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研究河西走廊东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预报着眼点,提高高温预报准确率,减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笔者运用天气统计学方法, 对河西走廊东部2010年7月17—30日出现的高温天气从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以及对农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警预报指标。结果表明:2010年7月高温强度和持续日数均创历史极值;长时间晴热少雨、大陆暖高压异常强大且持续稳定是造成此次持续高温过程的主要原因;持续高温造成土壤墒情大幅度的下降、河流量倍增、多种农作物产量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及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利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0年6月23-27日,阿荣旗地区出现历史罕见持续高温天气进行了系统分析,着重分析阿荣旗地区持续高温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和蒙古暖高压(脊)是此次过程的主要高低空影响系统;暖高压脊的建立和维持为阿荣旗地区持续高温天气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王海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343-4344,4353
利用商丘市8个台站1970 ~ 1999年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总结了商丘市的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详细分析了高温天气下的环流形势,通过分析高温天气的环流形势特征,找出预报指标,并建立高温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商丘市6~8月平均高温天气出现次数为2.2d,高温多出现在6、7月份;商丘地区20世纪70年代高温日较80、90年代多,南部、东南部出现的高温日较多;大陆性高压和副热带高压是形成商丘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和次要系统.根据商丘市高温环流形势选定了500 hPa温度、850 hPa温度等高温预报因子,并用ECWMF、日本传真图资料和本站资料建立了高温预报方程,最后用2005和2006年资料进行了预报试验,预报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高温预报贡献较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吴春英  高燕  金鑫  全美兰  张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65-18368
通过对抚顺1960~2009年≥33℃高温天气的气象要素和环流形势统计,分析高温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形成高温天气系统,初步得出高温预报指标及预报流程。结果表明,抚顺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高温日数、持续时间、强度有增加趋势;抚顺高温日出现在5~9月,其中7月份最多。高温空间分布抚顺西部多,东部少。大陆高压、副热带高压、强暖平流影响是高温天气出现的主要天气系统。高温预报指标为ECMWF数值预报当日08:00 850 hPa温度、500 hPa影响高压系统和高温日预报的14:00相对湿度、风力、云量,根据预报指标预报出当日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5.
樊晓春  吴颖娟  王妍  李彩红  党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000-8002,8140
分析了平凉市2009年春末初夏持续高温天气特征,日最高气温≥32℃日数部分县区为近40年最多,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地面最高温度、地面平均温度大部分县区破历史极值。对造成持续高温天气的500hPa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出3种类型的高温环流形势,2009年6月份的高温天气主要是由大陆暖高压造成的。同时,利用欧洲数值预报产品用MOS建立了6~8月高温预报方法,通过6月检验,高温24、48、72、96、120h预报准确率分别达76.6%、69.5%、61.4%、58.1%、51.9%。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物理量场、以及欧洲和日本等数值预报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将兴安盟地区2011年6月18~20日出现的高温天气过程与2007年和2010年的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总结高温天气预报着眼点,从而对以前兴安盟气象台总结的高温天气预报着眼点进行检验和修订,为今后高温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强  李燕  赵京峰  马丽 《现代农业科技》2007,(8):121-122,124
盛夏季节出现的持续干旱高温灾害性天气对济宁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健康带来了很大影响。通过对济宁历年夏季出现的持续干旱高温天气的降水、气温及大气环流背景等分析研究,发现1997年6月、7月份盛夏季节发生的持续干旱高温天气异常严重,为历史罕见。为此,提出相应的预报与防御对策,需要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综合治理和全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一次寒潮大风沙尘天气预报得失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技术角度较全面分析了2010年3月19~20日出现在宁夏固原市一次无降水寒潮大风沙尘天气过程的预报得失情况。结果表明,该寒潮大风沙尘天气是北方小冷槽高速东移南压发展、地面冷锋和冷高压高速移动过境所致,数值预报对500 hPa槽线和地面强气压梯度锋区预报准确,对降温幅度预报基本准确;WRF地面大风区预报较准确。但各类数值预报在温度、湿度、风等要素预报上的误差影响预报判断。特殊的地形温度差异、潮前高温以及锋后干照天气对精确预报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7年7月11—21日永靖县连续性高温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物理量场、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2017年7月11—21日永靖县出现的连续性高温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高温天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18年夏季衡水市出现罕见高温天气,平均气温打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高值,高温持续时间长且影响范围广,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此次高温天气特点及形成原因,提出气象部门应对高温天气的预报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11.
石河子地区热量条件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54-18157
利用石河子地区1961~2007年的积温实时资料,分析了石河子地区积温的空间分布、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以及积温日数和各级积温初终日变化。结果表明,47年来石河子地区积温及积温日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随积温界限值的提高,积温增加幅度减小,但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年际变幅大,各级积温及积温日数在47年里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2.
甘肃冬季罕见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玉莲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9):75-79,84
利用基本气象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甘肃2008年12月2~3日寒潮天气爆发的成因和物理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寒潮过程主要是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由乌山脊崩溃、横糟转竖造成的;地面冷高压的加强南下是引发寒潮爆发的重要原因;西伯利亚低涡发展南下对寒潮的爆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温度平流、高空急流、垂直速度以及锋生函数等物理量在此次寒潮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好的表现;EC、T639和T213数值预报在此次寒潮过程预报中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褚晓菊  陈英  张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45-7247
通过分析2013年4月5~6日陇南市发生的一次重危害霜冻天气过程,总结了此次霜冻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此次霜冻天气订正了原有的霜冻天气预报指标,尝试寻找新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前期温度异常偏高状态为此次强降温霜冻天气的发生积累了能量;咸海里海暖高压中心的形成为新地岛附近冷空气的南下以及原有低槽冷空气的增强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次过程前期的降水天气不利于霜冻的形成,但由于冷空气强,加上降水过后天气转晴,辐射降温加强,强霜冻是平流降温与辐射降温综合影响的结果。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形势场的预报对此次霜冻天气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15个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资料和一次距地暴雨过程资料,对朝阳地区区域暴雨出现过程进行分型,总结出各个类型的天气形势特征及预报指标,归纳了局地暴雨各种物理量特征及预报着眼点,旨在对朝阳地区暴雨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场资料对锦州2005年6月29日一次较大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锦州地区强降水的高空环流形势及地面形势特征,以及各种物理量指标和各家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的诊断、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冰雹形成机制、动力及热力条件入手,分析了2010年2月28日淮安市出现的一次初春冰雹过程,从中寻找一些突发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规律、特点,为今后出现类似的天气过程提供预报依据,积累工作经验。结果表明:前期近地面层迅速回暖,在充足的水汽条件配合下,当大气环流配置产生了一定的触发机制后,容易产生此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有利于冰雹产生的物理机制是位于-25~-10℃等温线之间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较大,有垂直风切变,0℃层距离地面的高度适中。由于冰雹天气过程生消时间短,危害程度大,因此雷达回波图是短时天气预报的重要工具。经分析,冰雹天气产生时,回波云中存在60 dBz以上的回波单体,而且回波区出现的特征是典型的冰雹回波特征,这是判别有否冰雹天气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月阳泉市两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山西省阳泉市出现两次致灾冰雹天气过程。分析了天气预报业务中常用的实际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太原多普勒雷达资料,尝试对同类天气的短时和临近预报进行总结,得出预报指标和可用的概念。经分析发现:夏季午后致灾冰雹发生时,当日08时是典型的降雹环流形势,500 hPa有低于-12℃的冷中心,存在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大气层结,有正的对流有效位能,本地地面总能量达到高能(≥60℃)。当对流云发展时,卫星云图上云顶亮温低于-40℃,多普勒雷达探测到回波强度在45 dBz以上,强回波(≥45dBz)高度在8 km以上,强回波面积≥15 km×15 km,对流回波发展为典型的冰雹云特征,垂直液态含水量(VIL)≥40 kg/m2,强回波对应径向速度场的逆风区(风辐合)或模糊区(风突变引起)。  相似文献   

18.
刘英杰  曹兴锋  赵海军  朱义清  李炳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20-12423,12447
综合利用MICAPS天气图、多普勒雷达数据、数值预报等资料,详细分析了2010年2月28日发生在临沂地区的一次罕见的初春局地冰雹过程的天气背景、发生的物理机制以及天气系统的中小尺度特征,从中寻找出一些突发灾害性天气过程发生的规律、特点,为以后的预报、预警工作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为了找到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成因,笔者利用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污染物成分观测资料,以及后向轨迹的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2016 年11 月一次罕见的霾天气。结果表明:地面弱的气压场、中低空弱的低压槽、对流层中低层湿度和温度的增加、逆温条件、近地层弱的涡度平流,这些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污染聚集,浓度上升,能见度下降,引起严重的霾天气,而冷高压前部的偏北气流有利于霾天气消散。因此,比较弱的气象条件是造成霾天气的重要原因,而预报弱的天气条件是预报霾天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