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秦汉到明清,"屯垦戍边"、"移民实边"历来都是各朝各代巩固国防、富民养兵、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甘肃河西走廊现有农业区多数是在历代屯田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2.
张金铣 《古今农业》2014,(3):115-120
元代屯田遍布全国各地,其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论文从屯田机构与制度、边疆地区屯田、内地屯田等方面,评述学术界关于元代屯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丘浚(1421-1495)明朝中叶著名政治人物和先进思想家,其一生著作甚丰。《大学衍义补》是一部封建社会的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丘浚在书中提出的"配丁田法"和"屯田、营田"等思想对于解决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积极意义,并对后代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非洲的新屯田运动是指近些年来国际社会在非洲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土地交易活动。这种新的屯田运动是以农业海外投资的形式出现,与过去殖民时代的屯田圈地运动有所不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一轮的非洲屯田的基本格局及屯田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投资方、引资国双方的博弈态度及博弈策略选择,进而分析了此次新一轮屯田运动对非洲各国带来的影响。最后,中国作为较早进入非洲屯田的国家,中国必须在坚持义利平衡的态度下,做好对非洲的土地农业投资。  相似文献   

5.
李鹏飞 《农业考古》2013,(1):142-146
明代开国之初,今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即大规模展开,洪武、建文、永乐时期,今天津地区先后设立、迁置了一定数量的军事卫所,这些卫所均承担着军事屯田的任务.明代前期,国力强盛,军政也能有效运转,这一时期天津地区的军事屯田获得了较好发展.进入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明代国力的下降,军政体制的各种弊端愈演愈烈,自然灾害也频频发生,种种因素导致天津的军事屯田逐步废坏.深入研究明代天津军事屯田的地亩数量、屯田科则、军士境遇、发展演变等,对研究明代的农业史和军事史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徐承炎 《农业考古》2016,(1):164-167
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是西域屯田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时38年,分为四个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的屯田总体呈衰败之势,但仍在增加税收、安置游民、抵御外敌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的新疆屯田发展历程启示人们:社会安定则屯垦兴盛,社会动乱则屯垦衰废。  相似文献   

7.
安西地区的屯田是唐代西域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军破龟兹的公元648年或稍后,终于安西陷于吐蕃的公元801年,前后历时约一个半世纪,主要分布于库车、新和、沙雅和轮台四县境内。唐代安西地区的屯田,成效显著,产粮能满足安西驻军之需,达到了唐设屯田"供糗粮""省馈运"之目的,为国家节省了军费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屯田活动的开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安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安西的水利开发、扩大了安西农业开发面积、巩固了李唐中央朝廷在安西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疆屯田历代均有,其间时兴时衰历经两千余年,两千余年的屯垦历史充分说明了"屯田兴则西域盛,屯田废则西域乱"的历史周期律。追溯历代屯垦戍边的经验,以史为鉴,不断推进当代屯垦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意义重大。一、新疆古代屯田治理的成功经验1.屯田兴则西域治,屯田衰则西域乱。汉统一西域前,西域数十个邦国长期在匈奴的势力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屯田是我国治理边疆的一种方式,西域屯田自西汉开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本文论述了自西汉到清代西域屯田的概况;三次繁盛时期的历史发展;以及屯田地点空间分布的规律和特征。以图表形式将分析归纳的研究结果列出,直观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及边疆安全形势对历代屯田发展作用影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乾隆三十一年(1766)哈密500户维吾尔族西迁伊犁屯田,是清代伊犁回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满、汉文史料文献对西迁伊犁屯田的起因、经过、安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对此次哈密维吾尔族西迁伊犁屯田的费用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内蒙古河套灌区自然概况,盐碱化演变过程和碱荒地的改良现状。着重说明了碱荒地物理性质和经过治理后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玛纳斯河流域次生盐渍化弃耕地全面生态重建的新理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限制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几十年与盐渍化的斗争,逐步总结出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及经济实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贯彻以井灌井排为核心,结合机挖排渠、渠系防渗、膜下滴灌,刮除弃耕地表积盐以及以生物适应环境的新思维等全面生态重建的内部水土开发体系,辅以适宜盐渍化地的耕作、栽培措施,已经使土壤盐渍化得到有效控制,弃耕地已大量收复.对玛纳斯河流域次生盐渍化弃耕地的收复(生态重建)进行相关探讨,以期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农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提供模式.  相似文献   

13.
膜下滴灌施肥技术研究发展动态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膜下滴灌施肥技术,不仅可节约该区宝贵的水资源,而且可使原来一些采用常规灌水施肥方法不适宜种植的土地,如荒地、甚至沙漠种植变为现实.但是,在膜下滴灌栽培管理问题中值得指出的是,滴灌施肥作为一项施肥措施,其应用效果取决于它对养分和水分调控与当地气候和土壤特性、作物需肥规律的吻合程度.只有这些条件都处于协调状态时,才可发挥这一技术的增产效果.否则,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区域盐渍化过程和分布特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下水埋深、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高盐分含量主要集中在海拔350~400m,海拔高度与土壤盐分含量之间没有很好的变化趋势;土壤盐分含量在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状况为:冲积洪积扇缘带> 冲积平原中部> 冲积平原下部> 冲积洪积扇中部> 干三角洲地区,冲积洪积扇缘带与冲积平原中部的土壤剖面盐分有表聚和底聚现象,冲积平原下部土壤剖面中间层盐分含量较高;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影响明显,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变浅,土壤盐分含量显著增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盐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荒地土壤盐分含量最高,表层和底层盐分高于中间层,耕地0~100cm土层盐分含量均较低;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0~100cm土层盐分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滴灌1年与3年表层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土层差异显著,滴灌8年与10年的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综上,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含量受地貌类型、地下水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和滴灌年限因素影响显著,盐分在土壤剖面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根据银北平原江南村盐碱地改良试验工作中取得的包气带-地下水系统的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土壤溶液浓度、土壤含盐量、潜水埋深等动态资料,分析研究了试验区土壤水分运移基本类型及水盐运移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区内,种植区的土壤水盐运移主要受灌溉和蒸发的制约,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呈灌溉-蒸发型,荒地区的土壤水盐运移主要受降水和蒸发的制约,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呈降水-蒸发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种植区在一个年度内的2个大的脱盐阶段和2个大的积盐阶段的土壤水盐运移机理,即春灌前、灌期、秋季和冬灌等阶段水盐运移机理及荒地土壤水盐运移机理。  相似文献   

16.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公路建设与农田水利的矛盾问题,并建立起公路沿线水工构筑物优化配置的两种模式,以期公路建设与农田水利共同发展,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卢勇 《古今农业》2006,(1):76-81
汉武帝时期,水利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大量的水利失误为代价的,当时的主要失误包括穿渠溉河东计划和通褒斜工程的失败;未得其饶的龙首渠水利工程以及放任黄河决口泛滥二十余年和河套水利的功亏一篑。这些水利失误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和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的,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有利于以史为鉴,为今天的西部水利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由于工程状态各异,使用者不一,产权归属不同,因此无法用单纯的感官来判断和衡最具体的治理效果.本研究通过仔细、全面地甄别和选择,设计了小型农田水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加权求和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运用ANP(网络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社会化评价主体进行治理绩效评价,并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W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权改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治理绩效,尤其是提高效率,但由于水价等一些因素,工程的治理不稳定,前景不容乐观.总之,工程的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行为,为了提高治理绩效,必须完善一些相关制度,提高社区社会资本,创造利于工程管理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琳  尉京红 《农学学报》2014,4(9):88-9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至关重要。基于中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方面理论发展的滞后性,笔者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指标选取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杨屹 《古今农业》2009,(1):77-82
“陇上江南”的天水,在清代前期农业开发中获得了根本发展,大量的荒地开垦为耕地,人口激增,小型水利灌渠兴修,作物栽培在局部地区精耕细作,粮食亩产量有所提高,从而奠定了本区的农业结构格局。由于大面积的草地被垦殖,也加剧了本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