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23份不同来源小豆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产量、抗病性、抗倒伏性和商品性进行分析、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较好的品种有0921反-1-4-2-3-1、品红2013-161、0001-17-6-3-1-4-2-1、122-080和THM 2011-28,可在生产上进行示范推广.依据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3份小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截至1996年底收集的中国小豆种质有4053份,其中栽培种3993份,野生种60份。地方农家品种占栽培种的97.4%,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和中部生态区。1986~1995年间对这些资源进行农艺性状和特性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矮秆,直立,早熟,大粒,种子高蛋白、高淀粉含量,抗旱,抗寒,耐盐和抗病虫的种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SPSS软件,对82种耐寒睡莲栽培品种进行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性状间R型聚类分析和品种间Q型聚类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观赏性评价。结果表明,表型性状中,花色分布频率差异小(σ=8%),花色丰富度高;褶皱星芒状和牡丹形这两种观赏性评分较高的花型仅占比9%。数量性状中,花瓣数在耐寒睡莲品种间变异系数高达0.43,品种间差异最大,具有较强的杂交遗传改良的潜力。R型聚类分析中,花药颜色和叶片背面颜色距离最近,相关度最高,其他性状则距离较远。Q型聚类分析中,82种耐寒睡莲品种在欧式距离为23.5时聚成两大类,欧式距离为18.5时进一步聚成六小类。观赏性评价中,13种耐寒睡莲(‘美洲之星’,‘黑公主’,‘黄查林’,‘克莱得’,‘金奖’,‘红蛋白石’,‘佩里红星’,‘活力玫瑰’,‘紫珍妮’,‘戴维斯’,‘晨曦’,‘苏丹’,‘圣女白’)为Ⅰ级品种,花色多为鲜艳,花瓣数较多,有很高的观赏及园林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为耐寒睡莲种质资源利用、品种选育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鉴定与分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224份小豆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鉴定, 结果表明, 我国小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 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035, 高于国外材料(0.827)20.1%. 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一共代表了小豆形态多样性的56%. 基于形态性状, 把224份小豆种质聚类并划分为三大组群, 第一组群, 生育期较长, 植株较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接菌与自然感染相结合的方法,对1000份小豆和502份豇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锈性鉴定。筛选出一些可贵的抗锈种质资源,拟定出一套较为准确而简便的抗锈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异木棉属种质资源遗传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木棉属(Ceiba)属的物种大都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并被广泛引种栽培于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在华南地区广泛栽培的“美丽异木棉”是不是真正的美丽异木棉(C. speciosa),当初引进了一个物种还是多个物种都还存在疑问。本研究利用nrITS测序和ISSR分子标记两种方法来对广州市“美丽异木棉”17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基于nrITS序列分析表明,所分析的172个“美丽异木棉”样品中至少包括异木棉属三个物种以及它们之间的杂种,这三个物种分别是美丽异木棉(C. speciosa),C. insignis和C. crispiflora。通过比较基于nrITS序列鉴定的物种与对应个体的形态性状,干型、茎干上刺的有无、花瓣条纹多少、雄蕊筒附属物颜色和花期共五个性状与基于nrITS序列鉴定的物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花瓣形状、叶片边缘有无锯齿、花的大小和花瓣先端颜色与基于nrITS序列鉴定的物种无明显的相关性。ISSR分析表明,这些样品可以分为六个分支,同样这五个形态性状与基于ISSR的聚类有较好的相关性。本研究首次从分子角度揭示了华南地区栽培的“美丽异木棉”实际上包括异木棉属三个物种以及大量的物种间杂种。因此将所有栽培的个体直接称为美丽异木棉是不正确的,而应该结合其形态性状和分子数据来鉴定。“美丽异木棉”的遗传背景及这些种质资源遗传关系的解决为进一步开展优良品种选育和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小豆种质资源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魏淑红(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哈尔滨150086小豆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小豆生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尤以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市发病较重。小豆叶斑病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canescens),主要侵害叶片,...  相似文献   

8.
1987~1990年对1000余份小豆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人工接种抗叶斑病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和高抗品种,筛选出1个抗病品种、2个中抗品种及6个抗性较好品种,其中以云南的红小豆抗性表现最好,其次为北京红小豆和陕西的绿小豆。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甘薯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征集甄别保存甘薯种质资源606份,编写出品种目录,拍摄了彩色图谱册;摸索出适合福建省气候特点的田间种植、薯块贮藏、老蔓越冬和茎尖脱毒试管苗4种方法相结合的安全保存方法;首次在相同条件下同时完成了对保存的品种资源抗蔓割病、薯瘟病的鉴定,8种主要营养成份的分析及鲜薯与薯干产量的测定,筛选出抗蔓割病资源212份、抗薯瘟病资源109份、高干率资源14份、高淀粉资源12份、高水溶性糖资源13份、高粗蛋白资源13份、高粗脂肪资源12份、低粗纤维资源12份、高维生素C资源12份、高胡萝卜素资源12份,初步摸清了这些品种的分布情况;应用Borlanddel-phi7.0为设计集成环境和通用SQL方式查询程序模块创建了资源数据库;建立了107份骨干资源圃。  相似文献   

10.
小麦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培育抗旱节水小麦品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优异抗旱种质资源筛选及抗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抗旱育种效率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反复干旱法和田间直接鉴定法分别鉴定323份小麦种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旱性。结果表明, 随着干旱次数的增加幼苗存活率逐渐下降, 而其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增加。成株期单株产量抗旱系数与综合抗旱性度量值D显著正相关(R 2 = 0.609), 采用综合抗旱性度量值D有利于区分干旱对不同种质产量的影响力。苗期反复干旱存活率(DS)与单株产量的抗旱系数及综合抗旱性度量值D均无显著相关。基于反复干旱存活率筛选得到28份苗期强抗旱种质, 基于单株产量抗旱系数和综合抗旱性度量值D分别得到25和30份成株期强抗旱种质, 其中, 9份种质用2种评价方法均表现强抗旱; 21份种质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旱或强抗旱。本研究为小麦抗旱性评价方法及抗旱亲本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和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红小豆种质资源子粒色泽及出沙率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主产区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335份、日本25份和韩国2份材料子粒色泽和出沙率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红小豆粒色红度值(a^*)平均为19.71,粒色偏灰暗,变幅为13.0—26.0;黄度值(b^*)平均为9.58,变幅为5.2-16.8;亮度值(L^*)平均为26.47,变幅为18.1—34.0;出沙率平均值为68.08%,变幅为61.90%-75.98%;地区间显示出明显差异。a^*、b^*、L^*和出沙率4个性状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但粒色a^*、b^*和L^*的广义遗传力值h^2较高,出沙率的广义遗传力较低。筛选出红度值超过24.0的种质资源6份,筛选出亮度值超过30.0的种质资源16份,筛选出黄度值超过13.0的种质资源8份,筛选出出沙率高于73.5%资源8份。  相似文献   

12.
野生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6份不同来源地的野生小豆种质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2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240个DNA片段,其中197条谱带表现出多态性。对基于数字化处理后的多态性谱带进行聚类,16个野生小豆种质可划分为4个类群:日本类群、中国类群、不丹类群和尼泊尔类群,材料的归组与其来源地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豆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基于地理区划、农艺性状鉴定和营养品质分析资料,通过离差平方和法聚类,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从3946份小豆种质资源中选取408份种质作为核心样品,并经多样性指数和数值性状的t测验以及核心种质与全部种质的性状极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比较,初步证明已构建的核心样品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小豆种质资源子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源于我国主产区小豆种质资源子粒百粒重、种皮色泽、出沙率、淀粉含量及淀粉粒大小等品质性状进行了鉴定评价。小豆子粒百粒重平均为11.63 g,变幅5.28~24.47 g;小豆淀粉粒几何平均值为57.71 μm,变幅46.21~83.46 μm;红小豆粒色红度值(a*)平均为19.71,变幅13.0~26.0;黄度值(b*)平均为9.58,变幅5.2~16.8;亮度值(L*)平均为26.47,变幅18.1~34.0;出沙率平均为68.08%,变幅61.90%~75.98%;总淀粉含量平均为57.06%,变幅44.79%~67.44%;支链淀粉相对含量平均为82.24%,变幅62.61%~98.94%;以上8个子粒品质性状品种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小豆子粒百粒重、a*、b*、L*、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相对含量6个性状的遗传力值较高,淀粉粒几何平均值和出沙率2个性状的遗传力值相对较低;8个品质性状均有较高的选择潜力。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可应用于小豆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15.
2006-2007年对红小豆花芽分化与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小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间长,花芽分化从出苗后6 d左右开始分化,分化时间长,分化小花多。小花分化进程与主茎叶片数之间具有同伸性。分枝和主茎不同叶位小花分化时期相互重叠,不同节位相同花位和同一节位不同花位小花分化有规律的进行。同一花序节位上的小花存在高节位滞育的问题,各节位小花脱落严重。  相似文献   

16.
小豆种质资源群体百粒重及淀粉粒大小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源于我国主产区的446份、日本26份和韩国2份小豆种质资源的百粒重及淀粉粒大小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小豆种质资源群体平均百粒重为11.63 g,变幅为5.28~24.47 g,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筛选出百粒重大于17 g的大粒和特大粒种质资源7份;474份小豆子粒的淀粉粒大小平均为57.71μm,变幅为46.21~83.46μm,广义遗传力(h2)为58.99%,属中等遗传力;小豆淀粉粒的大小(y)与子粒百粒重(x)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y=38.076 17 1.770 62x。  相似文献   

17.
小豆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在农产品出口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近年来国际市场的变化,中国小豆的出口地位正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对河北省小豆生产、科研及市场状况的分析,从如何提高小豆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中国农业精品战略入手,初步探寻小豆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光周期诱导对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光周期诱导的方法,对中晚熟红小豆品种冀红4号红小豆不同叶龄叶片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叶龄(LF)处理下硝酸还原酶(NR)活性基本高于自然光(CK)处理而低于连续短日照(SD)处理;随着叶龄增大,各处理游离氨基酸总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光周期诱导可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不同叶龄表现有所差异,与SD处理交替上升;诱导可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并连续诱导出现累积效应;2LF是光周期诱导可溶性蛋白变化最敏感的时期,从这个时期起单个叶龄诱导可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但连续诱导却可提高;LF处理下类胡萝素总体含量高于另2个处理,而LF处理下叶绿素含量仅在3叶龄前高于CK,随后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豆品种(系)叶片衰老与活性氧代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研究小豆开花至成熟期主茎开花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酶促防御系统保护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丙二醛(MDA)积累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豆开花后,随着衰老进程的推进,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自下向上依次衰老,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POD活性、MDA积累量持续上升。与低产品种(系)相比,高产品种(系)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缓慢,生育后期仍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CAT活性,籽粒产量高。相关分析表明,小豆产量与生育后期各节位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SOD、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和MDA含量与产量呈现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小豆生育后期,有效控制和延迟叶片衰老,对籽粒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