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益智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海南典型野生分布的益智群落,随机选取27个居群为研究对象,提取果实挥发油并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益智果实挥发油最大产率0.153%,最小产率为0.003%,平均产率为0.088%;27份挥发油样品共鉴定出102个化合物,其中样品间共有化合物65个,非共有化合物37个;化合物主要以萜类和含氧衍生物为主。抑菌活性试验表明,其中2份挥发油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α-紫穗槐烯,石竹烯,香橙烯,乙酸香茅酯,榄香烯,大根香叶烯,愈创木烯和榄香醇这8种化合物与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对白术、人参配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进行研究。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相同质量白术配伍不同质量人参(1∶0、2∶1、1∶1、1∶2)后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白术、人参配伍比例为1∶1时,其挥发油抑菌效果优于白术挥发油,且随着白术、人参配伍中人参比例的增加,抑菌效果也随之增强。白术、人参配伍后γ-榄香烯、β-人参烯、人参炔醇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增加,γ-衣兰油烯、桉叶-7(11)-烯-4-醇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降低。因此,白术配伍人参后挥发油抗菌活性有一定提高,可能与其组成中苍术酮比例减少,而人参挥发性成分比例增加有关,试验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术、人参药对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叶挥发油常见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浸提法、同时蒸馏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以及新型混合太阳能蒸馏提取法,并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归纳出油橄榄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脂肪族化合物、萜烯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及其它含氮含硫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以期为油橄榄的综合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留兰香提取物体外抗菌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摘要】 目的:研究留兰香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测定留兰香提取物抑菌圈大小,采用试管2倍稀释法测定留兰香提取物对4种动物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判定抗菌效果。结果:留兰香水煎剂、醇提物、挥发油对4种动物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尤其是对猪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比较明显,留兰香水煎剂Ⅰ的MIC为0.0313g/ml,醇提物Ⅲ的MIC为0.0625g/ml,挥发油Ⅴ的MIC为2.5μl/ /ml,挥发油Ⅵ的MIC为2.5μl/ /ml。结论:留兰香水煎剂、醇提物及挥发油体外有一定抑菌作用,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提取物对试验菌抑制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兴平白皮蒜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大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得到33个组分,鉴定出26个化学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39 %。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以含硫化合物为主,共有1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8.80%。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43.85%),大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35.28%)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11.10%)。  相似文献   

6.
中草药保鲜剂筛选及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陈皮、肉桂、丁香、五倍子、艾叶、辛夷、姜黄、川芎、虎仗和蜂胶10种中草药提取物在果蔬致腐真菌扩展青霉和黑曲霉抑制作用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扩展青霉和黑曲霉的MIC分别为25%和50%.通过GC-MS从丁香挥发油中分离分析出14种化合物,其中丁香酚的相对含量最高达68%.抑菌试验还表明,丁香挥发油中含有削弱丁香酚抗菌性能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以6种不同产区白芷药材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明确其主要共有组分,对各药挥发油成分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不同产地白芷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为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物质为十二醇与十四醇,说明醇类化合物是白芷挥发油主要成分;化学成分聚类分析将杭白芷单独聚为一类,其余5种聚为一类,这5种当中川白芷与亳州白芷聚为一类,祁白芷、禹白芷、山东白芷聚为一类;与基原因素相比,各地白芷挥发油成分可能与产地、气候、栽培、加工、种质资源质量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8.
鱼腥草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都  刘嘉  刘辉  王辉  李俊  刘永翔 《保鲜与加工》2016,16(6):120-124
以鱼腥草挥发油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其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并就鱼腥草挥发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能力进行研究,同时与合成抗氧化剂没食子酸丙酯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鱼腥草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烯烃、醇类化合物等;鱼腥草挥发油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随浓度的升高,其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但其抗氧化能力低于没食子酸丙酯溶液;同等浓度下,鱼腥草挥发油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由大到小为:DPPH··OHO_2~-·。  相似文献   

9.
大蒜和芦荟提取物防治几种储粮害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水蒸汽蒸馏法、减压蒸馏法和索氏提取法三种不同挥发油提取方法的出油率的比较。发现索氏提取挥发油的出油率最高。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大蒜、芦荟、花椒、苦楝皮的挥发油,并将大蒜和芦荟的挥发油对谷蠹、赤拟谷盗和书虱的杀虫效果与花椒和苦楝皮的杀虫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无论对哪一种昆虫的种群,大蒜挥发油抑制或触杀作用均最好。芦荟提取物仅对谷蠹的种群抑制效果较好,而对赤拟谷盗和书虱的种群抑制或触杀效果均不如花椒和苦楝皮的挥发油。实验说明了大蒜是一种可进一步开发的植物源农药资源。用柱层析从大蒜挥发油中分离出5种粗组分,以2号粗组分的杀虫效果最好。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大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含硫的庚烯及杂环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风干燥对新鲜白灵菇、双孢菇、香菇、杏鲍菇进行干制处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制白灵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43.77%;干制双孢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61.873%;干制香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硫化物,相对含量为74.3%;干制杏鲍菇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44.285%。  相似文献   

11.
香菇菌株的脱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菇具独特香味且有多种保健功能,是我国栽培的主要食用真菌之一。但近些年我国大陆部分产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香菇病毒病,使香菇的产量和质量受到明显影响,重者绝收,损失严重。通过试验发现病毒在香菇中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选取3株带毒香菇菌株,采用菌丝尖端挑取法(挑取长度小于0.2mm的菌丝尖端)进行脱毒。结果显示:通过菌丝尖端挑取法,获得一株无毒菌株(不含dsRNA条带),和一些未完全脱毒菌株(含1条11kb的dsRNA)。对脱毒不彻底菌株、脱毒彻底菌株以及带毒菌株分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发现在pH值8时,脱毒菌株的生长速度比带毒菌株快,脱毒菌株的漆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大于带毒菌株,而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则没有显著区别。通过栽培实验,发现:三个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以传统作坊式水代法芝麻油、传统作坊式压榨芝麻油、商品芝麻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聚类分析对不同芝麻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和系统对比。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水代芝麻油和商品芝麻油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相似程度更高;此外,芝麻油中吡嗪类化合物、含硫杂环化合物和苯系物因不同加工处理方式的差异显示出较大变化,其中3-乙基-2,5-二甲基吡嗪、4-甲基噻唑、愈创木酚等可作为区别三种芝麻油的关键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3.
以香菇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对其细胞核基因组的密码子偏好性及偏好性形成因素进行分析。香菇细胞核编码基因的GC含量为48.66%,同义密码子第3位中碱基T(T3s)的出现频率最高(36.07%),同时高表达基因的GC、GC3以及GC3s含量均显著高于基因组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基因表达与序列C3s含量、GC3、GC3s、GC含量、C含量以及CAI呈显著正相关;香菇基因组编码序列中共29个高频密码子,结合转录组筛选高表达和低表达基因的基础上鉴定出16个最优密码子;偏好性形成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香菇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形成受中性突变和选择压力影响。本研究可以为采后香菇关键基因功能解析,开展香菇采后品质劣变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香菇是标准的双因子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交配型因子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香菇交配型因子进行研究,是对香菇遗传育种、菌种改良以及品种鉴定等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本文从香菇交配型因子的数量、偏分离现象、次级重组现象、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育更适宜香菇菌棒出口的品种菌株,本文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了5个出口型香菇菌棒菌株的亲缘关系,并选择代表性菌株与国内几个主栽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和国外适应性出菇栽培。结果表明,5个出口型香菇菌株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分别聚为两个类群,其中菌株qh01、qh04、qh05和qh06聚为一组,说明这几个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菌株qh02单独聚为一组,表明该菌株与其他几个菌株亲缘关系较远。从品比试验和适应性栽培试验结果来看,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其中2个用于菌棒出口的菌株qh02和qh06,无论是在生长速度、出菇产量及子实体性状上,还是国外适应性出菇栽培上,都明显优于其他菌株,表明这2个菌株是适合作为菌棒出口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了晋南地区香菇生产的优势和潜力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规模小、单产低、品质差、流通不畅及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和管理,培植龙头企业,完善服务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加大科研与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  相似文献   

17.
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为材料,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进行基因的鉴定、编码序列克隆、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成功鉴定并克隆1个LeGPX基因,该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 621 bp,所编码蛋白包含206个氨基酸残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LeGPX蛋白与小皮伞(Marasmius fiardii)和灰色果腐菌(Moniliophthora roreri)的GPX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比对结果显示LeGPX蛋白包含GPX特征序列和催化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LeGPX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蛋白分子质量22.81 kD,理论等电点8.83;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通过原核表达和纯化成功获得了LeGPX可溶性蛋白,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显示蛋白大小符合预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香菇褐变发生过程中LeGPX基因表达量快速上升,并且与菌盖相比,LeGPX在香菇菌柄部位表达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