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探究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8-2022 年以冀豆 12 为材料,在相同田间管理条件下,同一试验地轮换种植,调查大豆生长及产量表现,综合分析了不同年份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大豆生长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从开花到成熟期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更明显。生育期与 10月总日照时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开花后总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百粒重与生育期、全生育期总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开花后总平均气温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沙近41年气候变化对双季早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诊断分析气候变化对长沙水稻产量的影响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利用长沙市4个人工观测站1971—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系数、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长沙双季早稻生长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气象因子间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长沙早稻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依次是:5月低温、生长期最高气温、生长期降水量、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生长期日照时数、5月日照时数、5月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及洪涝;(2)5月低温强度指数Ij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对早稻产量有明显不利影响;生长期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降水量太多不利于高产;(3)近41年来,早稻生长期最高气温、5月平均气温、5月最高气温呈极显著增加态势,生长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5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灌浆乳熟期最高气温与气象产量呈较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增温十分有利于早稻高产;(4)生长期日照时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日照时数多对早稻高产有利;(5)近41年来,早稻气象产量呈弱下降态势,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幅增长,2004—2008年小幅增长,得益于生产力水平和早稻品种的提升以及十分有利于早稻增产的气象条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多为负值及2009年连续3年负值,在于气象条件对早稻增产无贡献。气候变化对长沙早稻产量的影响总体呈正效应。  相似文献   

3.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简要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生产分布现状;根据宁夏1961-2000年40年的气候变化,重点分析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宁夏和宁南山区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1971—2000年30年的马铃薯产量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趋势产量拟合,计算气象产量和相对气象产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生长期内不同时段气候参数与相对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宁夏以及宁南山区的年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发芽期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比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大;幼苗期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发棵期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大。生育期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4月下旬的日照时数(P〈0.01)和7月下旬的旬气温日较差(P〈0.01)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最大;5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P〈0.05)和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次之;其他时段气候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去40年宁夏的气候正在向暖干的趋势变化,不同的生育阶段,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气候因子不同,生育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已有的气候变化已对马铃薯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气候暖干的趋势继续,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的不利影响也将继续。因此,要采取调整播期等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马铃薯主产区1971-2017年气温、降水、日照、地段产量、发育期、产量结构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探寻不同发育阶段影响显著的气象因子,以期为马铃薯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987-2017年松嫩平原马铃薯全生育期日数为延长的趋势,播种期先提前后延迟,出苗期普遍提前,分枝、花序形成、开花期均先提前后延后,可收期波动频繁,全生育期≥10℃积温总体增加,马铃薯观测站的地段产量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域内屑薯率与各发育阶段的气象因子相关性不大;株薯块重与播种-出苗期的日照时数、花序形成-开花期的平均气温和降水及开花至可收期的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大;在满足马铃薯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花序形成-开花期的降水越少、开花至可收期的平均气温越低,气象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6.
1953—2010年熊岳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了解熊岳气候变化特征,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基于1953—2010年辽宁省熊岳镇日照时数、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累积距平法,分析熊岳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熊岳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53.5 h;20世纪60年代平均日照时数最多,为2899.0 h;90年代日照时数最小,为2598.9 h。熊岳四季日照时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夏季减幅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减幅最小;年日照时数在1971年附近发生突变,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气候从多日照时段转变为少日照时段。熊岳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低云量、水汽压和降水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低云量、水汽压与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0,均通过0.01水平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7.
梧州市地处广西桂东南,属亚热带丘陵山区,冬季气候冷凉而不寒冻,11月至次年2月(立冬一惊蛰)平均气温15℃左右,无霜或霜期短,降水量40.05mm。梧州市每年的冬闲田面积在3.9万hm^2以上,2003年以来,梧州市把冬种马铃薯作为一季粮食来抓,但大部分稻田属南方冬天季节性缺水灌区,晚稻收割后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天气,对马铃薯发芽出苗和生长影响很大,在12月中下旬至元月份还会出现霜冻冷害天气,严重的直接伤害马铃薯的茎叶,  相似文献   

8.
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潍坊市1981—2010年连续3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其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日照等资料,采用气候变化倾向率、三次多项式函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影响,以期对冬小麦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10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9 mm/10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50.18 h;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每年缩短0.426天,苗期、返青期和灌浆成熟期缩短,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延长;冬小麦的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产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重庆特殊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油菜生产发展的关系,基于重庆1983—2013年气象资料和油菜生产状况,分析重庆近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重庆年平均气温变化呈现显著的曲线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在0.0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重庆近30年降雨量突变发生比较频繁,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1998年降水量为1363.5 mm是分析期内降水量最多的一年,以此为突变点,此后呈下降趋势。菌核病发病指数与3月和4月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为-0.682*达显著水平,菌核病发病指数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显著;重庆油菜面积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568*),单产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与油菜单产呈显著负相关(P=-0.544*),与油菜面积相关性不显著。降雨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而且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与油菜面积和单产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二十一团农业生产期间灾害性天气较多,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灾害性天气主要表现为:春季霜冻、干旱、大风天气;夏季高温、干旱、阵风阵雨天气;秋冬季过渡快,冬季提前。本文分析了这些灾害性天气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对该团主要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通辽市气象因子对红薯种植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通辽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红薯推广种植基地的种植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对气象因子与红薯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积温、日照时数与红薯产量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837,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红薯产量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发根返青期外,其他发育期与全生育期的积温变化特征近似,相关系数均在0.788以上;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全生育期变化特征一致;仅薯块膨大期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和0.936。热量和光照条件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大,是红薯种植的限制因素,降水对产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是中国枇杷种植传统四大产区之一,也是吴中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枇杷的生长发育易受气象条件影响,使得每年的产量不稳。因此,利用气象资料来分析气象条件对枇杷生产的具体利弊和影响程度,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枇杷产业、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本文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对2019—2021年的枇杷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东山整体气候条件较为适宜,但灾害性天气也同时存在。其中2019年成熟枇杷的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花期和幼果期异常偏少的日照、花期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以及低温和降雪天气过程;2020年主要不利气候条件为果实膨大期偏多的日照;2021年为花期和幼果期出现的气温偏低和两次寒潮天气过程。根据同一时期枇杷的生长和产量情况可知,枇杷花腐病的主要原因是花期连阴雨,并表现为降水量的异常偏多和日照的异常偏少,连续2旬出现日照距平百分率小于-50%的情况或是判断花腐病的灾害阈值。此外,寒潮天气过程所带来的低温、雨雪是导致2021年枇杷花遭受冻害、幼果出现栓皮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气象条件对油菜生产影响的分析—以安徽宣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研究气象条件对油菜生产的影响,为本地油菜生产和开展油菜专题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笔者选取安徽省宣城市2001—2015年油菜产量和油菜各生育期内的温度、降水、日照、日较差等气象因子资料,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油菜气象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发现,油菜的气象产量年际间的波动很大。油菜的气象产量与花期和成熟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各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特别是与蕾苔期的平均气温正相关性通过0.05的显著检验;与营养生长期日照时数和成熟期日较差也呈显著正相关。整个生长期间,油菜的气象产量与温度、日照、日较差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其中与温度的相关系数通过0.05的显著检验,相关性最大,其次是日照和降水。  相似文献   

14.
开展大豆气候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既是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本文采用呼玛县1981-2018年大豆生育期、产量、气象灾情以及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研究确定了大豆气候品质评价技术指标,并建立了评价模型。确定了大豆气候品质评价6个关键影响因子(年≥10℃积温、开花期低温、开花期日照、开花期降水、结荚鼓粒期降水、初霜冻)和分级指标。通过对专家打分法、相关系数法和通径系数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采用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系数建立了大豆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历史拟合正确率达到了88%,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奉贤1981—2019年逐旬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19年黄桃产量数据,分析了黄桃产量的变化趋势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并通过采用单要素指标及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2003—2019年黄桃全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奉贤黄桃产量的气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桃产量以2003年为界,由波动上升转为上下波动,2003—2019年产量变异系数为22.9%。黄桃果实膨大—成熟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其次为花芽分化期、萌动—开花坐果期,落叶—休眠期较小。膨大成熟期气温(日照)在4—6月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在7—8月为负相关,降水(湿度)影响与气温基本相反,其中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花芽分化期气温除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外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上年10℃终日及10、20℃有效积温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花芽分化期各旬降水量(降水日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波动大;落叶—休眠期的干旱及暖冬带来的蓄冷量不足可能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建立的基于气象因子的黄桃产量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为黄桃生产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内在联系,对两年间5个大麦品种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动态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的β-淀粉酶活性呈升–降–升的动态过程,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偏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大麦籽粒灌浆期β-淀粉酶活性与总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的互作呈显著相关,与日均温、日均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总积温和日均温的互作、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互作呈极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总积温、总雨量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总积温和日均温交互作用、总日照时数和日均日照时数交互作用、日均日照时数、日均温。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做好基层台站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将茌平县圆铃大枣1971—2014年的物候期观测数据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明晰圆铃大枣的有利气象条件和不利气候因素。结果发现:1971—2014年茌平县的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圆铃大枣全生育期的气温、极端高低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均满足圆铃大枣生长需求;茌平县年最高气温通常低于42℃,且持续时间较短;日照时数1433.8 h,比较充足,利于大枣果实的着色;大枣生育期内平均降水528.2 mm,能满足大枣优质高产的要求。茌平圆铃大枣的主要气象灾害为降水分布不均、年变率大造成局部的旱涝,晚霜冻以及花果期大风,都会影响大枣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