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氮磷水平对辣木长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施磷水平对辣木生长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为明确辣木养分需求规律及最佳施磷量提供理论基础。以印度辣木(Moringa oleifera)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土与椰糠混合基质培养,观测不同施磷水平(0、125、250和375 mg kg-1)下辣木株高、茎粗、干物质量及根冠比的差异,并分析植株体内氮、磷、钾养分含量及累积量。结果表明:辣木的株高、茎粗及干物质累积量均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且当磷施用量为375 mg kg-1时,辣木各生长指标为最大值,其株高、茎粗及干物质累积量分别为不施磷处理的2.9、2.6和13.8倍。此外,多施磷肥可有效促进辣木根冠比及生物量的提高。供磷水平与辣木生长指标、养分含量及累积量都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375 mg kg-1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供磷水平,但实际生产中磷肥的最适田间用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张掖市气候变化与植被覆盖关系,选择张掖市1982—2015年逐月NASA 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气温、降水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了NDVI与气温、降水的年、季节变化趋势以及NDVI与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年、各季节NDVI呈增长趋势,夏季增长最快;年、各季节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上升最快;年降水量呈增长趋势,春、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秋、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增多最大。年和春、夏、秋三季气温与年NDVI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冬季气温与NDVI呈弱负相关。年、各季节降水量与NDVI相关性都不显著。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存在滞后效应,春、夏、秋三季气温与下一季NDVI的相关性显著,冬季相关性不显著。各季节降水量与下一季NDVI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樱桃萝卜的合理施肥技术,利用盆栽试验开展了樱桃萝卜营养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樱桃萝卜干物质积累量在出苗后40d达峰值,地上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0.0211 g/株、0.1375g/株.樱桃萝卜对氮素吸收呈现慢—快—慢的趋势,在出苗后20d氮素积累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樱桃萝卜对磷素和钾素的吸收态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出苗后20~40d吸收速率逐步递增.对氮、磷、钾的积累量均表现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试验条件下,在生育期为35d时收获,每生产1kg樱桃萝卜块根鲜重,需要N 4.84g,P2O5 0.54g,K2O 8.07g,即N∶P2O5∶K2O=9∶1∶15.  相似文献   

4.
不同棉花品种苗期低钾胁迫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液培条件下,对12个棉花品种进行了钾高效品种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耐低钾能力不同,其中泗阳328、金106、金农棉3号、隆杂棉2号为钾高效品种,具有钾积累能力强、干物质积累多、钾利用指数高等特点;而湘杂棉7号、金102、隆杂棉1号、湘农棉8号与此相反。钾高效品种叶绿素含量均高于低效品种,说明钾高效棉花品种具有较强向地上部转运钾的能力,从而能维持棉株叶片叶绿体的生理功能;随着钾浓度下降,钾高效品种丙二醛含量低于低效品种,表明钾高效品种自身膜系统稳定性较好,在遭遇低钾胁迫时其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有机肥在基质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基质栽培技术是利用各地易得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为肥源,代替营养液使用,不但具有传统无土栽培的优点,而且使无土栽培系统的一次性投资大幅降低、并且操作简单。在基质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用量有机肥对油菜一苋菜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供试有机肥系发酵猪粪。肥料以底肥形式一次施入。研究结果表明,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机肥70,90kg/m^3)显著抑制了头茬作物油菜的生长。而进入苋菜生长阶段低有机肥用量处理(10kg/m^3)生长相对较弱。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氮、磷、钾养分平衡指数升高、利用率下降,不同有机肥用量条件下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为9.5%-34.5%,2.5%-7.1%,24.4%-46.6%。作物生长122d后,所有有机肥处理基质中速效氮含量均已处于极低的水平,速效磷的累积明显,同时还对高量有机肥一次底施方式用于果菜长季节栽培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磷酸二按、控释肥、复合肥、尿素及硫酸钾为研究材料,采用组成养分含量相同的常规摊肥和2种一次性施肥方法,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群体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法中常规施肥能较好地稳定有效分枝数、芙数、粒数禾单株粒重,适合在高密度种植时施用,赤豆3号和拉线7号产量分别在3600和3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5.07~5.82kg,P205:0.92~0.96kg,K2O:1.07~1.58kg;控释肥处理对叶面积非数、株高和底芙高度稳定性较好,适宜在低密度种梢时施用,两品种产量分别在3694和3260kg/hm2以上时,每生产100kg子粒需N:6.69~7.06kg,P2o5:1.13~1.25kg,K2O:1.52~1.77kg。  相似文献   

7.
杂种棉养分吸收、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大跃  江先炎 《作物学报》1992,18(3):196-204
通过对杂种棉川杂4号及其亲本养分吸收、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初步研究表明:棉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均呈 Logistic 曲线,但三者吸收速度并不同步,养分吸收强度最大时期在初花期至盛铃期(30/6~28/7),此期吸收了约养分总量的60%;川杂4号的养分净积累量在各吸收期均较高,其养分吸收强度优势在初花期至盛铃期尤为显著,在三要素吸收  相似文献   

8.
四十五团由于多年连作棉花,导致土壤养分吸收不均衡。尤其是近几年,大面积种植抗虫棉99B,因其高产、优质、结铃集中需要更多的养分,致使一部分滴灌棉田后期出现以下症状:斑驳黄花,叶缘卷曲,叶面皱缩并着生病斑,叶片焦枯干卷,提早脱落,有的还导致红(黄)叶枯病,甚至形成"鸡爪形",上部空果枝多,僵瓣、干铃多,提前吐絮,产量降低,出现早衰现象。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豆品种较多,不同品种适宜生长的环境不同。筛选适合养分吸收利用高效品种对黄淮海流域大豆养分高效利用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河北藁城大豆主产区,筛选河北省2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大豆产量与养分吸收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豆产量间差异较大,产量介于881~4169 kg/hm2,最大产量差异为3288 kg/hm2。同时,不同品种大豆养分吸收利用间差异较大,高产品种籽粒氮、磷、钾平均养分吸收量较中产和低产品种分别显著增加43.9%、39.4%、41.2%和126.0%、124.9%、120.8%,而高产和中产品种每生产100 kg籽粒氮、磷、钾平均养分需求量较低产品种分别显著减少9.8%、17.0%、28.9%和12.3%、16.0%、21.8%。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与养分吸收利用差异明显,产量较高的品种养分吸收利用的能力也较强,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适宜当地环境的品种,既可增加大豆籽粒产量,又可提高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达到减少肥料投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不同磷水平下大豆植株磷素积累与转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绥农14为试验材料,土壤设置5个磷素处理水平,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磷素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期(V3)大豆叶、茎、根的磷素积累均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而到鼓粒盛期(R6),26.62mg/kg土壤磷素水平更有利于荚果磷素的积累;到成熟期(R8),大豆荚果磷素积累量远大于大豆植株其他器官,16.68mg/kg土壤磷水平下更有利于子粒中磷素的积累。营养生长阶段(V3~R1),随土壤磷水平升高,磷素积累量和积累率随之升高,但当土壤磷水平为31.37mg/kg时,磷素积累量和积累率又有所降低;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R1~R5),积累率以低磷5.68mg/kg所占比重大,45%磷素在此区段积累;生殖生长阶段(R5~R8),除低磷5.68mg/kg水平积累量和积累率极低外,其他处理约有三分之一的磷积累。大豆荚果中的磷素来自营养器官的转移比例:叶>茎>根>叶柄;荚果中的磷素30%以上来自营养器官的转入,其中低磷5.68mg/kg水平转移率最高,达59.65%,随土壤磷水平的增高,其转移率呈波动变化,变幅在29.08%~41.95%之间。  相似文献   

11.
旨在找出遵义产区烤烟大田期的气象因子对烤烟化学成分影响的主次关系,为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以2009—2013年贵州遵义烟区的气象数据和烤烟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对该区的气候适生性进行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遵义烟区主要气候因子与烟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度。结果表明:遵义烟区的平均气候适生性指数(CFI)均值为0.853,符合优质烟叶的生长条件,但遵义烟区各年份间气候变化大,尤其是年份间各生育期的日照时数和降雨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导致年际间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稳定性差。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表明,与遵义烤烟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关联度最大的气象因子主要是各生育期的日照时数,而影响烤烟烟碱和总氮含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则是旺长期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12.
基于温、压、湿、风等主要气象资料,结合生长季逐月的地上生物量实测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及气候年型对牧草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站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无明显的变化趋势;(2)额尔古纳和鄂温克的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的趋势,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348℃/10 a、0.444℃/10 a,增温速率均明显高于同期中国东北地区,其中,鄂温克的增温速率高于中国增温最迅速的青藏地区;(3)额尔古纳和鄂温克潜在蒸散量呈波动升高的趋势;(4)两站湿润度呈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呈较明显的变干燥趋势;(5)湿润状况影响两站地上生物量形成,气候偏旱年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形成会受到显著的抑制,两站草地地上生物量均与当月及上个月的湿润度指数呈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3.
北疆棉花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棉花NDVI与气象因子的分析为及时、有效地开展棉花生产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利用2000—2012年棉花生长期的MOD13Q1数据和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棉花NDVI的变化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棉花NDVI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NDVI随着生长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由于研究区是灌溉农业区,棉花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较小,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棉花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强相关,相关系数在0.7750~0.9500之间,考虑不同温度因子积温与棉花NDVI相关系数大小和其平均值,平均气温积温呈现较好的相关性及稳定性,最高气温积温相关性较低,最低气温积温相关性最大。总之,棉花NDVI能较好地反映棉花长势,与降水量无显著关系,最低气温的积温是影响棉花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区分石家庄地区山区和山前平原气候的异同,促进该区域现代化农业的合理布局和进一步发展,利用石家庄地区3个山区气象站和3个山前平原气象站1964—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标准差、Mann-Kendall突变检验、皮尔逊系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山区和山前平原气候的差异。结果表明:石家庄山区与山前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和各季平均气温都呈升高趋势,山前平原气温的上升趋势和波动性高于山区,随时间序列变化的突变晚于山区,但气温显著升高的时间早于山区;山区的降雨量全部呈减少趋势,山前平原除冬季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均呈增加趋势,2个区域降雨量的趋势变化都不显著,山区降雨量的波动性高于山前平原;2个区域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山区日照时数的波动性高于山前平原,随时间序列变化的突变晚于山前平原。该研究可为太行山中段东麓的山区和山前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提供气候分析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地域的绿茶为代表,依据滋味得分将其分组,利用滋味定量描述分析法对其滋味的4个分属性(苦、涩、鲜、甜)进行评定,利用HPLC、LC-MS法对茶汤中主要呈味化学组分定量分析,对不同组间的绿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对化学组分与滋味分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优质茶汤滋味以鲜、甜为主,各滋味分属性间相关性极显著;茶汤中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茶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及氨基酸总量)、儿茶素(EGC、EGCG、GCG及儿茶素总量)、有机酸(没食子酸、琥珀酸、乳酸、抗坏血酸及有机酸总量)以及蔗糖与各滋味相关性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为了调整沈阳市植物结构,对低温冷害进行监测研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依据,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60年沈阳市植物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趋势及突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60年沈阳市植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活动积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164℃/10 a和51.52℃·d/10 a。近30年植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升高0.6℃;≥10℃活动积温增加180℃·d。应用信噪比诊断1951—2010年长序列气候突变不明显。经滑动平均和年际逐渐延长,植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活动积温保持持续上升的正相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利用热量资源,调整农植物种植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濮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平  李利伟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6):281-286
为了确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影响,笔者利用线性和方差分析法,对濮阳55年降水量、气温及日照年际变化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55年来,濮阳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各季中以冬季增温明显,春季次之,秋季最弱,夏季则有变凉趋势;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以平均每10年135 h的幅度递减。年平均降水量为599.8 mm,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为-56%~75%,表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容易形成干旱或夏季内涝。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持续变暖,空气污染的逐年加重导致日照减少,降水总体呈阶段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背景下陕西关中西部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关中西部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选用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温度、降水等气象资料,应用Tuynthwhite Memoral模式计算分析宝鸡地区作物气候生产力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年及各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暖干化使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以35.69 kg/(hm2·10 a)的速率波动下降,降水是主要限制因子;气候生产力利用率平均为34.8%,作物生产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气候情景下,“暖湿型”气候对区域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幅度8.5%~22.5%,而“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5.7%~20.8%。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牧草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高牧草生产潜力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0 年内蒙古地区30 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1983—2009 年8 个牧草观测站牧草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线性倾向率模型、迈阿密模型对内蒙古3 个不同类型草原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气候及牧草生产潜力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内蒙古草原气温升高、降水量偏少,使得暖干化趋势显著,且有发展态势。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由东北到西南逐步递减,3类典型草原气候生产潜力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4490~6180、4100~6000、420~5000 kg/hm2;气候资源利用率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分别为39.2%~79.0%、28.9%~66.3%、21.2%~38.7%,尚有潜力可以开发。降水量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草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不同草原类型区存在差异,气温对草甸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均具有正效应,气温对位置偏南地区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牧草气候生产潜力形成负面影响,气温与降水的协同作用对内蒙古草原区牧草气候生产潜力产生影响。总体上,降水量是限制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因子,对牧草气候生产潜力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肃省张掖农业气象观测站 1986—2014年春小麦的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数据,采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品种更新对河西地区春小麦生育期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9年来该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递增率为0.81℃/10a;降水量减少,年递减率为2.09mm/10a,气候呈现变暖趋势。温度增加与品种更新均对生育期天数的减少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产量与气象要素、产量要素及品种的关系,可以发现穗粒数和品种更新均导致了春小麦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