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Linnaeus)NPV的生产方法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以天然饲料饲喂幼虫,到4龄时接毒感染,7天后开始逐日收集病死虫,感染率86%以上。死虫含病毒量5.7×109PIB/g。3年林间多点防治试验表明,无论室内及林间增殖的病毒防治柳毒蛾的效果均相当或优于常用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2.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林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了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3.
多点小面积和大面积防治试验证明,由室内及林间增殖的NPV配制病毒制剂防治柳毒蛾幼虫是有效的。一旦将病毒引入林内,即可引起流行病发生并导致柳毒蛾密度锐减。其喷洒剂量应在6.0×1011~7.5×1011PIB/hm2,最高不超过1.5×1012PIB/hm2。防治适期应在3~4龄幼虫占80%左右时为宜,也可提前在2~3龄幼虫占85%左右时进行。喷洒时间在16∶00以后为好  相似文献   

4.
从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分离、扩繁、生物测定、宿主范围、毒力衰减、杀虫效果、安全性等方面综述该病毒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衰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6.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只对柳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率。在受试昆虫中,除对杨尺蠖有16%因NPV浸染死亡外,其他昆虫无一感染。  相似文献   

7.
以天然饲料室内饲养的3龄柳毒蛾StilpnotiaSalicis幼虫为供试虫,测定用同一标准方法生产的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毒力。以当年生产的病毒杀虫剂为标准试剂,感染幼虫死亡率为94%、LC50为3.15×103PIB/ml。4℃条件下贮藏1年、2年、3年的病毒杀虫剂,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7.9%。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饲毒龄期、饲毒浓度对舞毒蛾存活、幼虫体质量、虫尸质量和含毒量的影响以及饲毒时间对舞毒蛾含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毒龄期和饲毒浓度对幼虫存活率和体质量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毒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死亡时间越早,死亡率越高,体质量增长越缓慢;而且饲毒时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虫尸质量也越小,其含毒量也越低.饲毒时间与含毒量成抛物线型,饲毒时间过短或过长,体内含毒量均较低.由于5龄幼虫饲毒后有78%以上个体发育至蛹期,不发生死亡现象,因此,室内增殖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时,应选取4龄初幼虫喂饲1.0×106 PIB·mL-1病毒为宜,接毒10d后开始收集饲毒幼虫.  相似文献   

9.
应用柳毒蛾NPV病毒杀虫剂防治柳毒蛾,对蛹羽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3×1010PIB/667m2剂量防治柳毒蛾幼虫,防治率在85%以上,部分4、5龄幼虫感病后虽能正常化蛹,但因NPV死亡而使羽化率降低42.36%~62.34%。  相似文献   

10.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的严重食叶害虫,发生面积高达200多万亩,给川中农区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目前主要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为主,化学防治虽然对抗灾有较大的作用,但却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缺陷;如污染环境、易使目标害虫产生抗性、杀伤天敌,特别是影响桑蚕业的发展。因此,采用生物防治主要是病毒防治蜀柏毒蛾尤为重要和必要。1989~1991年我们对蜀柏毒蛾的活体增殖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出了3种增殖技术,为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生产奠定基础。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柳毒蛾NPV对柳毒蛾蛹羽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柳毒蛾NPV病毒杀虫剂防治柳毒蛾,对蛹羽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以3×10^10PIB/667m^2剂量防治柳毒蛾幼虫,防治率在85%以上,部分4、5龄幼虫感病后虽能正常化蛹,但因NPV死亡而使羽化率降低42.36% ̄62.34%。  相似文献   

13.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昆虫病毒毒力生物测定方法[1],以舞毒蛾 2 龄幼虫为对象,对大邑株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进行测定,其 L C50 = 182×104 P I B/m l,95% 置信限上限为 241×104 P I B/m l,下限为 122×104 P I B/m l;用浓度 16×106 P I B/m l 和 16×105 P I B/m l 进行感染, 其 L T50分别为 738 天、824 天。  相似文献   

14.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lear Polyhedrosis Virus,简称PoNPV)杀虫剂是以PoNPV为活性杀虫成份,添加其他惰性成份,经一定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生物农药。通过1990~1991年林间应用研究:该杀虫剂具有不污染环境、对人畜蚕安全、专一性强、流行性好、有一定特效性等特点,通过研究,总结出了该杀虫剂的林间应用方法。现报道如下。 施药机械和施药方式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施药机械用3MF——4型机动喷雾器或农用机动喷雾器。每公顷使用3600亿PIB,加水750公斤,常规喷雾。喷洒时,应仔细、全面地将药液喷到整个树株鳞叶上。  相似文献   

15.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16.
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顺立  李友恭 《林业科学》1992,28(2):180-183,T001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 Chao是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1988年笔者在福建南平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时,发现蜀柏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经鉴定其病原为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该病毒尚未见报道,现将其分离、电镜观察、生物活性测定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防治效果的定点试验、大面积应用的效果观测及其林间持效性观测表明:定点试验区两个农度对照点,大面积防治的校正虫口死亡率均在80%以上,施药后3a内能持续感染,在500m范围内也能流行致病。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室内保存一年的提纯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2~4龄杨毒蛾幼虫。测定结果表明,此毒株毒力较强,2龄幼虫LC50为1.7l8×l02PIB/ml;3龄幼虫LC50为8.183×102PIB/ml;4龄幼虫LC50为8.60×102PIB/ml以2龄幼虫最敏感。感染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虫龄越小,防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9.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20.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毒力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