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梨灰霉病是梨果储藏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不仅影响果实品质,还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Romanazzi et al.,2016)。生物防治作为环保、安全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链霉菌因其种类繁多、代谢产物丰富、作用方式多样等优点,已成为重要的生物防治微生物资源,但其在梨灰霉病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应用较少(孙平平等,2016)。因此,本研究以灰葡萄孢为供试病原菌,筛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武夷菌素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本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测定、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测定、胼胝质沉积测定、离体叶片和果实防治等试验,发现武夷菌素可以抑制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浓度达到120μg/mL时,对菌丝的抑制作用达到94.3%;当浓度达到100μg/mL时,武夷菌素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可达到96.0%;通过离体叶片及果实防效试验发现,武夷菌素浓度达到120μg/mL时,防治效果分别为87.5%和96.6%。武夷菌素可以显著降低灰霉病菌的草酸合成能力,导致其致病力减弱,从而减轻灰霉病菌对寄主的侵染。武夷菌素能够通过诱导葡萄叶片的胼胝质沉积,增加葡萄组织的防御能力,从而起到有效防治灰霉病的作用。综上所述,武夷菌素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生物防治药剂进行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灰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用于灰霉病生物防治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生防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了目前灰霉病等植物病害生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地区不同葡萄设施栽培模式下开展葡萄灰霉病田间防治试验,探讨了不同栽培模式的葡萄灰霉病的发生情况,以及施用生物农药哈茨木霉菌+几丁聚糖和化学农药嘧霉胺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双膜覆盖栽培模式的葡萄灰霉病发生最早且最重。哈茨木霉菌+几丁聚糖在喷施3次后对各栽培模式的葡萄灰霉病的病指防效均达80%以上。其中,对双膜、单膜覆盖栽培模式的灰霉病的总体防效高于嘧霉胺,对避雨栽培模式的灰霉病的总体防效与嘧霉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葡萄灰霉病防治药剂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寻找安全高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药剂,本文对葡萄灰霉病防治药剂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灰霉病感病区可选用(速克灵)或(灰霉星)进行治疗保护,在葡萄灰霉病未感区可选用50%多·福可湿性粉剂或(大加托)进行预防保护,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灰霉病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葡萄果实的品质和产量。为明确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本研究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四霉素和啶酰菌胺对采自云南省宾川县、湖北省武汉市和辽宁省北镇市60株葡萄灰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葡萄灰霉病菌对四霉素和啶酰菌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245和1.115 μg/mL;上述葡萄灰霉病菌均对四霉素敏感,而11.7%的菌株表现为啶酰菌胺抗性。并且四霉素与啶酰菌胺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r=-0.040,P>0.05)。因此,四霉素可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候选药剂,研究结果对两种杀菌剂的科学使用以及葡萄灰霉病的可持续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木霉菌REMI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不同木霉菌转化体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及机理,为木霉菌生物防治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介导基因整合技术(restriction enzyme-mediated integration,REMI),通过插入线性化质粒DNA获得了生物防治番茄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效果优于出发菌T21菌株(出发菌)的3个木霉菌转化体Ttrm31、Ttrm34和Ttrm55,对侵染花器和叶片的灰霉病防效分别比原生物防治木霉菌株提高了16.9%和8%。木霉菌转化体的产孢能力、分生孢子的萌发率、对碳氮源的利用能力及对高温的抵抗能力都有所提高;木霉菌转化体本身产生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均比出发菌高,因此通过REMI技术可以获得新的有益木霉菌转化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物菌株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水平。说明REMI技术可以用于改良生防木霉菌株的功能,提高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汉沽茶淀牌玫瑰香葡萄,在天津、北京及东北等地区享誉盛名.由于气候、管理等综合因素影响,2003年9月葡萄灰霉病大面积发生,平均减产约20%,重发生果园一般减产超过50%,在该地区几十年葡萄栽培史上,首次因葡萄灰霉病造成葡萄大范围减产.笔者在大量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葡萄灰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以葡萄灰霉病病菌为供试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研究了葡萄果穗附生细菌对葡萄灰霉病的拮抗效果。同时,进行生理生化、16S r DNA序列鉴定与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得到的13株附生细菌中,其中11株对葡萄灰霉病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且拮抗菌的保护作用优于治疗作用。其中,B5和B12对葡萄灰霉病病菌孢子的抑菌率均为100%,对葡萄灰霉病病菌菌丝的抑菌率分别为14.49%和15.17%,显著高于其他拮抗菌(P0.05)。B5、B12菌株具有良好的拮抗和离体抑制效果,拮抗菌鉴定与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B5属于芽孢杆菌属,B12属于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的抑制率。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环酰菌胺对葡萄灰霉病菌EC_(50)为0.479 2mg/L,高于对照药剂异菌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