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9年秋冬季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秋冬季(3~6月)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调查资料,对其群体组成、叉长与体重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和渔获量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叉长范围为100~650 mm,优势叉长组350~400 mm;体重范围为100~2 600 g,优势体重组400~800 g;3~5月性腺成熟度大部分为Ⅱ期,6月则有52%个体为Ⅲ期。3~5月总产量和CPUE(t/h)呈逐渐增加趋势,6月份均显著下降,仅为5月的38.7%和51.4%。冬季(6月)总产量的大幅下降,暗示该渔场的空间分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栖息地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宇  邹晓荣  张敏  谢峰  吴昔磊 《海洋渔业》2010,32(2):178-185
根据2000~2007年度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商业捕捞数据,结合海洋环境数据(SST,SSA,SSHG以及等温层深度),运用4种关联建模方法计算其栖息地指数,并使用Surffer 8.0软件绘制出HSI的空间分布图。通过2008年度的捕捞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4种模型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6HSI0.9的区域;采用最大值法时,主要产量集中在0.8HSI1.0的区域;采用最小值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3HSI0.6的区域。通过4种模型的验证结果比较,本文认为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能较好地反映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中心渔场位置以及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相似文献   

4.
根据在东南太平洋的探捕调查 ,对所渔获的智利竹鱼 (Trachurus murphyi)群体的构成、叉长与体重的关系 ,年龄与生长的关系和性腺发育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渔获智利竹鱼的叉长范围为 1 45~ 61 0 mm,体重范围为 42~ 1 95 0 g,年龄组成为 2~ 1 3龄 ,3~ 4龄鱼为优势群体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 3龄 ,不同年龄个体性腺成熟的节律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层拖网捕捞技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2001年7月至2002年8月我国渔船在东南太平洋的智利竹笑鱼(Trachurus murphyi)渔捞记录和现场收集的资料,对中层拖网捕捞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中层拖网主要在夜间作业;捕捞水层主要集中在30~80m水深;网位与鱼群的相对位置可分为5种类型,即鱼群在网口的中间、上纲紧贴在鱼群的上部、下纲紧贴在鱼群的下部、鱼群在上纲的上部和鱼群在下纲的下部。(2)鱼群进网数量可根据网位仪映像加以判断。(3)网位(y)与曳纲长度(x)呈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4427x-36.604。(4)捕捞效率随拖网速度而增加。(5)较高捕捞效率的表层水温指标为11.5~13.5℃。根据研究结果还对我国今后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鱼捕捞技术改进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3~2011年的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生产统计数据及海表水温(SST)数据,以经纬度方向上偏移幅度和栖息地的铺展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基于作业网次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用外包络法建立各月的栖息地适应指数模型,分析各月适宜栖息的海表水温范围。以2003~2011年各月历史均温为基础,研究海表水温分别升高和降低0.5、1、2℃,适宜栖息地的经纬度偏移幅度与铺展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栖息地随着SST的升高,有明显的向南移动趋势,5月、8月适宜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少,而6~7月份适宜栖息地面积则增加了;当SST下降时,智利竹筴鱼适宜栖息地有向北移动的趋势,同时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研究结果可用于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栖息地以及渔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永久  张敏 《海洋渔业》2007,29(4):289-295
2006年6~8月,对智利外海渔场的5个站点(31°00′~40°45′S、82°05′~91°52′W)进行了浮游生物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有7属10种,其中硅藻门有5属5种,甲藻门1属3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0.416 mg/m3,最高生物量为0.822 mg/m3,最低为0.13 mg/m3。浮游动物为33属40种,其中桡足类有14种,占总种类数的35%,其次为浮游幼虫、水螅水母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656 mg/m3,最高丰度为211 ind/m3,最低为33.5 ind/m3。通过对智利竹筴鱼产量及CPUE(单位渔获量努力量)叠加分析,发现中心渔场区域主要集中于38~43°S、80~83°W范围内,与各采样站点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趋势一致,中心渔场与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分布尚不存在相对应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渔业生物学的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东南太平洋的探捕调查,对所渔获的智利竹荚鱼(Trachurus murphyi)群体的构成、叉长与体重的关系,年龄与生长的关系和性腺发育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渔获智利竹荚鱼的叉长范围为145-610mm,体重范围为42-1950g,年龄组成为2-13龄,3-4龄鱼为优势群体,初次性成熟年龄为3龄,不同年龄个体性原成熟的节律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对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渔获量的长期影响, 采集 19002016 年北大西洋涛动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NAO)、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厄尔尼诺(El Ni?o)8
低频气候变化参数, 全球海气温度异常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和 19702016 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总渔获量数据,
在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获量预测模型, 并以效率
系数为评价规则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进而得到了最优预测模型。最后对最优预测模型进行了因子敏感性分析,
取了对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影响较大的因子。最优预测模型拟合效果显示, 渔获量拟合值与
观测值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 两个序列的线性相关系数为 0.745, 模型拟合效果良好。最优模型因子敏感性分析
表明, 在研究期间, 影响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渔获量的气候变化表征因子主要为北大西洋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涛
动和北太平洋指数。  相似文献   

10.
11.
报道了2000年4月以来我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智利专属经济区外公海水域连续4年的探捕结果,以及2003年以后商业开发的基本情况,并对商业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探捕区域气象、海况条件良好,能常年作业;竹(竹夹)鱼资源状况稳定,可进行持续开发;从2003年以来,参与开发的中国渔船已进入盈利状态,今后还有一定的增产潜力.但现有渔船设备条件较差,成为进一步提高效益的"瓶颈".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大洋性远洋渔业的持续发展,应兼顾国际渔业合作和国际渔业竞争的方针.  相似文献   

12.
张敏 《水产学报》2005,29(3):386-391
报道了2000年4月以来我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智利专属经济区外公海水域连续4年的探捕结果,以及2003年以后商业开发的基本情况,并对商业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探捕区域气象、海况条件良好,能常年作业;竹笑鱼资源状况稳定,可进行持续开发;从2003年以来,参与开发的中国渔船已进入盈利状态,今后还有一定的增产潜力。但现有渔船设备条件较差,成为进一步提高效益的“瓶颈”。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大洋性远洋渔业的持续发展,应兼顾国际渔业合作和国际渔业竞争的方针。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2000年4月以来我国大型拖网渔船在东南太平洋智利专属经济区外公海水域连续4年的探捕结果,以及2003年以后商业开发的基本情况,并对商业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并指出,探捕区域气象、海况条件良好,能常年作业;竹鱼资源状况稳定,可进行持续开发;从2003年以来,参与开发的中国渔船已进入盈利状态,今后还有一定的增产潜力。但现有渔船设备条件较差,成为进一步提高效益的“瓶颈”。文章最后指出,中国大洋性远洋渔业的持续发展,应兼顾国际渔业合作和国际渔业竞争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Chemistry in material laid down prior to capture along the edges of otoliths of Chilean jack mackerel (Trachurus murphyi) showed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corresponding to hydrographic structure across putative population boundaries between (i)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South Pacific Ocean, and (ii) Chile and Peru. Yet the chemistry of the otolith nucleus, in material laid down during early life, showed no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se boundaries. Instead, jack mackerel from New Zealand had similar nucleus chemistry to most sampling areas off South America; and those off southern Peru showed similar nucleus chemistry to most sampling areas off Chile. Strong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Peru, and cluster analysis indicated this was caused by a group of fish off northern Peru with chemistry found nowhere else. Most other fish grouped in two clusters, which showed properties suggesting correspondence with a major spawning zone in oceanic water off central Chile, and a smaller area in coastal water off northern Chile, characterized by simila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lack of westward transport, and low kinetic energy. Rather than discrete populations separated by boundari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complex spatial structure defined by environmentally mediated survival and connectivity: fish caught off New Zealand may be of South American origin; the spawning zone off central Chile may supply fisheries around the South Pacific; and spawning off northern Chile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fish caught locally and in Peru. However, northern Peru does not supply areas further south.  相似文献   

15.
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一种大洋性鱼类,其资源丰度及分布受海洋环境变化的显著影响,分析其栖息地环境差异对研究其渔场变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2013-2017年每年3-8月智利外海竹筴鱼渔业捕捞数据,结合混合层深度(mixed layer depth,MLD)、海表面高度(sea surf...  相似文献   

16.
竹鱼中层拖网阻力计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现有竹鱼(Trachurus murphyi)中层拖网1 040 m×253.02 m(149.4 m)、1 248 m×285.00 m(160.2 m)、1 440 m×361.00 m(228.6 m)、1 440 m×352.30 m(242.4 m)和1 632 m×444.00 m(277.4 m)进行水槽模型试验,采用现有网具阻力推算的基本公式R=SV2/(A+BV)和R=k(d/a)LCVn得到我国现有竹鱼中层拖网阻力估算公式Ra=SV2/(25.12+2.26V)和Rb=0.021 8(d/a)LCV1.708,使用成对双样本均值分析t检验法对两种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并用1 632 m×444.00 m(277.4 m)海上实测阻力进行验证比较。结果表明:(1)在最小拖速4.0 kn和最大拖速6.0 kn时,两种公式计算的各网阻力最小值和最大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2)海上实测拖速在4.5~6.0 kn时,式Ra=SV2/(25.12+2.26V)的计算值较接近1632型拖网海上实测值,但还需要进一步开展必要的海上实船补充测试,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以验证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