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耶氏菌接种于改良PBS,普通蛋白胨水和生理盐水中,置4℃冰箱内定期观察。结果耶氏菌在这三种培养基中既能增菌又能长期保菌;无论纯菌还是现场猪粪标本中的耶氏菌均能在改良PBS中存活5年以上,且菌株不发生变异。证明PBS是一种增菌与保菌的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沙门氏菌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传染性人兽共患病原菌。抗生素防治沙门氏菌病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完全防止细菌感染,并且长期使用存在耐药性与药物残留等诸多问题。疫苗是降低畜禽病原感染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疫苗在免疫效力、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细菌菌蜕是一种只含有细菌内外膜完整结构的死菌体,但保留了完整细胞表面结构及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相较于传统疫苗,菌蜕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黏膜免疫,表现出更好的保护力。文章综述了沙门氏菌菌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菌蜕作为灭活疫苗、抗原载体、药物载体和佐剂等方面的应用,为沙门氏菌病新型疫苗的开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布鲁菌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对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疫苗免疫仍是目前预防和控制动物布鲁菌病的措施之一,用于羊布鲁菌病防控有多种疫苗,如S19、RB51、Rev.1等,每种疫苗均各有利弊。现今,众多研究者也通过基因工程等技术积极研究DNA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等。论文就羊用布鲁菌病疫苗的应用及新型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羊布鲁菌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改变牛肉汤培养基中的蛋白胨的种类和调整添加量的比例,改变发酵过程中通气量的大小、方式等发酵参数,来寻找获得活菌菌数较高的菌液的方法,结果显示:加入牛肉蛋白胨,立即通气并且通气量由小到大培养,加入蛋白胨的量为2.0%时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正>由酪酸菌在酪酸菌种子培养基中经三级种子扩大培养和在酪酸菌发酵培养基中发酵,再经菌体收集、干燥制粉、菌粉检验、配料、成品检验、包装工序制得;酪酸菌种子培养基由蛋白胨、酵母膏、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硫酸镁、葡萄糖和水组成;  相似文献   

6.
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不仅可以感染畜禽,而且还可以感染人类。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感染家禽后可以引起禽沙门菌病,导致隐性带菌感染,甚至引发死亡,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沙门菌感染的家禽及其污染的产品是食源性沙门菌的主要来源之一,不仅阻碍了家禽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疫苗的使用是防控沙门菌的手段之一,但是疫苗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沙门菌的感染和传播。阐明沙门菌诱导家禽免疫应答规律有助于疫苗的理性设计。文章就沙门菌在家禽中的免疫应答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禽沙门菌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该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疫苗主要是减毒活疫苗,这种活疫苗具有一定的毒力,但不能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会干扰该病的检疫,国内外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基因缺失标记疫苗。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布鲁菌基因缺失疫苗株的研究及应用概况,以加深对布鲁菌病新型疫苗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布鲁菌疫苗株基因序列遗传变异情况,为疫苗的免疫保护力的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高变量八聚物寡核苷酸指纹技术(HOOF-Prints)对国内主要布鲁菌疫苗-羊种布鲁菌疫苗M5、猪种布鲁菌疫苗S2、牛种布鲁菌疫苗S19、人用布鲁菌疫苗104M进行序列分析,并基于布鲁菌标准参考株采用软件DNAMAN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4种疫苗株的基因序列均发生了变异,但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这些疫苗株与对应的参考株遗传关系仍然最近,同时表明该指纹技术在分子水平上可以用于分析和了解国内主要疫苗的变异情况,为疫苗的免疫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野生桑黄菌固体培养基配方的优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菌是一种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药用真菌。以菌丝日均生长速度为指标,比较野生桑黄菌在玉米粉综合培养基、马铃薯综合培养基、木生菌标准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野生桑黄菌在玉米粉综合培养基上的日均生长速度最快。在选择葡萄糖为碳源,玉米粉+蛋白胨为氮源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野生桑黄菌固体培养基的配方为:20g/L葡萄糖,20g/L玉米粉,1g/L蛋白胨,0.3g/L MgSO4,2g/L KH2PO4,20g/L琼脂。  相似文献   

10.
将含有裂解酶基因重组温控裂解质粒pBBR1MCS::PR-PL-E电转化至粗糙型布鲁菌M111中,构建重组布鲁菌M111(pBBRlMCS::PR-PL-E)。重组菌株在28℃培养,42℃诱导表达裂解酶E,从而制备布鲁菌菌壳。绘制布鲁菌生长曲线及裂解曲线,计算裂解率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布鲁菌菌壳的形态。结果显示,成功制备了布鲁菌菌壳,温控裂解质粒pBBRIMCS::PR-PL-E对布鲁菌的裂解率为100%。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细菌内容物部分流出,细菌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皱缩,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制备了粗糙型布鲁菌菌壳,初步研究了其基本特性,为下-步开展布鲁菌菌壳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活菌制剂增奶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饲料中添加活菌报道很多 ,因使用菌种、菌株和添加量不同而效果不同。黑龙江省香坊实验农场于 2 0 0 2年 3月 5日起 ,使用“LBS生物制剂环保乐”进行增奶试验 ,目的在于研究北方地区的荷斯坦奶牛添加活菌制剂 ,对奶牛产奶量、乳脂率等生产指标的变化规律的影响作用。1 材料和方法从瑞士进口的“环保乐”Biogreen。 1g活菌含约 2 0亿个活菌 ,其中乳酸杆菌约 7亿个 ,枯草杆菌约 7亿个 ,链球菌约6亿个。 7亿乳酸杆菌能产生淀粉水解酵素 6 0 0U/g ,7亿枯草杆菌能产生纤维水解酵素 6 0U/ g ,6亿链球菌能产生蛋白水解酵素 30 0…  相似文献   

12.
活菌添加剂对蛋鸡粪臭和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研究了自制的活菌制剂产品LWP一1用作饲料添加剂对120一135日龄蛋鸡粪中有害气体NH_3和H_2S产生量的影响和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LMP一1可显著降低蛋鸡粪中NH_3的产生量,对H_2S产生量无影响,对蛋鸡的增重和饲料报酬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桑树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防益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不同品种健康桑树植株组织中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共得到229个菌株。探讨了较合理的内生细菌分离纯化方法,对内生细菌数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桑树根、茎、叶柄、叶片、花蕾等组织内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且不同品种及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均存在差异。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表明,229株桑树内生细菌中,有42株(18.3%)菌株对桑树炭疽病菌有拮抗作用,有25株(10.9%)菌株对桑粘格孢菌有拮抗作用;以上67株菌种又有8株菌株对多种病原真菌都有抑菌作用,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具有作为生防菌的应用潜能。对8株内生拮抗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G21、G49、Y12和J26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sp.),G82和J50归属于假单孢菌属(Pseudom onas sp.),Y33归属于欧文氏菌属(Erwinia sp.),B19归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sp.)。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近年来,伴随着禽流感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活禽经营市场一次又一次被推到了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全国范围内要求关闭活禽市场的声音不绝于耳,尽管国家和各地方政府还没有明令禁止活禽交易,但是,活禽市场的处境却越发尴尬。  相似文献   

20.
Bacteria in enteric lesions of cattl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rty-nine species of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or demonstrated in the abomasal and small and large intestinal mucosa of 23 adult cattle and 41 calves and identified. The bacteria isolated were related to the gross and microscopical lesions. Campylobacters,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A, C sordellii, Actinobacillus lignieresii,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Escherichia coli were all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lesions. The relationship of other bacteria such as Bacillus licheniformis, Branhamella catarrhalis and Bacteroides vulgatus to lesions in which they were found was discuss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some of the bacteria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esions in which they were found. However, proof of this supposition could only be obtained by experimental infections of non-immune cattle with pure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