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营养因子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潮异弯藻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微量元素混合液和维生素混合液对赤潮异弯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对数期和稳定期,4种营养因子中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影响的顺序为磷>维生素>氮≥微量元素;在衰亡期,营养因子中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影响的顺序为氮>磷>维生素>微量元素。在对数期,氮、磷、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营养因子的最适浓度分别为880、18、10.55、0.32μmol/L;在稳定期和衰亡期,最适浓度分别为2640、108、21.1、0.96μmol/L。各营养因子在不同时期均对赤潮异弯藻的增殖具有显著影响(P<0.01)。  相似文献   

2.
绿色杜氏藻耐盐性极强,可在5.5 mol/L饱和盐溶液中存活,细胞物质组成丰富,可作水产开口饵料及保健食品。本试验以绿色杜氏藻为材料,以Walne人工海水培养基作为培养底物,对比不同质量浓度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3-乙酸和人工合成类生长调节剂2,4-二氯苯氧乙酸(2,4-D)作为微藻培养添加剂对绿色杜氏藻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培养期末,吲哚-3-乙酸和2,4-二氯苯氧乙酸最佳施用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05 mg/L,细胞密度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20.74%、9.37%,收获生物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25倍、1.09倍,该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升(P<0.05);培养期末,光合速率随生长调节剂质量浓度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呼吸速率均有提升;培养期末,0.2 mg/L吲哚-3-乙酸作用下胞外多糖含量相比对照组提升33.00%,0.05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作用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比对照组提升了43.21%,0.02 mg/L吲哚-3-乙酸作用下甘油含量相比对照组提升了68.11%;0.20 mg/L吲哚-3-乙酸、0.5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作用下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生长的适宜光强和温度条件, 设置10152025℃4个温度梯度和4080120160200 μmol·m–2·s–15个光照强度梯度, 对脆江蓠进行二因素多水平室内培养实验。结果表明: 温度、光强及二者交互作用均对脆江蓠的生长产生极显著影响(P<0.01), 温度为相对生长速率(RGR)的主要影响因子。在光强120 μmol·m–2·s–1, 温度20℃条件下, 脆江蓠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光合色素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随光强增大先升后降, 其中光强对藻红蛋白(PE)、叶绿素(Chla)含量的影响较大, 温度对藻蓝蛋白(PC)、别藻蓝蛋白(APC)含量的影响较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和光强的升高而升高, 主要受光照强度影响。丙二醛(MDA)含量随温度和光强的上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主要受温度影响。结论认为, 脆江蓠生长最适条件为光强120 μmol·m–2·s–1, 温度20℃; 25℃高温下脆江蓠细胞受害程度较高; 40~120 μmol·m–2·s–1光强范围内, 提高光照强度可提高脆江蓠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下皱紫菜(Porphyracrispata)生长及藻体生理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适合皱紫菜生长温度为17~23℃,最适宜温度为17~20℃,在此温度下藻体可以保持较快相对生长速率,温度高于23℃时其生长受到抑制,并出现溃烂现象,说明皱紫菜耐受低温能力要比耐高温能力强。适合皱紫菜生长的盐度范围为25~35,最适宜盐度范围为30~35,在此盐度下藻体可以保持较快相对生长速率,低于15或高于35其生长缓慢甚至受到抑制,并出现发白、腐烂现象,说明皱紫菜的耐高盐能力表现强于耐低盐。适合皱紫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4000~7500lx,光照强度过低时其光合作用降低,而过高则影响藻体的新陈代谢、生长速度及其光泽度,从而影响皱紫菜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以鹿角沙菜(Hypnea cervicornis)为材料,分别研究了其在不同光照强度(2 000 lx和4 000 lx和7 500 lx、10 000 lx和15 000 lx)、不同温度(15 ℃、20 ℃、25 ℃、30 ℃和35℃)、不同盐度(5、10、15、20、25、30和35)下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变化。结果显示,适合鹿角沙菜生长的光照强度为2 000~4 000 lx,温度为20~30 ℃,盐度为20~35;最适合生长的光照强度为4 000 lx,温度为25 ℃,盐度为30,在此条件下藻体具有最高的相对生长速率(RGR),SOD活性最低。在光照强度4 000~5 000 lx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SP)、叶绿素a(Chl-a)和类胡萝卜素(Car)的质量分数降低,而藻红蛋白(PE)和藻蓝蛋白(PC)的质量分数上升;在温度25~35 ℃、盐度30~35范围内随着温度、盐度的升高,可溶性蛋白、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质量分数降低,说明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有利于其生化组分积累。

  相似文献   

6.
吕芳  吴海一  丁刚  詹冬梅  郭文 《水产学报》2019,43(4):1048-1057
为探讨三十烷醇对铜藻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0、0.1、 0.5、1.0 和2.0 mg/L)的三十烷醇连续施用20 d,或用三十烷醇浸泡处理24 h后,再恢复正常条件培养20 d,分别测定了铜藻的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以及岩藻黄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连续施用5 d时,各组藻体的比生长速率(RGR)、叶绿素a(Chl.a)、类胡罗卜素(Car)、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 d时,2.0 mg/L浓度组的铜藻生长受到抑制,各项生理指标均显著下降;20 d时,除了0.1 mg/L浓度组的铜藻生长仍有促进外,其他3个较高浓度的施用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三十烷醇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经三十烷醇浸泡处理的藻体恢复正常条件培养5 d时,各组藻体的RGR、Chl-a、Car、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显著上升;10 d时,0.5和1.0 mg/L浓度组的铜藻生长速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但15 d时已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综合各项生理生化指标,1.0 mg/L组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这种促生长的作用能持续到处理后10 d左右。岩藻黄素的含量除连续施用2.0 mg/L组在实验20 d时低于对照组外,其余各实验组在培养20 d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1.0 mg/L三十烷醇浸泡处理24 h恢复培养10 d,可使岩藻黄素的含量提高79.5%。研究表明,连续施用低浓度的三十烷醇(0.1 mg/L) 20 d或以1.0 mg/L三十烷醇每10 d浸泡处理24 h,对铜藻的生长和岩藻黄素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BG-11、HB-4和f/2培养基,温度25±1℃和28±1℃,分别对蒜头藻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蒜头藻在27±1℃下、BG-11培养基中生长最好,25 d后最高密度可达1.31×108ind/mL,相对生长常数为0.089。蒜头藻直接在f/2培养基中生长情况不理想,而通过海水驯化的蒜头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良好,27±1℃下经15 d培养密度可达3.05×107ind/mL。  相似文献   

8.
不同环境因子对异枝江蓠的生长及生化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测定了在不同温度(18、23、28、33、38℃)、不同盐度(13、18、23、28、33、38)和不同光强(3000、6000、9000、12000 lx)的培养条件下,异枝江蓠藻体的相对生长速率和生化组分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异枝江蓠适合生长温度为23-33℃,在此温度范围,藻体具有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RGR),其藻胆蛋白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较高,过氧化物酶(POD)的活力较低。异枝江蓠适合生长的盐度为18-28,异枝江蓠对低盐的耐受能力高于高盐,6000 lx是异枝江蓠的最适生长光强。  相似文献   

9.
氮源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缺氮MAV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 30× 10 -6的硝酸钾 (KNO3 )、尿素 ((NH2 ) 2 CO)、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CH4Cl)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进行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氮源对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的生长均有极显著影响 ,其中NH4Cl最有利于雨生红球藻和扁藻生长 ,NH4NO3 最不利于它们生长  相似文献   

10.
铜离子对湛江等鞭金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Cu离子浓度下分别培养了湛江等鞭金藻。结果显示,Cu离子浓度低于10-6mol/L时,有利于藻细胞的生长繁殖,其中在10-7mol/L时藻细胞的生长相对较快;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及O2-产生速率相对较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强。结果表明,在湛江等鞭金藻的培养液中加入浓度为10-7mol/L的Cu离子时最利于其生长,其细胞内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处于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1.
铜藻Sargassum horneri繁殖生物学及种苗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报道了2005~2007年针对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有性生殖规律所开展的研究结果,包括生殖托发生、卵的排放、受精卵的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了潮间带典型的生态环境定点观察有性繁殖的过程,提出“铜藻以有性生殖为主,残枝营养繁殖为辅,共同维系种群繁衍”的推论。进行了筏式栽培、人工采苗、育苗及附苗基质选择等试验,为未来铜藻工厂化育苗和开展潮下带铜藻种群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别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分析2018年10—12月采集于浙江、山东和辽宁沿海海域的铜藻样品中5种常量元素、14种微量元素以及16种稀土元素的含量,分析铜藻中As的形态,以阐明铜藻中无机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和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5种常量元素中,K的平均含量最高,为6.95×104 m...  相似文献   

13.
枸杞岛铜藻空间分布格局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与铜藻分布密度最相关(r=-0.337,P=0.001),粗糙度次之(r=0.175,P=0.092),与坡度和坡向相关性不高,说明了与水深相关的光照条件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和生长的另一个主要因子.研究表明,附着基物理特征不是影响铜藻分布的主导因子,由波浪和水流运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影响到铜藻所需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到铜藻的分布与生长,以此推断出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以成熟的鼠尾藻生殖托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13~23℃)、光照度(3000~12000lx)和光照周期(15L∶9D,12L∶12D,9L∶16D)对鼠尾藻排卵及幼孢子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温度在20~23℃范围,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在3000~12000lx范围内,光照度越高,越有利于鼠尾藻卵子的排放;光周期不是影响卵子排放的主要因素,光照度是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重要因子;温度是制约鼠尾藻幼孢子体生长的关键因子,水温低于16℃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5.
刘婷  马增岭  李慧  徐智广 《海洋渔业》2019,41(2):197-205
为揭示铜藻(Sargassum horneri)对无机碳利用的基本特性及铜藻在漂浮过程中生物量迅速累积并最终发展为金潮的生理生态学机理,以我国近海金潮原因种铜藻为研究对象,在不同pH (6.5、8.0和9.5)条件下研究了添加TRIS缓冲剂、碳酸酐酶抑制剂(AZ、EZ)和阴离子交换蛋白抑制剂(DIDS)后藻体的固碳速率、光合作用-无机碳响应曲线(P-C曲线)及pH漂移曲线。结果显示,TRIS缓冲剂对铜藻的固碳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3种抑制剂均显著(P<0. 05)抑制铜藻的固碳速率且抑制效率从大至小依次为DIDS> EZ>AZ。藻体的固碳速率随着外源无机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渐趋饱和。此外,藻体的最大固碳速率(Vmax)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而半饱和常数(K0.5)则随着pH的升高而升高,藻体的pH补偿点为9.0左右。结果表明,铜藻既可以利用海水中的CO_2也可以利用HCO_3^-进行光合作用;并且铜藻对HCO_3^-的吸收存在通过阴离子交换蛋白直接转运吸收和利用碳酸酐酶将HCO_3^-转化为CO_2后再吸收两种方式。对HCO_3^-的高效吸收利用能力可能是铜藻保证维持较高光合作用、快速积累生物量并最终演变为金潮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金潮源头,对枸杞岛附近贻贝(Mytilus edulis)养殖区固着褐藻进行了分布特征调查,并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漂浮金潮进行月度监测。结果表明,枸杞岛附近贻贝养殖区设施上固着生长大量褐藻马尾藻,1—3月,藻体具有固着器,营固着快速生长,平均长度在3月可达3.45 m;同时海区巡航监测结果显示,1—2月枸杞岛附近海域无漂浮马尾藻,3月份只有单棵零星漂浮藻体; 4月份,贻贝养殖区马尾藻固着器逐渐萎缩消失,导致藻体大量脱落进入海区,由于马尾藻具有气囊结构,能够保障藻体长期漂浮在海表面形成金潮;大面监测结果显示,4—5月海区漂浮褐藻生物量与分布范围快速增加,分布面积可达27761 km^2。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固着褐藻和海区漂浮褐藻均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本研究结果表明,3—4月浙江沿岸固着铜藻在人为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从贻贝养殖设施上脱落后营漂浮生活,生长聚集,并可能在风和海流作用下向北至黄海海域形成金潮,黄海金潮可能具有多溯源性质。  相似文献   

17.
18.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 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分别对2016和2017年中国近海10个铜藻(Sargassum horneri)漂浮地理种群以及 3个定生种群的51个采集样本进行了ITS和coxI序列分析及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51个样本的coxI序列完全一致,ITS序列存在2个变异位点,按基因型的异同可分为4个类型,其中大连龙王塘、烟台大钦岛和南隍城岛的漂浮铜藻基因型相同,青岛金沙滩漂浮型、烟台大钦岛和大连獐子岛的定生铜藻基因型相同,威海俚岛和温州洞头的漂浮铜藻基因型相同,青岛雕塑园、王哥庄、大珠山、威海乳山的漂浮型和枸杞岛定生铜藻基因型相同,而同一种群内部即便是不同年份的个体间基因型并没有差异。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来自中国的所有铜藻样本聚为一支,与来自韩国的铜藻样本有一定的遗传距离。以上结果说明,我国近海漂浮和定生铜藻的不同地理株间ITS和coxI的遗传变异水平较低,漂浮铜藻可能具有不同的来源,为进一步探明中国近海海域铜藻的分子遗传背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全人工条件下培育的铜藻Sargassum horneri幼苗为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仪,通过测量经过暗适应后最大叶绿素荧光量子产量变化(Fv/Fm),研究了不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条件下铜藻幼苗光合作用的变化.数据表明,幼苗存活温度上限为28℃,最适生长温度为22~24℃.在消减的太阳光照射下,受胁迫的幼苗即时荧光产量(Fm′)最低降到0.4.随着光强降低,Fm′可恢复到初始值0.73;在室外太阳光直射下,胁迫幼苗的Fm′最低降到0.11,24 h恢复后为0.5,叶片有萎焉现象.结果表明,铜藻幼苗易受高温、强光胁迫,最好进行遮光培育.9~60盐度的胁迫6 h以内对幼苗的Fv/Fm影响不明显,淡水在1 h内对铜藻的Fv/Fm无影响,可以将苗帘直接浸泡在淡水中以清除对低盐敏感的附生杂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