰斑病抗性鉴定技术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玉米灰斑病菌孢子产生、病菌接种和寄主抗病性测定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玉米叶粉碳酸钙琼脂和玉米叶粉琼脂两种培养基,温度24~25℃,培养5天,病菌可大量产生分生孢子;于植株喇叭口期,用注射器将病菌孢子悬浮液注射于植株喇叭口中,获得了理想的发病效果;对20个玉米自交系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但未发现免疫自交系。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春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初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大豆灰斑病病原菌具有高度的变异性,能分化出许多生理小种,美国的Athow 1952年首次报道了大豆灰斑病病原菌的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同功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首次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进行了酯酶等5种同功酶及可溶性蛋白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小种间存在着同功酶表型异质性。小种间相似系数在0.22~0.96之间,且分析出4号小种与其它小种亲缘关系最远,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进一步从生化角度证明灰斑病菌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建议制定一套同功酶标准图谱作为生产上监测生理小种毒力变异工作的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四个抗病和感病的玉米品种时,叶片内部活性氧代谢酶及细胞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的SOD、CAT及POD酶活性在病茵侵染后都变化显著,抗病品种各酶活性变化幅度比感病品种大。叶片内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相反,抗病品种沈试29在接种第13天时叶片MDA含量只为18.46nmol/g,而感病品种铁单9为23.14nmol/g,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小。说明活性氧代谢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病品种对活性氧代谢的酶调节能力强,病菌侵染后细胞过氧化程度低,在痛菌侵染时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最大增加值与发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椰子灰斑病的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省椰子栽培面积34.8万亩,近年因椰子灰斑病年减产椰果224万个,损失300多万元。本文报道了近年来海南省该病的发生情况、造成的损失、症状、病原菌的特征、寄主范围,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2006-2014年峨山县3个主栽玉米品种灰斑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同一品种不同播种期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开始发病及进入暴发流行期时间存在差异,病害发生严重度也不同。表现为发病越早的品种,受害的严重度越高。总体看,本县玉米灰斑病于7月上、中旬进入喇叭口期开始发病,当温度适宜、降雨量偏大、相对湿度偏高时,有利于灰斑病的发生与流行,8月中、下旬进入抽雄期至灌浆期时迅速暴发流行。播种期的早晚与病害的发生流行轻重和最终玉米产量的高低关系密切。株发病率、病情指数随播种期的推迟而上升,最后,导致的产量损失率随之也逐渐上升。玉米灰斑病发病始期在7月上旬,抽雄期至成熟期玉米灰斑病病情发展最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