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饥饿对异育银鲫几项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对正常摄食和饥饿状态下异育银鲫几项血液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0-45d内,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数量呈迅速下降的趋势,血沉及白细胞数量呈上升的趋势,血红蛋白和比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渗透脆性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然后维持在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2.
饥饿对鳗鲡某些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惠群  杨文鸽 《水产养殖》2002,(5):33-33,32
鳗鲡饥饿4-20天后,红细胞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全血比重(BSG)及红细胞胞性(EOB)无下降,血红蛋白含量(Hb)则上升到一定水平后维持稳定。其中红细胞脆性指标(即红细胞最大抵抗值)对饥饿反应敏感,且离散率低,可以作为衡量鱼类营养状态的又一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饥饿对养殖鲈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8,自引:9,他引:6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定不同饥饿时间研究养殖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进行4周,每周取样,结果表明,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分别在饥饿2周,2周和4周开始显著下降,而红细胞脆性和沉降率则分别在饥饿1周和3周显著上升,血糖浓度在饥饿第1周显著下降,以后几周则较为恒定,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在饥饿1周和2周时均有上升,3周后开始下降,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均在饥饿3周开始显著下降;Na^ 和Cl^-浓度在饥饿3周显著上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分别在饥饿2周和1周时显著下降,饥饿对K^ ,Ca^2 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力没有影响,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和饥饿时间的回归分析表明,均以3次多项式的R2值为最大,其中又以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R2值最大,分别为0.922和0.902,建议血红蛋白含量可作为鲈鱼饥饿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饥饿对泥鳅某些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体长9·7~12·0cm、平均体重8·3g的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在正常摄食和饥饿4~16d状态下的血液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数量呈下降趋势,在饥饿的第4d、8d、12d和16d,红细胞数量分别是正常摄食时数量的67·5%,63·0%、61·3%和60·5%,差异极显著(P<0·01);红细胞的体积变大,饥饿到第16d时,红细胞的长径和短径分别比正常摄食时增加了2·8%和13·0%;白细胞数量呈上升趋势,在饥饿的第4d、8d、12d和16d,白细胞数量分别是正常摄食时数量的114·3%、121·7%、137·1%和139·4%;白细胞的体积逐渐变小,饥饿到第16d时,其长径和短径分别是正常摄食时的88·2%和89·4%,差异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在前8d的饥饿中是下降的,之后出现上升;红细胞的脆性在饥饿前期有所下降,后期则维持在一定水平;红细胞的沉降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加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饥饿胁迫对杂交鳢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杂交鳢在饥饿不同时间状态下5项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测定并比较饥饿处理7、14、21、28、35和42d实验组和对照组杂交鳢血液指标。结果显示,经过42d的饥饿处理,对照组与6个实验组相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红细胞数量在0~42d内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在28d时测得红细胞数量突然增多,几乎达到了对照组水平,为(2.29±0.46)×1012/L。血红蛋白0~14d内呈现升高的趋势,第14d达到最高,为(82.36±7.26)g/L,在14~42d内整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在28d时测得血红蛋白含量突然升高,与14d测得的结果相当。沉降率在0~28d呈下降的趋势,28~42d内又明显上升。渗透脆性呈下降趋势。白细胞数量在0~42d内一直增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饥饿两周的黑鲷血液的若干细胞学指标与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把饥饿组与正常组的血液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饥饿对黑鲷许多血液指标都有较明显的影Ⅱ向。本文的研究旨在丰富鱼类血液学的基础知识,并为鱼类养殖实践当中从血液学指标角度判断鱼类营养状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选用均重3.2 g异育银鲫夏花483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0.5%、1.0%、1.5%、2.0%和5.0%的螺旋藻.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组的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6.49%、97.58%、104.00%、102.00%、118.00%、92.64%;②试验组吞噬指数均大于对照组,其中添加1.0%、2.0%、5.0%螺旋藻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59.13%、84.35%、123.00%,且差异显著(P<0.05);③试验组的血红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④试验组红细胞数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白细胞数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饥饿过程中异育银鲫鱼种营养成分和内源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体重和含肉率会逐渐下降,水分含量有所上升;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明显下降,在饥饿32 d时,粗蛋白和粗脂肪都明显下降(P<0.05);在整个饥饿过程中钙含量的变化不大。饥饿对肠道和肝胰脏淀粉酶影响趋势相同,都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其中肝胰脏淀粉酶在饥饿20 d时达最大,肠道在饥饿32 d时达最大。肝胰脏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最后又上升,其中饥饿20 d时,酶活性最大,比对照组上升了37.6%(P<0.05);而肠道蛋白酶活性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最后又下降,在饥饿32 d时,其蛋白酶活性最大,比对照组上升了34.5%(P<0.05)。表明在饥饿过程中,鱼体营养成分的变化与其消化系统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对异育银鲫进行饥饿2周后恢复投喂处理,分析体质量(107.2±7.0)g的异育银鲫的生长率及卵巢发育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饥饿处理2周后,异育银鲫恢复投喂2周,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投喂组,体质量增长接近正常投喂组,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在饥饿过程中,卵巢发育相关指标性腺成熟系数、肝体指数、血清磷含量、血清钙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饥饿1周,性腺成熟系数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饥饿2周,肝体指数血清磷、血清钙含量和血清钙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恢复投喂后,4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仍显著低于投喂组水平.说明异育银鲫饥饿2周后恢复投喂2周,其卵巢发育的恢复滞后于身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灭活疫苗对异育银鲫败血症血液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灭活疫苗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后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血液和生化指标的影响,将异育银鲫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免疫组,在处理后18 h和36 h时断尾采血,分离得到抗凝血和血清,分别测定8项血液指标和13项与免疫相关的生化指标。处理后18 h,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Cl-差异显著,其他指标无显著差异,而免疫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差异;处理后36h,感染组9项指标(MCH、MCHC、WBC、RBC、Cl-、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糖)出现极显著差异,8项指标(MCV、HGB、HCT、总蛋白、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尿酸)差异显著,免疫组指标除WBC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灭活疫苗能够对鱼体产生较强的免疫保护力,有助于减轻致病菌对鱼体的损害程度,增强了鱼体的免疫抵抗力。  相似文献   

11.
氟苯尼考在鲫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首先建立了鲫血浆中氟苯尼考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RT-HPLC)。其相关系数r>0.999,日内和日间的平均精密度分别在5%、12%以内,萃取回收率为85.2%~93.1%,准确度为87.7%~105.3%,血浆内的最低检测限为0.015μg/mL。以10 mg/(kg.d)剂量的氟苯尼考对鲫进行单次口灌,得出氟苯尼考在鲫血浆中的药动学符合一室模型,一级速率吸收,一级速率消除。其消除半衰期为9.7 h,表观分布容积为2.49 L/kg,总体清除率为0.18 L/(kg.h),最大血药浓度2.99μg/mL、达峰时间为4.1 h。表明氟苯尼考在鲫体内具有吸收快,分布广泛,消除较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鲫鱼出血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翔  宋文华  富丽静 《水利渔业》2007,27(3):109-110
自患出血病的2龄鲫鱼肝、肾、脾中分离出3株细菌,肌肉注射感染,均能复制出原始症状。经鉴定,分离自肝的细菌为解藻朊酸弧菌,分离自肾、脾的细菌为维罗那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其中解藻朊酸弧菌的毒力更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西丁等抗生素对2种致病菌均较敏感,氨苄西林对2种菌耐药。  相似文献   

13.
镉对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的诱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丁磊 《水产学报》2005,29(1):55-59
以Cd2 浓度1.25mg·kg-1腹腔注射染鲫,以富含T、B、NK细胞及单核细胞的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效应细胞,用亚显微形态分析、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FCM)等方法进行Cd2 诱导鲫PBMC凋亡的研究。电镜显示染镉细胞的染色质边聚、中聚并向胞浆突出和断裂,胞浆内细胞器结构不清晰并见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对照细胞的核呈马蹄形,染色质分布均匀,胞浆内细胞器结构清晰可辨。SCGE显示染镉细胞呈现DNA边聚化的彗星小头及DNA片段移动形成的彗星尾,对照细胞的核骨架边缘清晰;染镉处理14、17和21d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9.4%、16.4%和5.6%,明显高于对照组(1.1%)(P<0.05)。DNA凝胶电泳显示染镉细胞出现180~220bp整数倍的DNA梯状带,14和17d的梯状带较21d明显;对照细胞的DNA为一条带。FCM显示染镉细胞的亚二倍体峰清晰可见,对照细胞的亚二倍体峰几乎看不见;染镉处理14、17和21d的亚二倍体峰细胞量分别为17.5%、23.6%和8.2%,明显高于对照组(1.4%)(P<0.05)。因此,体内染镉可诱导鲫PBMC凋亡并在14~17d达到峰值,21d时则可能由于DNA的损伤修复而得以缓解,由此推测镉诱导鲫PBMC凋亡是其致细胞病变死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低浓度镉致鲫免疫系统损伤,极有可能通过直接诱导免疫细胞凋亡而实现。  相似文献   

14.
鲫鱼形态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个体的鲫鱼在鱼体形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给仿生鲫鱼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找出不同个体鲫鱼之间在鱼体形态上的一些共性是十分有意义且非常必要的工作。选择个体差异很大的两组鲫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鱼体的轮廓曲线和长度两个形态学参数进行分析,寻求个体差异对它们的影响。鱼体轮廓曲线主要包括体侧轮廓曲线、背部轮廓曲线和腹部轮廓曲线;长度则包括体长、叉长和总长。对比发现,不同大小鲫鱼的轮廓曲线存在很大差别,但是相对鱼体长度的无量纲量之间却没有太大的差别。也就是说鲫鱼个体差异对于鱼体无量纲化的轮廓曲线没有太大的影响。同时还发现,鲫鱼体长、叉长和总长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且不受个体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鲫鱼快速繁育技术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的天气温度,人为地控制雌鱼的产卵,进行人工繁殖,获得大量鱼苗。方法简单易行,可以节约大量的生产成本。繁殖的鱼苗数量多、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白鲫组织器官同工酶的生化与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白鲫心肌、肝脏、肾脏、肌肉、鳃、卵粒、脑进行了4种同工酶(MDH、LDH、EST、ADH)初步研究,并对各同工酶的位点及酶谱进行了分析。白鲫组织器官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各组织器官同工酶条带较简单。LDH同工酶谱不是经典的5条带,出现了许多亚酶带。  相似文献   

17.
唐江芳  郑曙明 《水利渔业》2007,27(3):105-107
试验研究了五倍子、复方抗菌剂对鲫鱼CYP3A酶活性的影响。设计复方抗菌剂浓度分别为30mg/kg、10 mg/kg和五倍子浓度为30 mg/kg,采用灌肠给药对鲫鱼进行处理;在试验的第3、7、10天取样测定其肝和肾组织中CYP3A的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复方抗菌剂30 mg/kg处理组和五倍子30 mg/kg处理组的肝CYP3A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在处理第10天,肝CYP3A酶活性较前2次的降低极显著(P<0.01);而复方抗菌剂10 mg/kg组的肝CYP3A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对于肾组织,各药物组的CYP3A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6±2)℃、自然光照条件下,以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研究对象,设定3种投喂方式。实验饵料为水蚯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第1种方式为连续投喂,整个实验期间不间断;第2种连续投喂4 d后饥饿1 d;第3种连续投喂2 d后饥饿1 d。3种方式分别以S0(对照组)、S1/4和S1/2表示。实验周期均为30 d。结果显示,长吻和异育银鲫在3种处理条件下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草鱼在S0组(对照组)和S1/4组的终体重无显著差异,S1/2组的终体重显著降低。这表明,长吻和异育银鲫在S1/4和S1/2组时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而草鱼只在S1/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在S1/2组则发生部分补偿生长。结论认为,长吻和异育银鲫的补偿生长能力要强于草鱼。3种鱼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比都没有显著差异,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实际摄食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以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苗[(136.70±7.98)g]为实验对象,监测4种环境源性胁迫(高pH 9.2、低溶氧2 mg·L~(-1)、高亚氮2 mg·L~(-1)和高氨氮4 mg·L~(-1))下第3、7、10、15天血浆内皮质醇(COR)、葡萄糖(GLU)、I型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2(IL-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免疫球蛋白M(Ig M)、补体3(C3)以及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COR经高pH、高亚氮和高氨氮胁迫时显著升高,而SOD显著降低,Ig M经高亚氮和高氨氮胁迫时亦显著升高,表明COR、SOD和Ig M可能是广源性的胁迫状态指示指标,COR和Ig M的升高以及SOD活力的降低指示异育银鲫可能处于被胁迫状态。GLU、IFN和C3只经高氨氮胁迫时显著升高,且响应幅度剧烈,表明GLU、IFN和C3可能是灵敏且狭源性的应激指示指标,高水平指示机体可能处于氨氮应激状态。IFN和MDA经高亚氮和高氨氮胁迫时,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趋势:氨氮胁迫时IFN和MDA显著升高,但亚氮胁迫时则显著降低,表明IFN和MDA响应模式可能具有特异性,不适合指示综合应激状态。  相似文献   

20.
生物絮团技术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在沿海滩涂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实验以滩涂主要养殖种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按照BFT养殖模式(BFT组,不换水,只补存蒸发掉或取样部分的水分)和一般养殖模式(对照组,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分别饲养,测定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的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热休克蛋白HSP70的相对表达,人工感染试验对比分析BFT养殖模式组和一般养殖模式组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BFT组异育银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BFT组异育银鲫肠道中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53.10%、28.10%和17.99%;(3)BFT组异育银鲫体表黏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4)BFT组脾、肾、肝和鳃中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29倍、1.34倍、1.87倍和1.68倍;(5)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人工感染试验证实,BFT组异育银鲫抗细菌感染能力显著增强。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适于异育银鲫养殖,可促进鱼体生长,增强其应激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