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对二化螟的滞育解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食料对二化螟的滞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表现在化蛹率的提高,而在于缩短供试幼虫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可以通过主动吸收或直接饮水两种方式获得,水分对滞育解除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越冬幼虫化蛹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表现在有水条件下越冬幼虫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明显缩短,但水分不是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先决条件。在二化螟滞育解除过程中,有效积温法则是起作用的,初步求得滞育解除的起点温度为12±2.7℃、有效积温为409.5±95.8d℃。一化性和二化性的二化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方面的差异仅表现在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长短上,一化性CC品系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显著长于二化性PL品系。  相似文献   

2.
柞蚕生长 柞蚕也经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生长阶段.柞蚕以蛹态滞育,其一化性于3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文尾产卵,于4月中旬孵化,5月下旬结茧化蛹滞育;二化性于4月中旬羽化为成虫,交尾产卵,于5月上旬孵化,6月上旬结茧化蛹,不滞育而于7月中下旬羽化产卵,8月上旬孵化为幼虫,9月下旬结茧化蛹滞育越冬.  相似文献   

3.
南美斑潜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美斑潜蝇在贵州省1年发生13-15代,无明显越冬现象,一般菜区以蛹越冬,冬季大棚栽培的蔬菜和暖冬年份大田能以幼虫和蛹同时越冬。12月中旬露地越冬蛹开始进入休眠状态,休眠长达70d左右,越冬主要寄主是芹菜、蚕豆、莴苣、茼蒿及小量番茄、瓜类幼苗。自然条件下,世代重叠明显,初步查明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04℃(为卵、幼虫和蛹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4.
掌握黄腹阿扁蜂(Acantholyda xanthogaster WuXin,sp.nov.)在乐都区的生活史及习性,为防治提供参考,于2017-2019年对黄腹阿扁蜂进行了定点定期观察。结果表明:该虫在乐都区为害云杉苗木,乐都地区2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变为预蛹滞育越冬。第三年6月上旬开始化蛹, 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7月上旬开始产卵,7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8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坠落地面入土滞育预蛹越冬。  相似文献   

5.
甘蓝夜蛾滞育蛹体内过氧化氢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较系统研究了甘蓝夜蛾越夏蛹和越冬蛹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越夏蛹在夏季高温下培养和在恒温15℃下培养,两之间没有显示CAT活力的差异;(2)越冬蛹在冬季低温下培养和在恒温25℃下培养,在滞育期间两之间CAT活力达到显差异;(3)滞育个体和非滞育个体在幼虫未龄期、预蛹期和化蛹初期,CAT活力未发现有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苎麻赤蛱蝶滞育和化性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较详细报道了苎麻赤蛱蝶VanessaindicaHerbst在南昌郊区(北纬28°46',东经115°50')的年生活史和蛰伏情况。该虫在该地1a发生2代,春季和秋季各1代,以滞育成虫越夏,以休眠状态的成虫越冬,少数年份能以少量幼虫越冬。第二部分报道了苎麻赤蛱蝶在我国滞育和化性的地理变异特点:(1)北纬28°~32°之间,该虫具有明显的夏季滞育,但无明显的冬季滞育现象,13发生2代;(2)北纬35°以北,该虫不存在夏季滞育,但可能出现明显的冬季滞育,1a发生2代或2代以上;(3)北纬25°~27°之间,部分个体在夏季进入滞,部分个体则能继续繁殖,1a发生3~5代,除以成虫越冬外,亦能以幼虫越冬;(4)北纬25°以南,夏季滞育消失,1a发生5代以上,除以成虫越冬外,尚能以幼虫和蛹越冬;(6)在高海拔地带该虫亦缺乏夏季滞育现象。因此,在一定海拔高度范围内,高海拔地该虫年发生的代数反比平地多;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冬季滞育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7.
甘蔗二点螟(ChiloinfuscafelusSnelen)以幼虫越冬。低龄幼虫在种蔗和盖膜宿根蔗内,8℃以上温度即可取食为害,可成为有效虫源。进入滞育的龄期为5龄,一旦滞育,幼虫则不能老熟,但仍可取食和脱皮。老熟幼虫可以休眠方式越冬。预蛹期前有3-5d的后补营养期,蛹历期6-18d。年发生代数1-4代。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条件下,柑桔大实蝇呈现较强的抗寒能力;在0℃条件下,少数幼虫可成活29天,多数可成活20天以上;在3℃以上时,幼虫死亡率仅为3%-7%,93%以上的幼虫能完成化蛹,蛹的抗寒能力较幼虫弱,在3℃处理30天,蛹全部死亡;6℃处理30天,26.6%的蛹能忌化。柑桔大实蝇滞育性强,以蛹为滞育虫态;6℃处理30天即可解除滞育。  相似文献   

9.
研制了一种适宜亚洲玉米螟幼虫滞育解除的新型装置,装置由托盘、带孔泡沫板、透明圆柱管和脱脂棉4个部件组成。其方法是,将泡沫板置于盛有少量水分的托盘上、将装有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两端塞有脱脂棉的透明圆柱管插入泡沫板小孔内,然后将整个托盘置于诱导发育的条件下,观察滞育幼虫的化蛹情况。该方法模拟了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解除的外环境,满足了滞育幼虫解除对水分的需求。该方法用于广东惠州(简称HZ)、江西永修(YX)、安微合肥(HF)、山东泰安(TA)、河北廊坊(LF)和辽宁沈阳(SY)6个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的滞育解除试验,滞育幼虫在光周期L∶D=18∶6和25℃下及在春季自然条件下化蛹成功率都在85%以上。本方法操作简便,还可直接用于亚洲玉米螟的越冬代幼虫化蛹进度的观察及成虫发生期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0.
尘污灯蛾在南昌郊区一年发生1~2代.一年发生两代的,以蛹休眠过冬,春季和秋季各繁殖一代;一年发生一代的,以幼虫过冬,春季化蛹后进入夏季滞育,仅在秋季繁殖一代.蛹的夏季滞育是由于幼虫期生长在长日照条件下诱导的,采用短日照处理幼虫,可抑制蛹的滞育,未龄幼虫是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龄.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夏季滞育进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棉钤虫某些生物学特性与滞育诱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人工诱那导滞育的方法,研究了棉铃虫幼虫历期及性别与蛹滞育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虫三龄后幼虫历期越长蛹滞育率越高,而雌、雄蛹间滞育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蛹在滞育中脂肪、糖原等生化成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本文通过乙醚提取法、蒽酮法、Folin-phenal法和紫外吸收法分别测定了棉铃虫滞育越冬蛹在滞育期中脂肪、糖原、蛋白质、RNA和DNA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蛹在进入滞育后至解除滞育的过程中,其含水量、蛋白质、RNA和DNA的含量都逐渐有所增加;脂肪和糖原的含量明显减少,二者是滞育期间的主要代谢化合物。研究为分析棉蛉虫蛹的耐寒性和越冬死亡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温度和光周期2种因素在蚜茧蜂滞育诱导中发挥的作用及影响程度,筛选最适温度与光周期组合。[方法]对陕西地区影响蚜茧蜂滞育的诱导因素和蚜茧蜂田间滞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蚜茧蜂的滞育型为冬滞育型,低温并配合短光照(L∶D=8∶16)可明显诱导蚜茧蜂滞育,其中温度为8℃时滞育率可达47.6%。在温度25℃的条件下,所设置的光周期条件下均不能诱导蚜茧蜂滞育。自然条件下,陕西地区蚜茧蜂大多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滞育率最高达82.2%,其余个体以蛹或预蛹越冬,田间滞育期持续4~5个月。[结论]试验结果为蚜茧蜂投入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曙夜蛾是扁豆上重要的蛀食花、荚的害虫.在南昌1年1~2代,少数个体2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作土室化蛹越冬和越夏,第二年7月底或8月初扁豆始花时,成虫陆续羽化出来繁殖.9月份为幼虫为害猖獗期.短日照是诱导冬季滞育的主要因素,在日平均气温25.6~26℃时,临界光周期为13小时40分,第一龄幼虫为感应光周期的敏感虫龄.紧接着冬季滞育的夏季滞育则是一种物候学的特别适应.本文最后讨论了该虫生活史上“分散适应”的物候学对策及越冬滞育特性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光周期和温度对菜粉蝶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菜粉蝶光周期反应的感应虫期为 2~ 4龄幼虫 ,以 3龄幼虫的感应性最强 ,在 1 7℃条件下 ,其临界光周期为 1 1h44min。滞育蛹在高温下可以解除滞育 ,但时间较长。低温对滞育蛹有活化作用 ;低温处理明显降低滞育蛹在高温下的历期。种群内个体间滞育的解除异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6.
萝卜蝇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滞育越冬。7月下旬为成虫初发期,8月上旬为成虫盛发期。卵产于菜苗周围地面上或心叶上,经5~14天孵化为蝇蛆,而后迅速钻入叶柄基部,逐渐向茎中钻蛀。幼虫期  相似文献   

17.
条螟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螟属兼性滞育昆虫 ,以幼虫滞育和休眠两种方式越冬 ,滞育幼虫越冬后不解除滞育而直接进入越夏 ,这是条螟的重要生物特性。在湖南 ,条螟的发生分为春化型和秋化型 ,年发生 1- 2代 ,田间形成两个为害高峰  相似文献   

18.
利用RT PCR法,在转录水平上对烟夜蛾滞育激素(Diapausehormone,DH)基因的时空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滞育诱导条件下饲养的烟夜蛾3,4,5,6龄幼虫及滞育蛹中表达,在已解除滞育的蛹体内该基因同样表达.但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的烟夜蛾幼虫及非滞育蛹虫体中未见表达.对烟夜蛾滞育蛹脑部、胸部、腹部的RT PCR检测表明,脑部为DH基因的表达部位.  相似文献   

19.
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以幼虫取食寄主叶片,危害多种园林植物。最常见的有樟树、乌桕等,为害时常将树木叶片吃光,影响树木生长,特别在郊区的幼林最为严重。该虫在宁波地区1年发生2代,以茧蛹在寄主枝叶上或草丛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幼虫5龄。为害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和8月上旬至10月下旬。1代蛹期遇高温有滞育现象,平均蛹历期49.9d.最长达61d.比常态下的蛹历期增加23.5d。幼虫、蛹的天敌寄生率较高,可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实现控害作用,保持生态区系的平衡及生物的多样性,必要时也可进行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主要以滞育高龄幼虫越冬,其越冬幼虫主要以水稻和茭白为寄主,其在寄主上的分布、年龄结构及冬后发育、越冬存活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