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茄子游离小孢子培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份本地主栽长茄品种为试材,对二倍体茄子游离小孢子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份材料可诱导出愈伤组织,‘黑金刚’长茄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3个/蕾;单核期小孢子是诱导愈伤组织最佳时期;4~6d蔗糖饥饿结合35℃高温预处理是小孢子脱分化的必要条件;愈伤组织诱导与培养分3段进行,先以1.5 NLN培养基附加甘露醇90g/L、2,4-D 0.5 mg/L、NAA 0.2 mg/L、6-BA 0.2 mg/L 35℃暗培养4~6d,接着添加等体积60g/L蔗糖培养基25℃暗培养3d,再均分成2皿,每皿添加等量30g/L蔗糖的培养基,25℃暗培养5~10d肉眼可见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2.
大麦小孢子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麦小孢子培养技术不但可用来生产单倍体植株和加倍单倍体植株,而且可望成为转基因的理想受体系统。国际上正朝着把转基因技术、分子杂交技术与小孢子培养系统有机结合的方向努力。从小孢子的预处理方法及机理、胚性发生诱导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小孢子内源激素变化以及培养方法等方面综述了大麦小孢子培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取液中添加10mg/L秋水仙碱可提高大麦小孢子游离后的存活率;以含10mg/L秋水仙碱的预处理液预处理小孢子48h可以降低培养72h后小孢子的死亡率;以小花共培养可以提高正常型多细胞结构形成率,因而明显提高胚状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5.
本文通过镜检花粉各发育时期及其与花蕾、花药形态的相关性,探讨了花生基因型、液体培养基及附加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花蕾纵径长为2.48~2.96mm,小孢子基本处于四分体时期;长度在3.26~4.16mm时,以单核期为主;5.38~9.9mm,为双核期。在小孢子单核靠边期取材诱导率最高,达9.38%。本实验所用的六个花生品种中,四粒红的单蕾产胚数最高,达到0.1个胚/蕾 (MS培养基) 和0.05个胚/蕾(NLN培养基);在附加4mg/L2,4-D,3mg/L6-BA和0.3mg/LNAA改良的MS液体培养基上且当小孢子密度为2.5×105个/mL时,花生品种四粒红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12.5%。 相似文献
6.
7.
8.
采用内部简单序列重复(ISSR)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方法鉴定亚麻花药培养中得到的植株是否起源于小孢子。F1供试植株双亲间的多态性片段已被鉴别出来,它们在花药苗中的分离模式被用来分析这些植物的起源和确定由同一愈伤组织分化出的花药苗的同源性。运用一种ISSR引物(UBC889)和两种RAPD引物(UBC556和561)进行鉴定,16个植株中,有12个明显来自于小孢子。来自于相同愈伤组织的植株在5个多态性位点有着相同的PCR模式,因此认为这些植株极有可能来自于相同的小孢子。因此,建议用形成根的愈伤组织的数量来描述亚麻花药培养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应用小孢子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大麦新品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大麦F1、F2代为供体材料,通过技术优化,建成了大麦小孢子培养高频再生技术程序。利用大麦小孢子加倍单倍体育种技术平台,二年内就可获得种性稳定的株系,四年内即可参加新品种区试。经过田间严格鉴定与选择,育成了大麦新品系“花98-11”和新株系“花01-3”、“花01-12”。 相似文献
10.
小孢子培养技术在十字花科油菜等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已取得巨大成功,但在禾本科作物上进展不大。技术体系难度高和材料基因型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孢子培养技术在禾本科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推广。本文总结了大麦青稞小孢子高频再生体系中的关键步骤与优化条件,将该优化技术体系应用在来自全国大麦青稞主产区的500多份育种材料上,获得了10万多份再生绿苗,并高效形成了加倍单倍体株系,经各地育种团队在当地开展鉴定和品比试验,选育出了一批抗病、耐逆性强、综合性状突出的大麦青稞优良新品系(种),同时在小孢子高频再生技术基础上还拓展了系列遗传改良新方法,显示了该技术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探索快速改良大麦耐低氮性状的育种方法,以2份耐低氮亲本配制(正反交)杂交组合,游离其F1代小孢子进行氮胁迫培养,获得85个加倍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系。取其种子播种于正常供氮和降氮的土壤中,以亲本作对照,观察群体的形态特征表现,以此对耐低氮性进行初步的评价。同时,对耐低氮性明显超亲的基因重组体进行氮代谢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以探讨其与有关农艺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氮胁迫相关的形态特征鉴定,正反交DH系低氮胁迫响应的相对值优于亲本;(2)筛选到10份明显优于双亲的DH系,对其进行相关酶活力测定,发现在低氮胁迫下,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力相对值与成熟期单株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可以初步作为成熟期氮素营养检测的生化指标。依据研究结果可以认为,运用杂交结合F1小孢子氮胁迫培养方法,能够产生耐低氮性优于双亲的DH系。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不同生态类型大麦品种(系)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规律,以美国引进的优质啤酒春大麦品系ABI 18-152为母本、江苏主推冬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为父本配制的杂种F1、F2群体及亲本为材料,测定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粒长、粒宽、粒长宽比10个农艺性状,对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分离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主穗粒数和粒宽在亲本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其余8个性状在亲本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杂种F1的10个性状大多存在正向中亲优势和负向高亲优势,优势大小在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类性状和单株产量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58.65%);籽粒粒型性状在杂种F2群体内的变异程度较低,其变异系数在5%左右,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4.52%)。降低单株株高,对影响单株产量的性状加强选择,可实现矮秆高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4.
15.
西北地区特色大麦品种成熟胚离体培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组织培养特性优良的大麦品种并建立高效的再生体系,选用西北地区主栽品种甘啤3号、甘啤4号、甘啤6号及德国引进品种玛俐、博乐共5个大麦品种,分别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成分、种子处理方式等因素对大麦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麦品种的出愈率、绿点率和绿苗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博乐的综合效应最好.脱分化培养基A3、分化培养基C2是适合进行再生体系构建的培养基.胚刮碎与纵切处理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横切.甘啤3号、甘啤4号、博乐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和分化绿苗率均较高,是适合进行遗传转化的受体材料. 相似文献
16.
籼稻绿芽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成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籼稻Hu-18绿芽为外植体,在N6附加2 mg/L 2,4-D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加20 d后转人AA 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培养45 d左右形成了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悬浮系。即从绿芽诱导至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仅用了65 d左右。继代后前6 d,细胞干重几乎每2 d增加1倍,而培养液的渗透压及pH 值迅速下降。取继代后4 d的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产率为8.74X106/g鲜重。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进行琼脂糖包埋培养,原生质体植扳率为12.0% 。将20 d后的小愈伤组织(0.1 mm)转入 N6附加0.5 mg/L 2,4- D、1 mg/ 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上增殖,待长成直径2~3 mm 左右时,用N6附加1 mg/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进行分化培养, 5 d后同时出现芽根生长,最终再生成绿色植株,绿苗分化率为3.5株/10000个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基因型大麦苗期耐低氮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给大麦耐低氮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溶液培养和大田产量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大麦苗期和成熟期各相关性状在两种供氮条件下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苗期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单株吸氮量、地上部干重和苗高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籽粒产量在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供氮水平对各性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相对性状的基因型变异为: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分蘖数>相对单株吸氮量>相对籽粒产量>相对氮素利用率>相对苗高。相关分析表明,低氮胁迫下分蘖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苗期相对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相对苗高和成熟期相对籽粒产量间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从各性状的相对值中可以看出,大麦品种BI04表现最好,具有较强的耐低氮性,BI45表现最差,对低氮胁迫相对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8.
以籼粳杂交(沈农265/R99)F1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对低温预处理、不同基本培养基、基因型、不同激素配比等影响花药培养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低温处理时间沈农265/R99 F1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花药培养力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低温预处理7 d的花药培养效果最好。(2)3个基因型的愈伤诱导率、绿苗分化率以及花药培养力差异很大,沈农265/R99适合在SK3培养基上培养,沈农265适合在改良N6培养基上培养,R99适合在M8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与基因型存在互作效应。(3)沈农265/R99F1花药诱导愈伤的最佳的激素配比为2,4-D(2 mg.L-1)、NAA(1mg.L-1)、KT(0.5 mg.L-1)。 相似文献
19.
甘露糖对小麦不同外植体愈伤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以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作为筛选标记的小麦遗传转化提供资料,以小麦栽培品种扬麦158和华麦13的茎尖、叶基、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甘露糖浓度对这些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10 g/L的甘露糖使茎尖的出苗和生根受到明显抑制,而茎尖幼苗对甘露糖的耐受力较强,15 g/L甘露糖才能有效抑制幼苗生长.叶基在5 g/L甘露糖时,其愈伤组织诱导率降低55%,而成熟胚在10或15 g/L甘露糖时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叶基在5 g/L甘露糖时相当.这些结果说明,在以小麦叶基、茎尖和成熟胚为外植体的PMI/甘露糖筛选中,可分别以5、10、15 g/L甘露糖作为筛选压.另外,培养时间不同的外植体或培养物对甘露糖敏感性不同,在培养早期阶段筛选时,可选较低的甘露糖筛选压,而在后期培养阶段进行筛选时,可适当提高筛选压. 相似文献
20.
大麦苗营养及其对白鼠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对大麦苗的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以闽诱3号为试验材料,对分蘖盛期的大麦苗进行营养分析。结果表明,大麦苗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31.26%)、氨基酸(其中赖氨酸达到了1.1445%)、矿物质(包括Fe、K、Cu、Mg、Ca、P、Mn、Zn等8种元素,以Fe含量最高.达到8580.0μg/m1)、维生素(以维生素C含量最高,达到65.570μg/m1)和SOD酶(0.555μg/m1)等。用大麦苗制品喂养白鼠发现有以下几方面明显作用:①瘦身、抗肥胖;②降低血液中有害物质脂质过氧化物、甘油三脂和胆固醇的含量;③提高血液中有益物质高密度脂蛋白和SOD酶的含量;④减少酒精对胃粘膜的损伤,保护胃粘膜;⑤抗疲劳,增强体力。这些结果表明,大麦苗营养对生命肌体有维护和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