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岳伟  陈曦  姚卫平  王军  王晓东  邓斌  邱坤 《植物保护》2022,48(5):167-173
基于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本文利用安徽省7个代表站历年赤霉病病穗率资料和对应的气象资料, 通过相关性分析, 确定影响赤霉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采用加权求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赤霉病发生综合气象条件指数, 并划分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条件指数阈值?根据各站点历年小麦赤霉病对应的不同气象等级发生概率, 结合赤霉病不同等级危害程度, 形成赤霉病气象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开展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期降水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80%的日数是影响其发生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不同等级气象风险区域总体呈现纬向分布, 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沿江西部和江南大部, 高风险区主要位于大别山区?江淮和沿江大部?皖南东部, 中等风险区位于淮北中南部?沿淮大部和江淮东部, 低风险区位于淮北北部和沿淮中部?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区域, 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强化精准施药技术等方式, 预防或减轻赤霉病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平  杜宇  李正跃  蒋小龙 《植物保护》2008,34(3):99-104
以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s)为依据,通过对云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的分析,总结国内外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中的研究成果,建立云南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中的目标层(R值)包含了5个准则层(Pi),其下级为指标层(Pij),由17个多指标因子组成,并根据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数学模型。R值的分值范围在0和3之间,并对其进行4个等级分级:0.5(不包含)以下为低度风险,0.5~1.5(不包含)为中度风险,1.5~2.5(不包含)为高度风险,2.5以上为极高风险,以此为据确定云南入侵有害生物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3.
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风险分级处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系统识别进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相关风险信息,运用专家打分法和风险矩阵法,研究确定木质包装检疫风险项目评价等级。结合木质包装风险项目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危害确定木质包装检疫综合风险等级,并根据不同风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风险分级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甘肃平凉市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析及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平凉7县(区)气象资料、6个县(区)的苹果物候观测资料和产量资料,对苹果花期冻害指标、因冻减产情况及不同等级冻害发生频率进行了分析。根据平凉近年来苹果花期冻害实地调查,将花期冻害分为三种强度等级即重度(T≤-3.5℃)、中度(T≤-1.5℃)和轻度(T≤0℃),不同冻害等级对应不同的减产率。 在平凉7个县(区)中,华亭花期冻害发生最严重,不同等级的冻害发生1年1~2次,崇信花期冻害则最轻,不同等级冻害3年1次,其他县(区)1~2年1次,全市不同等级冻害的频率分布表现出轻度>中度>重度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冻害灾损率作为风险区划指标,将苹果花期冻害风险分为3个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本市多数区域属于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重度冻害发生较少,但中度冻害和轻度冻害发生仍较频繁。建议全市在目前果园布局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中东部低风险区的苹果种植。  相似文献   

5.
蜜柑大实蝇是为害柑橘最严重的害虫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有逐渐扩散的趋势,威胁柑橘产业发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蜜柑大实蝇入侵四川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计算其入侵四川的综合风险值和风险等级。结果表明,蜜柑大实蝇入侵四川的综合风险值为2.20,属高度危险等级的检疫性害虫,急需加强检疫和监测力度,并制定预警管理系统,以保障柑橘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江苏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气象资料,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计算苏北地区近25 a(1989—2013年)的季节干旱指标,分析江苏省苏北地区五市的季节性干旱时空特征和发生规律,并对其进行动态干旱风险评价。基于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这四个影响因子构建相应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适合苏北五市的气象、水文、地理、社会经济方面相关二级指标,组合运用熵权法和CRITIC法确定各指标综合权重,通过加权综合评价法对苏北五市进行动态旱灾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苏北地区干旱时间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发生干旱多为轻旱和中旱,且多发生于春夏秋三季,盐城市冬季发生中旱和重旱相对较频繁;干旱强度变化趋势和干旱频率趋势大体一致,五市发生春旱的频数和强度总体都呈增加趋势,而秋季情况略有好转。近年来,苏北地区五市的旱灾风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风险排名依次为:淮安连云港宿迁徐州盐城,其中,防灾减灾能力对于干旱风险的动态变化体现出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雨养农业区乌兰察布盟地区为例,以历年减产率指标、减产率变异系数、减产率概率指标和综合风险指数指标等为评估标准,结合小网格资源推算的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盟地区马铃薯单产的风险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利用最优动态聚类的方法,给出马铃薯种植的风险区划。同时对影响马铃薯产量波动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认为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引起该地区马铃薯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法的公乌素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公乌素引洪灌区为研究区域,对公乌素引洪淤地工程改良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引洪灌区不同淤积部位耕地地力等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Excle计算,简化了传统的计算模式),使得权重区分度更加明显;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不同淤地部位的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得到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等理化性质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未经过高含沙洪水淤地(风沙地)土壤肥力指数较低,为0.258 6,经过一次淤地的土壤(新淤地)上游段为0.540 3,中游段为0.383 4,下游段为0.387 8;根据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确定风沙地属Ⅳ级,新淤地的中游和下游属Ⅳ级,新淤地上游属Ⅲ级。  相似文献   

9.
基于正态云模型和熵权的河西走廊城市化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有效的评估河西走廊城市化生态风险的程度,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风险评估中存在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建立了基于正态云模型和熵权的综合评判模型。综合考虑资源风险、生态风险及环境风险3个方面构建河西走廊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借助于正态云模型定量描述单指标条件下待评价城市的生态风险等级。采用云模型理论实现评语与评估指标值之间的不确定映射,保留了评估过程中的随机性。最后,以河西走廊5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生态风险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比传统的模糊综合法能得到更加合理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0.
北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北方6省市和61个市县1981—2012年冬小麦产量和逐日气象资料,有效分离冬小麦减产率,通过典型干旱年份冬小麦减产率与水分亏缺距平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相关分析筛选致灾因子;基于减产率分级,利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减产率与致灾因子数学模型构建干旱等级指标;综合冬小麦干旱等级的强度及其风险概率,进行冬小麦生育期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冬小麦减产率与水分亏缺距平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355~0.656,明显大于降水距平百分率,在各生育阶段内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确定为干旱致灾因子;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通过冬小麦减产率-致灾因子线性模型得到的轻、中、重、特重干旱等级指标,以0.297、0.351、0.214、0.159、0.316、0.547、0.149分别为苗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发生干旱的临界值;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干旱风险分布形式存在一定地区差异,这与地区降水量对冬小麦需水的满足情况相符,其中,河北南部和山东西北部在各生育期均属于冬小麦干旱的高危险性地区。  相似文献   

11.
广州地区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受大蜂螨 Varroa jacobsoni、小蜂螨 Tropilaelapsclareae 的双重危害,蜂群一年四季都有大、小蜂螨寄生,其中大蜂螨的寄生水平较低,巢房寄生率通常在5%左右,而小蜂螨危害比较严重,夏、秋两季是小蜂螨严重危害期,巢房寄生率最高达67.56%,巢房寄生密度达2.98螨/房。大、小蜂螨的消长变化与其寄主蜂群密切相关;随其寄主蜂群群势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2.
近60 a来内蒙古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蒙古地区41个气象站点1958-2017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世界气象组织等推荐的9个极端降水指数,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克里金插值法、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内蒙古地区近60a来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周期规律和气象灾害效应。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近60a来出现了干燥化趋势,即伴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各极端降水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以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下降最为明显。各极端降水指数倾向率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出从东西部向中部递减的规律,大都以集宁、呼和浩特、通辽和新巴尔虎右旗为低值中心。各极端降水指数的最大概率突变年为1995年,此后出现了不显著下降的趋势。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存在3~5 a、14~17 a、20 a左右的周期变化。除连续无雨日数外,各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量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内蒙古极端降水变化导致该区旱灾与风灾增多加重,草原沙漠化加强,洪灾与低温冻害减少减轻,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旱灾与风灾预防。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小麦赤霉病多因子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璐  高苹  吴洪颜 《植物保护》2020,46(4):105-109
根据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灾害风险分析理论,确定小麦赤霉病综合风险评估指标。本文利用江苏省1961年-2017年67个气象站气象数据和农业统计资料,结合地理信息和土壤数据构建了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将江苏省划分为小麦赤霉病发生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高风险区和极高风险区。结果表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的高风险区位于淮河以南地区,其中里下河和沿江东部赤霉病流行风险最高,需加强预防和治理。  相似文献   

14.
利用锡林河流域逐月气象数据,分析了历年降水与气温的最值变化;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并用其对研究区干旱状况进行表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锡林河流域的干旱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1-2016年的最高气温变化呈微弱的升高趋势,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持平。最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减小的,各月的最小降水量基本趋于0。CI指数表明,36 a中只出现过轻旱事件,且春季最多,其次为秋季,夏季发生的最少。SPI指数表明,36 a中出现了重涝、中涝、轻涝、重旱、中旱、轻旱事件,且事件的危害程度越高发生的概率相对越小,冬季发生的旱涝事件大多危害程度相对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气象因素的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水分胁迫对干旱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日照对干旱的影响,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气温对干旱的影响;综合得分结果表明,各地的干旱情况排名为:扎鲁特>巴林左旗>翁牛特旗>多伦县>化德>西乌珠穆沁>锡林浩特>林西县>东乌珠穆沁>朱日和>阿巴嘎旗>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  相似文献   

15.
棉叶螨危害对棉花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棉叶螨危害致使棉花生理和代谢发生紊乱是造成棉花减产的内在原因。1984—1985年,作者采用人工接螨和控制螨量的方法,任其自然繁殖28天,使各处理株间出现螨量和被害指数梯度,然后测定各处理株主要生理参数及其产量。结果表明,当全株每叶初接螨量在5头以上、螨群最高繁殖量高于35头时,处理株比对照株组织水势增高13.11—34.31%;叶绿素含量减少39.60—62.50%;光合强度减弱23.47—89.29%;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22.79—48.04%;呼吸强度变化差异不显著。棉叶中可溶性糖、全氮、全磷损失显著,营养恶化。单株籽棉重降低35.18—45.10%,平均铃重降低24.34—35.53%。据此,确定棉叶螨防治标准为全株平均每叶螨量20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大尺度因子的江苏稻区稻瘟病气象等级长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较早地准确预测水稻稻瘟病发生发展的气象等级,利用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温对气象条件影响的滞后性,采用最优相关和空间拓扑分析技术,结合滑动平均和主成分识别法,筛选出对江苏稻区稻瘟病指数影响最显著且稳定独立的大尺度预报因子,分别建立了基于大气环流因子和基于海温因子的稻瘟病气象等级长期预测模型。经历史拟合和试报检验,模型效果理想,能提前一个月预测出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气象等级。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江苏稻区稻瘟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甘肃旱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2013年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区的气象资料,结合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实情,筛选出显著影响晚疫病发生的相关气象因子,建立了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和川塬区的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但川塬区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模型还需进一步的设计与优化。方程模拟结果:温度是二阴区内晚疫病始发的关键因素;降水量主要影响干旱山区马铃薯的晚疫病发生;在同一地区内,川塬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早于干旱山区,这与干旱山区空气流动性相对强于川塬区和二阴区有关。通过对甘肃干旱山区,二阴区与川塬区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方程进行验证,得知预报方程对干旱山区和二阴区晚疫病始发期的预测准确率较高,预测始发期区间较小,误差小,在甘肃晚疫病预警和防治工作中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茄子叶螨种群消长动态及阿维菌素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2年调查了北京地区春茬塑料棚和露地茄子叶螨的种群消长动态,并评价了施用阿维菌素对棚内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春茬塑料棚内茄子叶螨的种群消长有明显的初现、上升、高峰和下降阶段,而露地叶螨的种群动态则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呈现明显波动趋势;露地和塑料棚内茄子叶螨均于5月底初现,6月上旬种群数量开始上升,此时是预防的最佳时机。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2 500倍于种群高峰期前对棚内茄子植株进行均匀喷雾,药后7 d和14 d对叶螨的防效分别达84.11%和97.67%,表明喷施阿维菌素对茄子叶螨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同时对蓟马和粉虱类害虫也有一定的兼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Leprosis is caused by the Citrus leprosis virus cytoplasmic type and is vectored by the mite Brevipalpus yothersi. Miticide applications, which cost $54 million annually, are based on inspection for the presence of mit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B. yothersi-infested trees and trees with leprosis symptom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in sampling and disease control. The presence of mit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leprosis were assessed over two years in 1160 Valencia trees and 720 Natal trees in a commercial sweet orange grove in Sao Paulo State, Brazil. To assess the natural growth and dispersal of mites and leprosis, mite populations were not controlled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Maps of mite-infested trees and trees with leprosis symptoms were analysed at three different levels of spatial hierarchy using complementary methods, i.e. among adjacent trees within and across rows, within quadrats, and the strength and orientation of aggregation among quadra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virus-infected and mite-infested trees were different, with a strong aggregation pattern of trees with leprosis symptoms that increased over time. Conversely, the spatial pattern of B. yothersi showed randomness or weak aggregation at all three spatial hierarchical levels. Disease incidence increased steadily in plots of both cultivars, unlike in mite-infested trees where incidence fluctuated over time. Thes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leprosis. Sampling methods and action thresholds for mite control should consider primary disease inoculum in addi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m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