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权与《茶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汉宣帝时的《僮约赋》是首次提及茶事的一部书,唐代陆羽的《茶经》总结了种茶、制茶、饮茶的丰富经验,亦是唐代文化在茶事上的体现。自此,谈茶论茗之书数见不鲜,略约粗算就可达一百余种。在这众多的茶书中,明代一位王室贵胄撰写的《茶谱》还是少为人知。《茶谱》,明初宁献王朱权所著。朱权生于明洪武年间,薨于正统年间(1378年—1448年),谥宁献王。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他自幼体貌魁伟,聪明好学,人称“贤王奇士”。燕王起兵后,由于政治原因,迫将朱权从原封的河北会州(今热河平泉县南),改封到远离京畿的江西南昌。创巨痛深之余,他为求清静和韬晦,于南昌郊外“构精庐一区,鼓琴读书其间”。朱权晚年信奉道教后,更是“托志翀举”,不  相似文献   

2.
西施故里石笕茶浙江省绍兴市地方志编篡办公室周芾棠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不但出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而且还出众多香郁味醇、甜美爽口的名茶。据清《补订诸暨县志》载:“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东白山茶,宣家山茶,日入柱山茶,五泄山茶,梓乌山茶。”而“石笕岭茶”又...  相似文献   

3.
“名泉”剖议江西婺源茶厂王广彬“名泉”分别开说:名,是出名,名冠天下。泉,是从峡谷岩隙中,长年不断、涓涓流出的活水。俗称山骨水、合二而一,就叫“名泉”。“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有好茶而无好水,茶难以发其香;有好水而无好茶,水难以显其灵。好茶好水互...  相似文献   

4.
由北而南 ,来到这里 ,经由我的导师———茶文化专家余悦教授的引导 ,耳濡目染地 ,开始结识茶。从小就认识“茶”这个字 ,就知道有“茶”这种饮品 ,却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亲近茶 ,这么仔细地翻阅关于茶的书籍杂志 ,这么全心全意地去了解茶 ,以至现在来写茶的一个既厚重亦轻灵的载体———茶馆。懂了 ,才会去喜爱吧 !由对茶的近乎完全无知 ,到开始了解茶的种类、茶的冲泡、茶的品饮 ;开始领会茶的味、茶的色、茶的香、茶的韵 ;开始体味茶的与禅结合、与文化结合、与人生结合、与美学结合。黑茶、红茶、白茶 ,“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  相似文献   

5.
中华茶艺概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2,(2):139-144,159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 ,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 ,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可谓众说纷坛 ,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 ,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一、“茶艺”一词溯源中华茶艺古已有之 ,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 ,如唐代的陆羽《茶经》 ,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 ,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 ,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有关茶事的记载,可谓是卷帙浩繁,但对茶道的记述,却实在不多。其中较详细的,除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外,就要数明代朱权的《茶谱》了。我们知道,茶道是古代文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饮茶方式。由于饮茶的文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素养,以及情趣爱好等,所以,自古以来,茶道的形式、内涵、气度、格调等也各不相同。自成流派的就更难以数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历史文献并未把这些茶道流派都记传下来,致使今人已难究其概,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明代朱权,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而沉湎于文流道派,遂撰《茶谱》一卷,给后代留下了一份可贵的明代茶道研究资料,使我们得以从中获知明代茶道的一些真实面貌。朱权,据清张廷玉《明史》记载,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其封为  相似文献   

7.
杭州泉话     
杭州是名茶之乡,俗话说,“好茶需好水”。这是因为茶与水的关系至深,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的《梅花草堂笔谈》中也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中国人历来很讲究泡茶用水,尤其是古代文人雅士更是对佳水孜孜以求。古人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认为“清轻甘洁”的泉水最宜泡茶。作为“茶都”的杭州,同样名泉荟萃,宜茶之水很多。宋人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书中说:从五代吴…  相似文献   

8.
明人罗廪的《茶解》云:“煮茶须甘泉”。从唐代至今的茶叶专家、学者在论茶时,差不多都提到了泡茶的“择水”问题。茶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强调了好茶必须用好水来烹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在山水中又特别注重了泉水:“其山水拣乳泉石池瀑流者上。……使新泉涓涓然酌之”。他在考察、研究、总结茶叶产地、栽培、采制、器具、煎煮等茶技时,登山涉水,沐雨栉风跑遍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的长江两岸和浙江、陕西、广西部分地区,对所到之处的泉、江水进行煮茶品评。建国后,特别是七十、八十年代,笔者因用党史人…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08,(9):F0003-F0003
桐庐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代的“桐庐录”中就有记述“武昌、庐江、晋陵好茶,而不及桐庐”。宋·范仲淹作《潇洒桐庐郡》注:“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轻雷何好事,惊起雨前芽。”赞喻了古时桐庐的山、水、茶。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800公顷,其中名茶“雪水云绿”生产基地2900公顷,  相似文献   

10.
品茶悟道(一)茶与儒通。通在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还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在茶的理念中,“和”是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茶性柔和,茶境平和,日本茶道里千家讲究的是:“清、静、和、寂”;中国茶学大师应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都有这个“和”字。要达致“和”的境界,须经过“中”的修炼。在儒家看来,“…  相似文献   

11.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已注意到煎茶的水质优劣问题。唐代陆羽的《茶经》说:“点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出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多汲者。”宋代蔡襄的《茶录》说:“水泉不甘能损茶昧。”这些论茶名著中都言及煎茶的水品问题。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宗时,李季卿去湖州当刺史,路过扬州,遇到陆羽,李季卿说:“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于是,让诚实可靠的军士,携带水瓶,…  相似文献   

12.
闲说喝茶     
闲说喝茶江西省婺源县委宣传部王涧石清明、谷雨,正是出新茶的时节。大礼拜,挺闲的,于是取出前些日子乡下朋友送的一小包明前茶。茶,还是芽头,紧结粗壮,披一层白毫,毛绒绒的。这么好的茶,心想,何不“茶道”一番呢?我翻出了平时不太用的泥炉、木炭,煞有介事地烹...  相似文献   

13.
刘菁 《今日农村》2002,(4):9-11
中国“国饮”为何物?茶也。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曰“琴棋书画诗酒茶”。无论至俗与至雅,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叶羞雾含轻抖出,香借风送得雨还”———倘若品茗闻香时能见此情此景,我心足矣。对茶的偏爱使我认识了“得雨活茶”,因“得雨”又知道了景德镇有个德宇集团。“得雨”的灵气中国茶之灵气离不开一个“水”字。“西湖龙井”中的“井”、“庐山云雾”中的“雾”,莫不沾连着“水”意。“得雨活茶”,只小小一个“雨”字便平添了烟雨朦朦、叶羞含雾的茶之境界。“得雨活茶”进入人民大会堂成为特供茶…  相似文献   

14.
名人与名泉     
郑薪 《农业考古》2003,(2):153-154
“水是茶之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清代张大复甚至把“水”放在“茶”之上。他认为 :“茶性必薄于水 ,八分之茶 ,遇十分之水 ,茶也十分矣 ;八分的水 ,试十分之茶 ,茶只八分耳。”唐代茶圣陆羽概观前人辨水的主张和经验 ,将水分出优次 ,即“山水上 ,江水中 ,井水下”。正因为陆羽“名人效应” ,古往今来 ,许多名人、茶人不辞辛苦地探访名山 ,寻找名泉 ,汲水烹茗 ,留下了许多描绘泉水美的佳话。“名山出名茶” ,但名山往往有“名泉”。用山里的泉水 ,烹当地产的茶 ,茶鲜水灵 ,其味更佳。…  相似文献   

15.
凯亚 《农业考古》2001,(2):274-279
一当 2 0世纪千禧年刚刚辞别我们而去之际 ,回首往去的百年岁月 ,确乎是一个“极端的年代”。不讲别的 ,仅就世界茶坛来说 ,非但在茶叶贸易方面 ,先后发生了几度“热战” ,几度“冷战”的状况 ;而且就连在茶树原产地这样一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上 ,竟然也同样发生了几度“热战” ,几度“冷战” ,———这是当初由并非学术问题而被挑起的一场学术论战 ,而且此种论战从 19世纪 2 0年代发生之后 ,一直绵延到了 2 0世纪 90年代初叶 ,就是说 ,它竟断断续续绵延达于近乎两个世纪之久 !这岂不是世界茶史上一幕极端不可思议的极端之怪状么 ?而在昔日…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这充分说明茶与水的关系。自古以来,对于水的选择十分注意。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曰:选水以山水最佳,次江水,次井水。明代钱椿年在《茶谱》中又重述:“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清代饮茶用水更为讲究,正如梁章钜《归田琐谈·品泉》载:“品泉始于陆鸿渐(即陆羽),然不及我朝(清代)之精”。清代,以水的轻、重作为分类标准,列出泉水的品第者,为乾隆皇帝。据载,乾隆皇帝一生多次东视、南巡,塞外江南,无所不至。但是他每次出巡时,总带有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命侍从“精量各地泉水”,然后再以精  相似文献   

17.
“原来如此啊,劳你费心了,夏小姐。”尉迟教授叹了一口气:“风这孩子,竟然受了这么大的刺激,以至于出现了多重人格,我和阿清对他照顾得不够啊。”  相似文献   

18.
前言 :茶情中国中华大地很早就流传这么一种说法 :神农尝百草而得“荼”。遥远的传说讲述着中华茶的悠悠历史 ,茶却这么轻轻地走向了世人 ,从此 ,与中华儿女结下了千年不解的茶缘。中国人最早发现茶 ,最先饮用茶。先人们在闻香举杯之际 ,轻啜慢饮之余 ,渐渐发现茶已经深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成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 ,他们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赞美与歌颂奉献给了让他们神清气爽、飘飘欲仙的茶了。从张载到陆羽 ,从李白到苏轼 ,从唐玄宗到乾隆帝 ,历来多少文人墨客、史传名人、帝王将相为之倾倒 ,为之歌唱。他们是在品茶 ,更是在品味生…  相似文献   

19.
入口品饮的茶与酒都是液体状态,但两者的内在性格却区别极大。茶性酒性茶味甘和,酒味辛辣。有人形容白酒的性格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烈酒如水,但可着火燃烧。那么茶汤的性格怎样的呢?相对言之,可说是“水的外形,露的性格”,古人早有比喻:南北朝时宋国孝武帝的两位王子刘子尚、刘子鸾和唐代陆羽都曾说过茶的性味如同“甘露”一般。雨露滋润禾苗壮,饮茶益人。人们对茶性的认识:远古时把茶用作消炎解毒的药物。东汉名医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饮茶可活跃人们的思维,文字写作时,有助于文思泉涌。唐代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20.
吴骥 《农业考古》2000,(4):311-312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多次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老君眉”茶是“老祖宗”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每次贾母吃此茶时,都取梅花雪水冲泡,而且此茶色泽澄亮,香气郁爽,其味甘醇,既醒神养心又保健养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翠栊庵》,有一段妙玉烹茶的故事:当贾母一行来到翠栊庵,妙玉捧着一个海棠式填金“云龙献寿”步茶盘,盘里端放着一个成窑小茶盅,盅内盛着色泽澄亮的茶水。妙玉清老祖宗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着,又问:“这是什么水冲泡的?”妙玉说:“是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