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辽宁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照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方法,对辽宁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省已经进入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增长为主的模式,但与先进省份相比尚有一定距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2.
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算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和索洛余值法,测算1996~ 2012年新疆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与全国同期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新疆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九五”时期的年均32.09;,降到“十五”时期的年均15.09;,2011 ~2013年回升到38.68;.从“十五”时期开始,新疆与全国的差距不断加大.制约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于农业劳动力技能不高和农业投入相对不足.[结论]提高新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4.
5.
6.
7.
《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3):127-132
基于固定弹性和变动弹性,分别以年度数据、五年平均数据作报告期和基期,采用多种方法,测算了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22%,实现了农业科技进步率超出农业物质投入贡献率的跨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的较高水平;山东省农业开始步入集约型增长模式,在农业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基础上,物质费用增长率则低于总产值增长率。但山东省农业集约型增长模式面临着物质费用占比过高的突出问题,因此,通过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影响因子分析及对策》课题组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4):123-129
基于固定弹性和变动弹性,分别以年度数据、五年平均数据作报告期和基期,采用多种方法,测算了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十一五"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22%,实现了农业科技进步率超出农业物质投入贡献率的跨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的较高水平;山东省农业开始步入集约型增长模式,在农业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基础上,物质费用增长率则低于总产值增长率。但山东省农业集约型增长模式面临着物质费用占比过高的突出问题。因此,通过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通用的经济学理论和增长速度测算模型,参照中国农科院经济研究所提供的统一测算方法,对宁城县“八五”时期种植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种植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6%,比全国同期水平高25.5个百分点。说明宁城县种植业生产已进入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造C-D生产函数模型,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1990~2011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1990~2011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要素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3.
运用"Solow"余值法对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得1999~1995、1996~2000、2001~2005、2006~2010年的4个时期的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14.6%、10.7%、13.6%、和37.7%。在这4个时间段中,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百分之三十几,且表现出林业投入明显滞后于产出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说明今后的5年、10年林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巨大,且呈上升的趋势。认为,如果今后这种趋势不变,而林业总产值也维持年增长5%的速率,再设定从事林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山地面积变化较小以及各参数的弹性系数不变,那么到2015年和2050年预计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大约为30.3%和34.8%。 相似文献
14.
15.
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5~2006年度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C—D生产函数的增长速度测算模型,测定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2.88%。提出加快云南省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得到四川省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评价判断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的贡献水平,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由"八五"的40.90%提高到"十五"的45.54%,但增长趋势减缓,与全国的差距由"八五"的正差距(6.62%)转变为"十五"的负差距(-0.14%);四川省不同区域间以丘陵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为69.8%,其他地区差异不大,在41.0%~43.0%,但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要素存在较大差距,丘陵区主要靠科技进步,而平原区和山区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民族地区则是靠物质投入、劳动力增长、扩大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的综合作用;四川省农业内部各行业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种植业最高,为61.3%,其次为畜牧业(27.1%)、林业(21.9%),渔业最小,仅为17.8%,差距较大,表明科技在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7.
科技进步的原理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词在国内农业科技管理活动中应用比较广泛,但从纯科技的角度认识这个概念会产生严重的误解,不切实际地使用这个词也会产生严重的偏差。文章系统阐述了科技进步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测定方法的发展,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模式及其机制,介绍了测定农业科技进步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正确理解和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相似文献
18.
生产要素的配置变化与科技进步--中国1980-2001年农业技术进步率的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要素的配置变化内生着技术进步,而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性质表现为由生产要素决定的新的生产函数和要素资源间边际技术替代率发生变动。在中性技术进步和固定规模报酬假定下,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余值法”推导出一种简洁的测算技术进步率的方法,对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变化和技术进步做了考察。 相似文献
19.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朱希刚提出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分别对“八五”、“九五”、“十五”期间贵州省及全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了测算,结果表明:贵州省“八五”、“九五”、“十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8.97%、35.43%和43.9%,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虽然是逐年增加的,但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