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湖北省沿江麦区小麦赤霉病常年重发、北部麦区赤霉病发生频率大大增加的严峻态势下,分区域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关键防控技术试验示范。小麦赤霉病在湖北省的发生程度呈现南轻北重的特点,以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丙环唑乳油防治2次的平均防效最高,达到91.9%,其次是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和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交替各防治1次,防效为90.9%;纯增收益最高的是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和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交替各防治1次,纯增收270.5元/667m2,其次是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和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交替各防治1次,纯增收265元/667m2。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小麦赤霉病近年在河南麦区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呈加快、加重态势。为探索农药助剂克欧森·农药导航对农药的增效作用,本文进行了小麦田间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克欧森·农药导航对40%戊唑醇·咪鲜胺、15%丙硫菌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且能兼治小麦纹枯病和促进小麦增产,建议推广应用,推荐使用剂量以10mL/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15.
2019年-2020年, 在安徽贵池进行了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试验示范, 并依据预测结果指导大田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以确定最佳的药剂使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在最佳防治时期前15 d内预测小麦蜡熟期赤霉病的病穗率, 预测准确度达100%。2020年, 依据该监测预警系统预测结果及赤霉病病穗率防治指标, 在小麦扬花初期及1周后每667 m2分别使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 mL和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0 mL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优药剂用量, 防治效果达95.32%。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几种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在枣阳市原属偶发性病害,但2000年后持续偏重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3·24万hm2,每年造成小麦损失约1 00 t,多菌灵在我市防治小麦赤霉病已使用20多年了,病原物已产生抗药性,防效大大地降低。2005年又是一个发生偏重年份,进行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25%使百克乳油(有效成份:咪鲜胺);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使百功可湿性粉剂(有效成份:咪鲜胺锰盐);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龙克菌悬浮剂(有效成份:噻菌铜);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有效成份: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