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研究选取《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2011—2015年的水产资源学(分类号为S931)论文及其在2016年的被引数据,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从高被引论文、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机构、高被引期刊等多种角度, 基于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 探究中国渔业资源学研究现状。研究表明, 2011—2015年研究文献数量及被引频次年际间变化不大, 呈平稳态势, 渔业资源类文献影响力较高。高被引论文及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显示热点研究领域为增殖放流、渔情预报、渔业生物多样性、渔业生物种群生态学与摄食生态学等领域。核心作者的研究主题与当前的热门主题词切合度较高。基于作者合著形成了以程家骅、袁兴伟、刘尊雷等作者为核心的网络和以杨胜龙和樊伟为核心的网络; 基于作者共被引形成了以杨胜龙为核心的网络和以张波为核心的网络。机构合作方面较为突出的是以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为节点构成的网络。从论文期刊分布来看,学科影响力较高的期刊为《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南方水产科学》和《应用生态学报》等,学科影响力排名前10位的期刊所刊发论文数量占所有发表论文数的35.8%,被引用次数占所有论文被引次数的61.5%,各期刊水产资源学文章的研究主题分布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文献计量的水稻基因组学研究趋势以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楠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5):184-193
为了探究国际水稻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给相关科研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基于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方法,对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研究机构、作者、载文期刊、学科以及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对高频关键词及核心作者构建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共检索了68 个国家于1995—2014 年间发表的文献1537 篇,文献数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尤其以中国发文量增长最为明显。发文量排名前5 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印度、法国;其中美国、中国、日本的文献总被引频次也位居全球前三甲。中国科学院、日本国家农业生物科学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是全球范围内该领域发文量大且文献被引频次较高的研究机构。核心作者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日本、中国的高产活跃作者最多。高被引文献美国有8 篇,中国1 篇。综合结果表明,美国、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在水稻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研究热点是功能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  相似文献   

3.
空气负(氧)离子研究的知识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空气负(氧)离子研究进展和前沿热点,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以“air negative oxygen ion”为检索对象,获取2002—2019年收录的空气负(氧)离子文献,并通过知识图谱展现18年间其发展历程。结果表明,2002—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共收录相关文献285篇,文献发表数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08%,合作指数为4.54,期间出现了许多高产论文作者和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高和被引频次高的文献更容易被其他作者引用。空气负(氧)离子文章来源期刊的大类学科以物理、工程技术和化学等学科为主,其中在《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期刊上发表数量最多,总计12篇。空气负(氧)离子文章相关高频关键词主要为氧、空气、性能、氮、放电和等离子体等,等离子体、电池、石墨烯等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则是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中国作者发文量、文章被引用量、中外合作发表文章数量较高,但文章篇均被引用量较低。中外作者在该领域研究方向上存在差异,国内以空气负(氧)离子与森林康养、环境因子的关系为主,国外以空气负(氧)离子在化学、工业、医疗方面的应用为主。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的具有重要影响。为了解国内外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了解其特征、前沿、热点及其变化趋势,利用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调查2002—2022年发表的2123篇研究论文,旨在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共被引文献和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研究该领域的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2002—2022年关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文献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各国发文量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发文量处于领先地位,其中美国的发文量为484篇,占总发文量的22.79%,居首位。中国紧随其后,发文量为431篇,占比20.30%,中美两国之间交流频繁;中国科学院虽然首发年限较晚,但在该研究领域方面地位较高;中国研究人员的发文量占比很大,但和其他国家学者的合作交流较少;研究集中于生物与生化、物理学、农学等综合领域,研究内容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的趋势。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研究是未来土壤微生物对种植模式响应中的重要问题。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模式、群落、根际、碳和氮等方面的相关问题。未来发展的领域可能是抗病性、腐烂、生物地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全球转基因玉米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期刊收录的2005—2015年间转基因玉米研究的文献为样本,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转基因玉米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检索式检索,符合要求的文献共2851篇,经过排重筛选后为2701篇,文献量整体趋势呈平稳状态且有上升趋势。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关于学者合作网络、机构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及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科学知识图谱。通过聚类分析发现中国科研学者与机构在转基因玉米研究中占据数量优势,但是在引文被引方面,外国学者及其文章的重要性高于中国的学者及其文章。另外,全球转基因玉米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菌群、基因、蛋白质、稳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对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文献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并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3—2013年际间茶树栽培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分别采用年际、期刊源、关键词、文献传播与扩散(被引频次、下载量)、基金资助状况5个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共获取有效文献284篇,其中期刊载文251篇,分布于93种期刊;年际载文量分布不均衡,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以关键词频次、文献传播与扩散状况分析得出的关注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前茶树栽培领域的研究热点;期刊载文的基金资助比例与研究性论文占比均较低,分别为13.94%和40.24%。综上,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评价了当前国内茶树栽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2011—2020年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期刊论文和专利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植物疫情研究现状及前沿动态,以期为国内该领域创新发展、植物疫情防控体系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1—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集中国内外重大植物疫情领域国家、期刊、被引频次等进行梳理,由关键词分析得到研究前沿及热点,采用专利计量对地区分布及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全球重大植物领域科技创新稳定发展,发文量和专利数持续上升。中国论文发表总量和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但国际合作程度和论文篇均被引频次较低,国内高发文量作者数目较多但作者间国际合作程度较低。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疫病识别及其防治,病虫害化学生态学如抗药性监测、农药风险评价,以及生物功能基因层面研究等方面。中国虽在该领域研发实力较强,但需加强国内外优势领域交流学习提高自身影响力,积极开展国际技术研究合作,为长期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在全球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基于CiteSpace软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核心期刊为数据源,从发文数量、作者、机构、关键词以及共被引文献多个方面对2006-2019年国内外发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表明:(1)2006-2...  相似文献   

9.
孙颉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27):152-157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团头鲂相关研究发表的中外文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文献发表年代、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机构、高产作者、高被引文献、期刊分布等方面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团头鲂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团头鲂研究主要是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团头鲂的相关研究文献由国内转向国际。近年来所发表的外文文献(SCIE)数量增长快速超越了中文文献(CSCD);CSCD的高被引文献出现在1992—2008年,SCIE的高被引文献出现在2008—2012年;目前形成以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等几个主要由专家学者所带领的学术研究团队,团头鲂的遗传改良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02—2022年根系分泌物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年发文量、高产发文国家间合作关系、发文机构、期刊分布、文献共被引和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对不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根系分泌物研究领域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国际范围内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美国合作关系密切且合作发文最多,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科罗拉州立大学致力于该领域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Plant and Soil》和《Soil Biology&Biochemistry》为主要载体。生态系统、根际微生物、有机酸、基因、胁迫和植物适应性为根系分泌物研究的核心主题;不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内容由早及近表现为信号传导—养分获取—化感作用—植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理、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调控功能及分子机制等更为细化的研究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兴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献计量的非点源污染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客观地掌握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基于 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工具 Histcite对非点源污染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地计量学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研究最早于 1973年开展且文献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国际上在该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单位主要集中于美国和英国等,国内实力较强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贡献的高影响力论文较多,而国内原创性成果与重要发现偏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少,核心作者数量少;细菌污染、气候变化、非点源污染控制以及重金属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土壤耕作方式对小麦干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7—2010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产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小麦的耗水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的农田耗水量和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条旋耕和旋耕处理,深松+条旋耕的小麦株间蒸发量低于深松+旋耕和翻耕处理。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总量、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及分配比例和开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高于翻耕处理,翻耕高于旋耕和条旋耕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三个生长季均获得高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 409.01 kg hm-2、9 613.86 kg hm-2和9 698.42 kg 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低于上述处理,条旋耕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007—2008生长季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在2008—2010生长季最高,分别为21.39 kg hm-2 mm-1和22.09kg hm-2 mm-1,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旋耕和条旋耕低于翻耕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的最优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冬小麦生产之前瞻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金之庆  方娟 《作物学报》1994,20(2):186-197
将作物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CM)耦合,评价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冬小麦生育期、产量和灌溉需要量的影响,并采用一种农业经济模型,就研究区域未来冬小麦总产的变化进行估计;还根据若干农业所气候指标,分析当CO2倍增时研究区域冬小麦生长期干湿状况的改变,种植界线可能发生的地理位移,以及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的演进趋势等  相似文献   

14.
滴灌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颉  原保忠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37-245
滴灌作为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滴灌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的科学灌溉将大大缓解全球水资源危机。笔者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以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基础,利用Excel软件对2002—2014年间有关滴灌研究公开发表的研究性文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从文献量的年代、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研究方向、著者及引文等角度,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了十多年来世界滴灌学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国际滴灌研究力量分布和发展态势,了解掌握了目前滴灌研究领域各国、各科研机构、核心作者的发文情况及研究热点。并通过与中国滴灌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中国滴灌研究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学者深入进行滴灌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offers projections of potential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rusts of wheat and how we should factor in a changing climate when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of these diseases. Even though the rusts of wheat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ternationally, there is a paucity of information on the likely effects of a changing climate on the rust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wheat production. Due to the lack of published empirical research we relied on the few published studies of other plant diseases, our own unpublished work and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vast literature on rusts of wheat to prepare this overview. Three broad areas of potential risks from a changing climate were described: increased loss from wheat rusts, new rust pathotypes evolving faster and the reduced effectiveness of rust resistances. Increased biomass of wheat crops grown in the presence of elevated CO2 concentrations and higher temperatures will increase the leaf area available for attack by the pathogen leading to increased inoculum production. If changed weather conditions were to accelerate the life cycle of a pathogen, the increased inoculum can lead to severe rust epidemics in many environments. Likewise shoul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result in more conducive conditions for rust development there will also b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rate of evolution of new pathotypes which could increase the rate of appearance of new virule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ome rust resistance genes is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and crop development stage. Climate change ma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me resistance genes but this can not be ascertained due to a complete lack of knowledge. Since disease resistance breeding is a long term strategy it is important to determine if any of the important genes may become less effective due to climate change. Studies must be made to acquire new information on the rust disease triangle to increase the adaptive capacity of wheat under climate change. Leadership within the Borlaug Global Rust Initiative (BGRI) is needed to broker research on rust evolution and the durability of resistance under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菏泽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36年(1970—2006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菏泽市局地气候变化对来年小麦产量的影响。根据相关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局地气候变化对本地区冬小麦的冬前生长具有较大影响。由于传统播种期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了来年小麦的产量,所以研究冬小麦产量与播种—出苗间平均气温之间关系,并找出适合本地冬小麦适宜播种期,无疑对提高来年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述了国内外研究气候变化和评估气象变化对小麦生产影响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表明,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生产影响研究,主要是围绕气候变暖这条主线进行的。提出评估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研究技术途径是通过气候变化事实趋势外推和气候模式产生未来气候情景,通过冬小麦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的机理或统计模型,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冬小麦生产状况。分析未来气候情景下与现在正常气候状况下,冬小麦生产状况的主要差异及其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得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从精确栽培的角度研究冬小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措施,提出防范气候变化风险的管理措施,为保障冬小麦生产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转基因水稻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2—2012年期间Web of Science收录的转基因水稻研究领域学术文献,分别从文献的国家/地区、研究作者、研究机构、载文期刊、被引频次、涉猎学科及影响力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文献6625篇,中国1462篇,位居第一;累计被引频次125170次,中国17380次,位居第三。表明中国在转基因水稻研究领域尚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发文量位居榜首,但被引频次和均被引频次均不高,质量与影响力都还与美国、日本存在较大差距。转基因水稻研究涉及582种期刊,1290家机构,85个国家/地区,5120位作者,内容涵盖数十个学科,八十多个方向,表明转基因水稻载文期刊呈离散状态,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属典型交叉学科。中国转基因水稻领域现整体处于蓬勃发展态势,建议可持续跟踪和加大科研力量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