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解高寒地区燕麦人工草地在燕麦品种、施肥措施和混播水平下土壤碳氮储量潜力及垂直分布动态,采用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_(16)(4~5)],在燕麦各生育期研究了3个因素对土壤C、N储量的影响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因素在燕麦生长期对土壤C储量的影响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收获后期表现为混播施肥品种;各时期对土壤N储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施肥混播品种。采用尿素37.5 kg/hm~2+磷酸二铵75 kg/hm~2+有机肥750 kg/hm~2的施肥措施,混播75 kg/hm~2箭筈豌豆时燕麦人工草地土壤C、N储量最高。施肥措施造成燕麦人工草地各时期不同土层间土壤C、N储量差异。在3种措施影响下燕麦人工草地0~50 cm土层土壤C、N储量潜力分别为176.78 t/hm~2和11.78 t/hm~2。土壤C、N储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下降,但0~20 cm土层土壤C、N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  相似文献   

2.
杨文才  拉巴  魏巍 《作物杂志》2016,32(5):75-45
在海拔4 300m的西藏河谷农区,进行了N、P配合施肥对混播燕麦与箭筈豌豆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期为燕麦乳熟期/箭筈豌豆结荚期,混合饲草产量最高,饲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较高,而酸性洗涤纤维(ADF)与中性洗涤纤维(NDF)较低。N、P及其互作对混播燕麦与箭筈豌豆株高、产量、养分含量的影响显著;在相同施P水平下,随着N的增加,干草产量、株高和粗蛋白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粗脂肪、ADF和NDF含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相同施N水平下,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粗蛋白、粗脂肪、ADF呈增加的趋势,而NDF逐渐降低。施用氮(纯N)140kg/hm 2、磷(P2O5)60kg/hm 2处理组合干草产量最高为16 636kg/hm 2,比不施肥对照组增产60.47%;蛋白质含量最高达18.42%。说明N、P施用量分别为140kg/hm 2、60kg/hm 2可作为该地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种植的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3.
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比例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燕麦与箭筈豌豆不同混播模式的增产效应。在农业部兰州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对一年生牧草燕麦和箭筈豌豆进行了混播试验。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50%和333/A春箭筈豌豆50%的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种子产量及0~50 cm的地上生物量均最高,分别为22193.33 kg/hm2、4776.67 kg/hm2和11792.90 kg/hm2,且与其他混播处理的差异显著(P<0.05)。该混播模式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可在黄土高原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分析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更新、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对高寒地区的小蒿草原生草地天然群落、多叶老芒麦+冷地早熟禾混播人工群落、小嵩草退化群落的土壤养分的含量进行分析;0~20 cm处土壤全氮水平、有机氮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2.6495、1.5905 g/kg)>退化草地群落(2.5490、1.5700 g/kg)>人工草地群落(2.34、1.5015 g/kg);0~20 cm土层中全碳、有机碳的含量依次为原生小嵩草群落(15.6355、14.37 g/kg)>退化草地群落(13.609、11.359 g/kg)>人工草地群落(10.876、10.810 g/kg),植物群落的C/N均为原生小嵩草群落(5.90)>退化草地群落(5.10)>人工草地群落(4.65);本研究表明原生植物群落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具有最高的有机质保持能力维持原生小嵩草群落的生态稳定性,为高寒地区土壤的更新、土壤的恢复与重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西藏海拔4 300m地区种植燕麦的氮、磷肥需求及其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青引1号燕麦为材料,在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斯布村进行了燕麦的氮、磷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该区种植燕麦可正常成熟,生育期114~124d;施用氮、磷肥对燕麦产草量、植株高度、养分含量均影响显著。在相同施磷水平下,随着氮肥的增加,干草产量、乳熟期植株高度和粗蛋白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并以施氮(纯N)75kg/hm 2、磷(P2O5)60kg/hm 2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为11 573kg/hm 2,比不施肥对照组增产4 718kg/hm 2,且净收益最高。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纯N 75kg/hm 2和P2O5 60kg/hm 2可作为该区草地建植的推荐施肥量。  相似文献   

6.
<正>1供试材料供试青贮玉米品种:东青1号。供试肥料:磷酸二铵、硫酸钾、尿素(施入肥料养分计量单位以纯量N、P2O5、K2O计算)。2试验方法采用双因子试验,即密度、施肥量两个因子。2.1密度水平A:50 000株/hm2(株距0.28m,行距0.70m);B:55 000株/hm2(株距0.25m,行距0.70m);C:60 000株/hm2(株距0.23m,行距0.70m)。2.2施肥水平a:N 8kg P2O5 3kg K2O 4kg(即施磷酸二铵90kg/  相似文献   

7.
张玉娇  李军  郭正  岳志芳 《作物学报》2015,41(11):1726-1739
为探索不同肥力水平对渭北旱塬连作冬小麦田在长周期免耕/深松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和作物增产效应的影响,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 EPIC模型长周期定量模拟研究了1980–2009年渭北旱塬免耕/深松轮耕连作麦田5个不同施肥水平下(T1,N 75 kg hm–2+P2O5 60 kg hm–2;T2,N 120 kg hm–2+P2O5 90 kg hm–2;T3,N 150 kg hm–2+P2O5 120 kg hm–2;T4,N 180 kg hm–2+P2O5 150 kg hm–2;T5,N 255 kg hm–2+P2O5 90 kg hm–2)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效应。在30年模拟期间,各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年度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表现为T5T4T3T2T1。0~5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呈季节性波动降低趋势,且随施肥水平的升高而降低,5个处理的麦田平均干燥化速率依次为每年13.5、17.1、17.4、20.1和23.9 mm。0~1.5 m土层土壤湿度随季节降水波动;各处理在不同深度形成稳定的土壤干层,其中T1在1.5~2.0 m,T2和T3在1.5~3.0 m,T4和T5在1.5~4.0 m。上述结果表明,随着肥力水平的增加,旱作冬小麦产量和耗水量也增加,土壤干层加厚。综合考虑认为,在渭北旱塬免耕/深松轮耕长期连作小麦田适宜的施肥量为纯氮150 kg hm–2+P2O5 120 kg hm–2。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寒地区燕麦传统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6个混播比例4种施肥模式,对燕麦+箭筈豌豆混播草地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株高、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8个指标进行测定,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方法综合评价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的最佳比例为6:4,此比例与燕麦单播相比,粗蛋白提高了60%,粗脂肪提高了36.4%,而产量并没有显著降低;化肥减施50%+50%有机肥时,能使混播草地高产稳产,提高牧草营养品质,与不施肥相比,干草产量提高61.13%,粗蛋白提高23.9%;生物有机肥可以起到替代化肥的作用;施肥与混播比例存在交互作用,化肥减施50%+50%有机肥、燕麦与箭筈豌豆6:4混播时综合评价最好,适宜在日喀则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9.
盐碱化土壤上不同因素对饲用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摘要:在盐碱化土壤上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测试不同种植密度(B)、不同底肥量(C)和不同追肥量(D)对3个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A),白燕2号(Baiyan 2)、白燕6号(Baiyan 6)和白燕7号(Baiyan 7)鲜草产量的不同影响效果,并对鲜草产量进行差异显著性鉴定。结果表明,密度对燕麦鲜草产量影响显著,且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其它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子对燕麦鲜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品种>底肥量>追肥量。在供试条件下,适宜的品种为白燕6号,播种量为150kg/hm2,施用复合底肥375kg/ hm2,刈割后追尿素肥75kg/ hm2,采取这种种植方式可以达到燕麦鲜草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栽培因素对重庆稻茬免耕蚕豆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不同栽培因素对重庆地区稻茬免耕条件下蚕豆生产的作用,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研究品种、密度、施肥和播期对稻茬免耕蚕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是影响其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不同品种对重庆稻闲田这种高湿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异极显著(P<0.01);影响蚕豆株高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和播期因素;密度、品种、施肥均对蚕豆单株粒数有显著影响(P<0.05);影响蚕豆百粒重主要由品种自身的遗传因素决定。综合考虑,重庆地区稻茬免耕蚕豆的最优措施为:‘苏03021’在10月22日播种,密度为12.7×104株/hm2,施用过磷酸钙450 kg/hm2+尿素75 kg/hm2,此时产量可达2725.2 kg/km2。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佳灌溉与施氮方式组合。以‘定西42号’春小麦为材料,采用水氮互作的方法,设4种灌溉量(单位面积水深50 mm、100 mm、150 mm、200 mm)和3种施肥方式(拔节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拔节期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和50 kg/hm 2)。(1)灌溉量150 mm与开花期施氮肥40 kg/hm 2处理时,小麦产量都最高。(2)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含水量最高,不同施氮处理,各个土层含水量高低顺序为分蘖期<开花期<拔节期。(3)小麦植株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减少。(4)分蘖期灌溉量150 mm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拔节期,0~10 cm土层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最高;开花期,灌溉量150 mm和追施纯氮肥40 kg/hm 2时各个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最高。灌溉量150 mm和开花期施纯氮肥40 kg/hm 2方式搭配,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土壤有效氮含量和水分节约最有益。  相似文献   

12.
施氮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进一步研究施用氮肥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寻求夏玉米合理施氮量,以‘郑单958’为试材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对夏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积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260 kg/hm2范围内,夏玉米产量随其增加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260 kg/hm2时,产量有减少趋势;氮素的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也逐渐降低。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呈现先下降而后缓慢上升的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土层硝态氮含量而提高。适量施氮可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氮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增大了污染环境风险。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从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积累情况综合考虑,夏玉米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95~260 kg/hm2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3.
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于 2014 年始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孝敬镇开展田间定位试验,共设置单施磷钾肥、常规施肥、单施腐植酸3000 kg?hm-2、常规施肥+腐植酸3000 kg?hm-2、常规施肥减氮15%+腐植酸3000 kg?hm-2、常规施肥减氮30%+腐植酸3000 kg?hm-2等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腐植酸与氮肥配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常规施肥减氮15%配施腐植酸(T5)的效果最佳。T5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3.67%~8.88%(P<0.05);而T5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氮素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最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44%,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了5.41%和21.76%(P<0.05),土壤有效磷增加了4.66%,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了1.65%,土壤的pH值以T1处理最高,T5处理最低,较T1处理低8.98%(P<0.05)。  相似文献   

14.
施氮对西藏农田土壤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不同施氮量对拉萨农田土壤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设计5个试验处理:T1不施氮肥:0 kg.N.hm-2 (N1)、T2:75kg.N.hm-2 (N2)、T3:150kg.N.hm-2 (N3)、T4:225kg.N.hm-2 (N4)、T5为当地适宜施肥量:150kg.N.hm-2 (N3),135 kg.P2O5.hm-2,分别于播种前和青稞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壤样品测定其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腐殖质碳、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蔗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结果】拉萨农田土壤有机碳总量偏低,活性有机碳比例较大,土壤腐殖化率较低。短期内施用氮肥能通过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而使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加,但降低土壤腐殖质碳含量,提高土壤HA/FA。【结论】施用氮肥短期内可以使当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T4施氮量可以优化土壤微环境,利于土壤酶活性升高和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星云湖径流区蔬菜面积扩大、过量施肥,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加大,对湖水质量产生影响的实际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技术对洋葱产量的影响,探讨了试验前后不同土层养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技术对洋葱产量影响不明显,以每公顷施N 450 kg、P2O5 0 kg、K2O 150 kg,并采用10%氮肥及50%钾肥作基肥施于移栽沟中、20%氮肥移栽后15天兑水追施、70%氮肥及50%钾肥鳞茎膨大初期兑水追施的施肥技术产量最高。0~35 cm层及35~50 cm层的土壤速效N残余量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而50~75 cm层的土壤速效N残余量则略有降低;0~35 cm层的土壤有效P及速效K的残余量相应地随着P2O5、K2O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但耕作层以下的各层土壤有效P及速效K的残余量只是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氮磷钾效应试验分析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施肥设计方案,对不同氮磷钾供应水平下马铃薯对氮磷钾利用效应进行研究,以明确马铃薯最佳氮磷钾施肥量,为开展该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有效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该种植地块的地力贡献率为51.94%,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施钾量,其次是施磷量,再次是施氮量。影响马铃薯养分吸收的限制因子是施氮量,其次是施磷量。当季各种肥料利用率氮肥29.85%,磷肥1.64%,钾肥50.39%,肥料综合利用率为78.16%。推荐马铃薯最高施肥量为:N 208.35 kg/hm2,P2O5 117.3 kg/hm2,K2O 585.0 kg/hm2,产量18862.95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204.9 kg/hm2,P2O5 111.0 kg/hm2,K2O 585.0 kg/hm2,产量18783.6 kg/hm2。  相似文献   

17.
基于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的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建立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下玉米施肥的技术指标,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减少玉米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选择土壤磷钾养分含量较高的紫色土,按照“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法实施玉米随机区组小区肥效试验,同时设置简易对比校正试验。结果表明,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下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很低,NK或NP配施可以增强土壤对另一不施元素(磷或钾)的供给能力,但PK配施(不施氮)却削弱了土壤对氮的供给能力,而且玉米容易受高磷或高钾的胁迫,氮是玉米产量的限制因子;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符合报酬递减律,并能得到拟合度较高的一元二次和三元二次函数方程以及线性加平台。由此综合决策得出试验点的最高施肥量为N 238.2 kg/hm2,P2O5 67.5 kg/hm2,K2O 153.6 kg/hm2;最高产量是8604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224.6 kg/hm2,P2O5 64.7 kg/hm2,K2O 135.8 kg/hm2;最佳产量是8563 kg/hm2;最佳N、P2O5、K2O比例为1:0.29:0.6。通过简易对比校正试验,找到农民不平衡施肥的原因,并做了分析预测。认定测土配方施肥必须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和不同的农田生态系统建立不同的技术指标,才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探知云南冬燕麦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以白燕15号、坝莜6号和远杂2号3个不同生育期的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个播期和3个种植密度对云南冬播燕麦主要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白燕15号和坝莜6号两品种的主穗小穗数、穗轮层数影响显著(p﹤0.05),对3个供试材料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对3个供试材料的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有效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其余的经济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产量结果显示:白燕15号适宜播期为10月29日,密度为64万株.hm-2;坝莜6号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64万株.hm-2;远杂2号宜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密度为4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对设施蔬菜产量及养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肥料浪费,研究氮、磷、钾肥施用对蔬菜产量的影响,以及氮、磷、钾肥在蔬菜、土壤中累积量。进行一个周年轮作设施番茄、菜花、芹菜田间施肥试验。当番茄、菜花、芹菜不施N、P、K肥时,减产6.0%~13.8%,年总收入分别减少39220元/hm2、36902元/hm2、22023元/hm2;氮、磷、钾素是蔬菜产量的限制因子。蔬菜中N吸收量:番茄和菜花>芹菜,P吸收量:菜花>番茄和芹菜,K吸收量:番茄>芹菜>菜花;番茄果实中氮吸收量低于菜花果实氮吸收量,植株氮吸收量也低于菜花植株。而果实中磷、钾的吸收量是高于植株,并且钾吸收量明显高于植株。氮、磷、钾吸收总量顺序为菜花>番茄>芹菜。番茄、菜花和芹菜收获后的土壤氮、磷、钾含量均高于种植前的土壤含量;受底施有机肥的影响,番茄土壤中残留氮含量、芹菜土壤残留磷含量都高于基础土壤含量2倍以上;菜花没施有机肥,土壤残留氮、钾含量低于番茄和芹菜。土壤残留磷含量比较高,造成资源浪费,也污染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20.
星云湖径流区马铃薯控肥技术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星云湖径流区马铃薯生产中,农户施肥过量导致土壤养分残余量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以及生态失衡,特别是对湖泊水质产生影响的实际问题,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室内检测分析的方法开展了不同施肥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冬作马铃薯施N量300~600 kg/hm2,块茎产量及N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均随着施N量增加而下降,以施N量300 kg/hm2的最高,分别为56278.5 kg/hm2、64.3%、108.0 kg/kg、186.2 kg/kg;施P2O5量75 kg/hm2与施P2O5量150 kg/hm2的马铃薯块茎产量基本接近 (分别为55173.0、55911.8 kg/hm2),但马铃薯P 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均以施P2O5量75 kg/hm2的最高,分别为15.5%、40.5 kg/kg、711.0 kg/kg;同样施K2O量150 kg/hm2与施K2O量300 kg/hm2的马铃薯产量差异较小(分别为55173.0、55911.8 kg/hm2);施肥方法以基肥+1 次追肥的植株N、P、K吸收量最高,产量也最高。星云湖径流区冬作马铃薯控氮减磷施肥技术:施N 300~450 kg/hm2、P2O5 75~105 kg/hm2、K2O 150~225 kg/hm2为宜(对于前作为水稻或肥力差的田块可采用施肥结构的上限);基肥施用比例N、P2O5、K2O分别占70%、100%、70%,均匀撒施于播种沟(肥料不能与种薯接触),余下肥料于现蕾期前兑水浇施。研究结果已应用于当地的冬马铃薯生产,实现了高产高效,同时削减了农田氮磷流失量,对星云湖水治理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