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对黄瓜胚根萌发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番茄(179,F-F.1.5-031017,番茄,福州福清)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的发酵液处理的黄瓜种子的胚根重量最低,平均重量为85.00 mg/10粒,黄瓜(120,F-H.6.5-030318-J4,黄瓜,漳州诏安)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发酵液处理的黄瓜种子的胚根重量最高,平均为183.33 mg/10粒。不同寄主发酵滤液对黄瓜胚根重量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为甜瓜(128,F-T.1.7-030514-03,甜瓜,福州永泰)、番茄(179,F-F.1.5-031017,福州福清)和班兜(107,F-B.1.1-030221,福州建新),第二类为西瓜(134,F-X.1.7-030320-03,西瓜,福州永泰)和网纹甜瓜(144,F-T2.1.1-030616-01,网纹甜瓜,福州义序),第三类为黄瓜(120,F-H.6.5-030318-J4,黄瓜,漳州诏安)。  相似文献   

2.
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植物引发的植物枯萎病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目前该菌已被列为世界上第五大植物病原真菌.由于病原菌通过土壤传播,其致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而充分了解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制是对抗这种疾病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实施有效控制策略从而限制宿主植物感染...  相似文献   

3.
黄瓜尖孢镰刀菌的营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黄瓜尖孢镰刀菌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及不同生长阶段的产孢差异,同时筛选一种最适产生小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为菌株小型分子孢子的收集及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Bilai's培.养基和VBC培养基为基础设计了6种培养基配方,分别为全糖型、淀粉型、低糖型、尿素型、低氮型和VBC型,运用方差分析及聚分析研究了黄瓜尖孢镰刀菌菌落生长与产孢的营养需求及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差异;[结果]研究表明培养基类型对菌株的菌落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对分生孢子产量影响差异很大,不同类型培养上产孢量在(1.25~14.60)×106cfu/ml之间.全糖型培养基对菌株小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有利,对大型分生孢子的产生最不利,而VBC型培养基则相反;[结论]促进尖孢镰刀菌小型分生孢子产生的最佳培养基为全糖型培养基,最大产孢量发生在培养11d.  相似文献   

4.
胡麻枯萎病病原尖孢镰刀菌生态生物型的划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酯酶同工酶技术将来自中国主要胡麻产区内蒙古、山西、河北、甘肃的17个枯萎病菌株划分4个酯酶型,同时对部分菌株采用人工室内接种同一胡麻材料后的病情进行分析,考察菌株问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同一地区的菌株属于同一酯酶型,同一地区的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不显著,不同地区菌株问的致病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黄瓜和瓠瓜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寄主上分离的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株瓠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不大,分别为21.8233 U、22.1663 U、21.4573 U和17.587 U。黄瓜不同部位分离的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差异较大,分别为23.907 U、22.0983 U、35.736 U和34.5323 U。不同寄主尖孢镰刀菌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范围为10.21830 U~39.82230 U,其变化依次为:西瓜>黄瓜>瓠瓜>甜瓜>豇豆>辣椒。  相似文献   

6.
尖孢镰刀菌毒素对大豆幼根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尖孢镰刀菌毒素处理大豆幼根后,测定其幼根的根活力,细胞渗透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F. oxysporum毒素对大豆幼根具有强烈的毒害作用,降低大豆根系活力;细胞膜透性增大,且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毒素处理后,前期6h内抗病品种幼根内蛋白质含量降低,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上升,12h后抗病和感病品种蛋白质含量都降低;抗、感品种的幼苗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降低;脯氨酸含量明显增高,感病品种上升的幅度大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7.
6种杀菌剂对黄瓜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采用含毒培养基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的抑制效果。以菌落直径为实验观察指标,测量对照组和处理组的菌落直径,以抑制率测定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2 h,杀菌剂丙环唑的EC_(50)值为0.9039 mg/L,其毒力指数最大,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佳;代森、异菌肽的EC_(50)值为2.8939、6.8186 mg/L,效果较好;醚菌酯、嘧霉胺的EC_(50)值为29.3951、30.4126 mg/L,效果一般;苯醚甲环唑的EC_(50)值为143.2943 mg/L,毒力指数最小,抑制效果较差。综上,丙环唑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爪哇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甘薯具有强致病力,为了筛选对2种病原菌防效较好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酶利、肟菌·戊唑醇、唑醚·代森联、咪鲜胺、中生菌素和四霉素对2株甘薯致病镰刀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对爪哇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四霉素和咪鲜胺,EC50分别为1.292、2.145μg/mL,其次为中生菌素和肟菌·戊唑醇,EC50分别为16.652、28.641μg/mL,腐酶利、甲基硫菌灵、多菌灵和唑醚·代森联对爪哇镰刀菌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分别为440.540、637.120、680.765μg/mL和22385.367μg/mL;对尖孢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四霉素、咪鲜胺和肟菌·戊唑醇,EC50分别为0.03、0.131μg/mL和0.177μg/mL,其次为中生菌素和多菌灵,EC50分别为3.66、14.408μg/mL。甲基硫菌灵和唑醚·代森联对尖孢镰刀菌菌株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差,EC50分...  相似文献   

9.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棉花产量和品质。绿色荧光蛋白(GFP)是发光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的一种蛋白,作为报告基因拥有诸多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研究当中。为研究枯萎菌浸染棉花的过程及植病互作分子机理,本研究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入到棉花枯萎病菌中,创制转报告基因株系。结果表明:转化子连续转接2代后仍能够稳定遗传,且荧光强度良好。经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PCR验证GFP基因已成功转入到菌株中,转化所得的菌株将为后续可视化检测和分析枯萎病菌对棉花的侵染等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发财树根腐尖孢镰刀病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孢镰刀病菌在各个温度下生长速度依次为27℃>24℃>30℃>33℃>36℃>40℃,生长率依次为:97.93%>95.48%>12.75%>4.93%>2.23%>1.48%,27℃为最适生长温度。含毒介质培养生长速率法对药剂的筛选实验表明:精甲咯菌腈在有效浓度为62.5mg/kg,稀释浓度1000倍时的抑制率最高,达80.87%,EC50为64.59mg/L,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的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为: Y=4.351+0.359x;嘧菌酯在有效浓度为250mg/kg,稀释浓度1000倍时,抑制率较明显,为74.19%,EC50为78.17mg/L, 毒力回归方程为: Y=2.419+1.363x;甲基硫菌灵在有效浓度为700mg/kg,稀释浓度1000倍时,抑制率较明显,为85.80%,EC50为202.61mg/L, 毒力回归方程为: Y=0.575+1.919x。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扩展灰黄霉素的农业应用范畴,选择采自甜瓜、黄瓜、西瓜、苦瓜、辣椒和西红柿的不同专化型的10株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作为试验对象,系统研究了灰黄霉素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抑菌圈法和抑菌率法,测定灰黄霉素对不同寄主来源的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并显微观察灰黄霉素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灰黄霉素对不同寄主来源的尖孢镰刀菌具有良好的广谱抑制作用,但对不同菌株抑制效果差异显著,其抑制中浓度IC50为0.42~2.81 mM。尖孢镰刀菌经4 mM灰黄霉素处理后,菌丝变得稀疏、畸形、膨大、扭曲,从而影响其生长。因此,灰黄霉素可用于开发防治作物枯萎病的新型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12.
几种杀菌剂对瓠瓜枯萎病的室内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防治瓠瓜枯萎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8种杀菌剂对瓠瓜枯萎病的室内毒力和EC50值。结果表明,咪鲜胺、烯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分别为0.08526, 0.81147和1.03912 mg/L,证明这3种杀菌剂对瓠瓜枯萎病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代森锰锌、三唑酮和百菌清的EC50值分别为99.33022, 128.4983和112.112 mg/L,抑菌效果不佳。咪鲜胺的室内毒力最强,可在生产中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芳  李桃  陈文胜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2):132-139
研究旨在鉴定出玉米大斑病病原菌,筛选出防治玉米大斑病的最佳药剂。试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玉米大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用含毒培养基生长速率法测定7 种杀菌剂对玉米大斑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经分离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8 h,异菌脲EC50值为0.27 mg/L,毒力指数最大,对链格孢菌抑制效果非常显著;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0.51、0.53 mg/L,抑制效果较显著;氟硅唑和嘧霉胺的EC50值为1.66、1.91 mg/L,效果显著;代森锰锌和醚菌酯的EC50值分别为25.82、929.78 mg/L,毒力指数较低,抑制效果差;药后72 h 各药剂对链格孢的抑制效果与药后48 h 抑制效果相似。在7 种杀菌剂中异菌脲对链格孢菌抑制效果最好,当试验浓度为50 mg/L 时,抑制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14.
李新  司龙亭 《华北农学报》2007,22(B08):9-11
分析了黄瓜不同抗性品种受枯萎病菌侵染后,叶片组织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接种枯萎病菌后,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4种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说明这4种酶在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潺菜病叶进行了组织分离,经过纯化鉴定病原菌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试验使用了七种杀菌剂采用了含毒培养基生长速率法来测定对寄生疫霉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8h,百菌清的EC50值为13.60mg/L,毒力指数较大,对寄生疫霉菌抑制效果非常显著;恶霜锰锌和代森锰锌的EC50值为16.99和28.62 mg/L,抑制效果较显著;甲霜锰锌、霜霉威和烯酰吗啉的EC50值分别为为56.23mg/L、56.23mg/L和60.71mg/L,效果一般;二氯异氰的EC50值为319.21mg/L,毒力效果较差;药后24h各药剂对寄生疫霉的抑制效果与药后48h抑制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tps1基因在尖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4号之间及与其他镰刀菌之间的差异,分析推测tps1基因与两生理小种之间的寄主选择性差异的关系,通过比对现有镰刀菌属的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序列,参照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的tp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了两个生理小种的tps1基因并测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香蕉与粉蕉苗诱导两个生理小种后的tps1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生理小种tps1基因全长均为1660 bp,开放阅读框均为1605 bp,编码535个氨基酸,基因序列间仅存在两个碱基位点的差异,编码蛋白间无差异;两生理小种的tps1基因序列与镰刀菌属其他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经寄主诱导后的两个生理小种的tps1基因表达量呈现不同的变化。从tps1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两生理小种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推测,两个生理小种寄主选择性差异与tps1基因并无明显对应关系,这为进一步研究tps1基因与病菌在无寄主下的长期生存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筛选出防治茼蒿霜霉病的最佳药剂。病原菌试验采用组织分离纯化的方法,鉴定出病原菌为莴苣盘梗菌(Bremia lactucae. Regel)。防效试验采用含毒培养基生长速率的方法,测定七种杀菌剂对莴苣盘梗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72h,克菌灵EC50值为1.46mg/L,毒力指数最大,对莴苣盘梗菌防治效果最显著;安克和大生EC50值分别为4.31和5.63mg/L,防治效果较显著;甲霜灵的EC50值为9.19mg/L,防治效果较好;普力克和杀毒矾的EC50值分别为26.31mg/L和101.32mg/L,防治效果一般;优氯特EC50值最大,防治效果最差。药后96h各药剂对莴苣盘梗菌的防治效果与药后72h防治效果相似。在七种杀菌剂中克菌灵对莴苣盘梗菌防效最高,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苦参黄酮对黄瓜枯萎病及抗性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苦参活性成分黄酮物质,研究不同浓度的苦参黄酮对黄瓜枯萎菌菌丝生长、抗病效果及抗性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苦参黄酮对黄瓜枯萎菌菌丝表现为各浓度(0.25,0.5,1,2,4 g/L)下均具有抑制作用,作用强度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强,4 g/L苦参黄酮处理,菌丝抑制率达到93.08%.在治疗处理中,连续施用60 mg/L苦参黄酮效果最好,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17.79%,71.55%,48.20%,123.80%,151.48%,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较对照降低了60.43%和40.57%.在预防处理中,各浓度处理均提高了黄瓜植株的抗病性,其中以80 g/L处理抗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