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控制豚草的蔓延扩散,通过普查及定点观察的方法,调查豚草在伊犁河谷的发生分布情况,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分析其发生原因。豚草目前在伊犁河谷主要分布在新源县部分乡镇的路边。玉米田内也有少量分布。豚草发生、蔓延的原因主要是豚草种子由交通工具、人为裹挟带入及随水流进入农田。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分别是我国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危害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目前已经在新疆伊犁河谷呈快速扩散趋势。文中通过对比分析2010~2016年的两个物种的分布状况,研究这两个物种在伊犁河谷的入侵及扩散特征。结果表明:(1)在入侵速度上,2010年豚草和三裂叶豚草开始入侵伊犁河谷,新源县是两个物种的主要分布区,2011年至2013年呈点状分布,2014年后大面积爆发。2016年豚草和三裂叶豚草面积分别是1015km~2、215 km~2,是2010年的10150倍、2150倍;2016年在100个调查样点的分布频度分别为0.52、0.38,是2010年的52倍、38倍,两个物种的分布频度是意大利苍耳和刺苍耳的5~9倍。(2)种子传播是两个物种的主要扩散方式。长距离扩散主要沿道路和河流,主要传播方式为人畜活动(车辆、人员往来,牛羊转场等)和流水(巩乃斯河);局部扩散主要以道路和河流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主要传播方式为山间、田间、路边流水,人畜活动(农牧活动,车辆、人员往来等),地势(种子从高处向低处传播)等。  相似文献   

3.
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为菊科(Compositae)苍耳属(Xanthium)植物,多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危害较大,被誉为恶性入侵植物。本文对刺苍耳的形态学特性、物候学特性、繁殖特性、生理生态特性、应用价值、入侵及预防等方面进行归纳,发现刺苍耳花期长、结实量高、繁殖能力强、耐寒性较强,总苞具钩刺,能通过牛羊、货物等广泛传播,环境适应性强,这为刺苍耳大面积的繁衍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刺苍耳可用于生物柴油、吸附剂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其能通过化感作用抑制本土植物的生长发育,对入侵地危害极大,且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后续在应对入侵机制和防治措施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进行科学有效的生物防控,减轻其入侵危害,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苍耳属(Xanthium L.)植物具有较强的入侵性,对农林业生产有较大的影响.为有效防治和控制刺苍耳(X.spinosum)和意大利苍耳(X.italicum)在宁夏的入侵态势,对这2种植物在宁夏的入侵情况、分布状况、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刺苍耳在宁夏地区以同心县为中心,形成了严重的入侵危害,并开始向周边...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 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据?在田间寄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tCOⅠ基因测序和OR4基因酶切法对混生区内4个主要县市5种寄主上的986个疑似玉米螟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混生区内玉米螟的野外寄主主要是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 偶见苍耳?大麻?反枝苋等?942个样本被鉴定为亚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02%~100%; 44个样本被鉴定为欧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24%~100%?亚洲玉米螟在混生区内所有调查地内均有分布, 且比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 其主要取食并分布在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上, 混生比例依次为73.33%~100%?100%?88.89%~100%?95.00%~100%?100%?欧洲玉米螟分布则极为有限, 目前仅主要分布在紧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和伊犁河谷最东部?西天山腹地新源县的极少数区域, 所占比例较低, 且主要取食玉米, 偶见取食稗草?狗尾草, 在3种寄主上的混生比例依次为0~26.67%?0~11.11%?0~5.00%?所有样本未发现杂合个体, 均为纯合体?综上, 亚洲玉米螟目前已在混生区内所有主要寄主植物上均成功取代欧洲玉米螟, 成为混生区绝对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伊犁野果林包括霍城县的大西沟、小西沟、新二台,向东到新源县的交托海、铁木尔勒克以及巩留县的核桃沟。85年和86年我们用两年时间,对伊犁地区野果林及其附近的植物进行了调查,通过鉴定、整理分类,共采集植物标本1005号。经统计野果林的野生种子植物有59科,219属,399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5种。被子植物56科,216属,394种。组  相似文献   

7.
在2012—2017年通过普查和定点观察,调查天山假狼毒在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和特克斯县的发生分布情况,并进行生物学特性观察。结果表明,天山假狼毒在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均有分布。天山假狼毒以根繁殖,根木质,黄褐色或淡褐色;茎直立,自基部发出,不分枝,草质或近基部稍木质;叶互生,椭圆形,全缘;花盘环状,花柱丝状;坚果绿色,包藏于宿存的花萼筒基部,椭圆形。成熟的果实失水之后脱落,椭圆形,褐色或浅褐色。天山假狼毒在4月上旬出苗;4月上旬至5月初为苗期;4月下旬至5月底为现蕾期,4月下旬为现蕾初期,5月中下旬为现蕾盛花期;5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花期,5月中旬为初花期,6月上中旬为盛花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天山假狼毒逐渐开始衰老;9月上旬叶片开始变黄、干枯、脱落。  相似文献   

8.
新疆人工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演变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新疆人工灌溉绿洲形成的自然条件取决于水文、地貌、土壤和植被,并与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活动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及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的古绿洲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三角洲上;老绿洲多在冲积扇中下部和冲积平原;新绿洲则多在老绿洲的外围和边缘.吐鲁番盆地在依靠火焰山泉水灌溉时,绿洲在火焰山以南;18世纪以后,绿洲主要分布在依靠坎儿井灌溉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后,实行渠、库、井联合灌溉,绿洲原地不断扩大.天山北麓平原,绿洲最初在交通和军事据点,后发展成一条河一小块绿洲.1949年后由于农垦事业的发展,才将小块绿洲扩大连接成绿洲带.伊犁河谷,起初依靠山溪小河灌溉,绿洲只是小块分布在伊宁和霍城.此后,引伊犁河水,开发的土地多在河谷平原的阶地上,整个伊犁河谷成为新疆最大的绿洲之一.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是伊犁河谷生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不论开展生态治理或是进一步开发,都无法回避土壤侵蚀问题。研究侵蚀分布,区划保护重点,才能明确开发方向。生态服务价值估算还没有规范标准,采用不同方法可能出现差异较大的估值,缺乏可比性,严重阻碍将生态服务价值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由此基于伊犁河谷2001—2013年的多项遥感数据,采用指标法和当量法两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案,借助多项经验模型结合实际数据修正,估算了伊犁自然生态针对水土保持的服务价值,并探讨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最后尝试综合两方案的估值。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伊犁河谷年均水土保持量为2.64×10^8t;指标法估算在2.38×10^8~4.72×10^8元,当量法估算在182.99×10^8~201.81×10^8元。综合评定伊犁河谷生态服务土壤价值年均为23.95×10^8元;主要变化趋势为"降—升—降";最高和最低价值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12年;土壤生态保持较优区域为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偏低地区是伊宁县和伊宁市。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是伊犁河谷生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不论开展生态治理或是进一步开发,都无法回避土壤侵蚀问题。研究侵蚀分布,区划保护重点,才能明确开发方向。生态服务价值估算还没有规范标准,采用不同方法可能出现差异较大的估值,缺乏可比性,严重阻碍将生态服务价值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由此基于伊犁河谷2001—2013年的多项遥感数据,采用指标法和当量法两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案,借助多项经验模型结合实际数据修正,估算了伊犁自然生态针对水土保持的服务价值,并探讨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最后尝试综合两方案的估值。结果显示:研究期内伊犁河谷年均水土保持量为2.64×10~8t;指标法估算在2.38×10~8~4.72×10~8元,当量法估算在182.99×10~8~201.81×10~8元。综合评定伊犁河谷生态服务土壤价值年均为23.95×10~8元;主要变化趋势为"降—升—降";最高和最低价值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12年;土壤生态保持较优区域为昭苏县和特克斯县;偏低地区是伊宁县和伊宁市。  相似文献   

11.
选取伊犁河谷昭苏县镰叶锦鸡儿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土壤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土壤易氧化碳R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分布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分析镰叶锦鸡儿湿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机碳表征指数两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镰叶锦鸡儿湿地的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垂直剖面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镰叶锦鸡儿湿地解放桥有锦鸡儿剖面的土壤酶活性和活性有机碳表征指数的含量均大于无锦鸡儿剖面,表明镰叶锦鸡儿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提高土壤酶活性与活性有机碳含量;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表明土壤酶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QIU Dong 《干旱区科学》2022,14(12):1413-1439
Malus sieversii (wild apple tree), only distributed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Central Asia, is a tertiary relic species and an ancestral species of cultivated apples. However, existing natural populations of wild apple trees have been declining. To d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growth status of declining wild apple tre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narrow valley area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three years (2016-2018) at four elevations (1300, 1400, 1500, and 1600 m) in the Qiaolakesai Valley (a typical longitudinal narrow valley in the Yili River Valley) of the western Tianshan Mountains in Xinyuan County,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Projective coverage, dead branch percentage, and 18 twig traits (these 20 parameters were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plant traits) were determined to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growth status of declining wild apple trees. The values of dead branch percentage ranged from 36% to 59%, with a mean of 40%. Year generally showed higher impact on plant traits than elevation. In 2017 and 2018, projective coverage, leaf size, 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nitrogen to phosphorous ratio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those in 2016. However, dead branch percentage and leaf and stem phosphorous concentrations showed the opposite trend. Most of the topological parameters of plant trait networks differed in the three years, but the strength of trait-trait associa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The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s (MDT), annual accumulative precipitation,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soil pH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plant trait matrix. The growth status of declining wild apple trees was directly and positively affected by MDT and leaf size. In conclusion, the growth of declining wild apple trees distributed in the narrow valley areas was more sensitive to interannu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n elevation changes. 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revealing the decline mechanism of wild apple tree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伊犁野生阿魏菇资源,于2017-2019年采用踏查及实地样方取样和实验室数据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伊犁野生阿魏菇资源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伊犁野生阿魏菇是一种分布在伊宁县新疆阿魏原生境保护区内的中低温型食、药兼用菌。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发生区土壤偏碱性,且含水率只有1.56%-9.87%,有机质含量在0.9%-1.76%,速效氮含量在32.53-42.60mg/kg,速效磷的含量在3.84-4.28mg/kg,均比较缺乏,速效钾含量比较丰富,在158.67-162.92mg/kg之间。土壤中所含的细菌数量为106个/g,放线菌为105个/g,真菌为103个/g。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加之人为破坏,致使阿魏菇分布面积急剧缩小,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入侵植物刺苍耳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实验法,研究刺苍耳([WTBX]Xanthium spinosum[WTBZ])不同构件的水浸提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刺苍耳植株不同构件的提取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的萌发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根、茎和叶水浸液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012 50 g·mL-1,且化感作用随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刺苍耳根、茎、叶水浸液对小麦和苜蓿种子萌发的抑制, 不仅表现为降低种子的最终发芽率,还表现为延长种子的萌发周期。不同构件水浸液的化感效应强度整体表现为:叶>根>茎,并且化感效应强度随水浸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玛纳斯河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独特,且具有干旱区生态系统的特点。近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使用AHP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确立了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多个指标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了指标权重评定,通过计算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系统目前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新疆荒漠绿洲区越冬亚洲玉米螟病原真菌多样性,2019-2020年采集了新疆5个地/州6个县/市185个样点的越冬玉米螟幼虫,进行病原真菌分离、鉴定。2年共获被感染越冬玉米螟幼虫534个,分离出136株昆虫病原真菌,隶属于7目7科9属14种。其中,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22.1%)、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19.9%)、镰孢霉Fusarium sp.为优势种,相对分离频率(RDF)分别为22.1%、19.9%和13.2%;花腐镰孢菌Fusarium anthophilum(9.6%)、波兰青霉菌Penicillium polonicum(2.9%)、雷斯青霉菌Penicillium raistrickii(1.5%)、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6.6%)、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3.7%)、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2.2%)、多头被孢霉Mortierella polycephala(5.9%)、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5.2%)、直立枝顶孢霉Acremonium strictum(2.9%)、C. perangustum(3.68%)为常见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0.7%)为稀有种。乌鲁木齐市新市区昆虫病原真菌相对多度最高(41.4%),昌吉州昌吉市次之(21.4%),喀什地区疏勒县(11.4%)最低;伊犁州霍尔果斯市病原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较高;昌吉州昌吉市与乌鲁木齐新市区、伊犁州新源县与昌吉州昌吉市及伊犁州霍尔果斯市与喀什地区疏勒县的越冬玉米螟病原真菌中等相似。2年真菌致死率最高的均为乌鲁木齐新市区,分别为28%和14.6%,2019年各采集地区间亚洲玉米螟感染优势病原真菌致死率差异性均显著,2020年各采集地区玉米螟感染白僵菌属致死率差异性显著,而曲霉属和镰刀菌属无显著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保护与利用当地真菌资源,促进亚洲玉米螟绿色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方案制定与产品类型策划是区域旅游规划中最具创意的研究环节。以伊犁河谷地区为例,遵循旅游产品策划与创新的战略逻辑结构,提出了伊犁河谷地区三大主导系列产品、三大专项系列产品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方案。以期对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最大化区域旅游资源效益,实现旅游新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新疆霍城地区树轮年表的建立及气候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霍城地区5个树轮年表多项统计特征参数的对比,表明差值树轮年表对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应用潜力.在5个差值树轮年表中,阿里比萨依和霍尔果斯年表包含了较多的气候信息.将5个差值树轮年表与附近的霍城和霍尔果斯气象站1960-2005年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进行相关普查.结果发现:2个低海拔树轮差值年表的平均年表与2站当年5月降水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好;而3个上树线树轮差值年表的平均年表与2站上年12月的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好,其正相关均具有明显的树木生理学意义.对代表性较好的阿里比萨依差值树轮年表进行31年滑动平均发现,其年轮指数具有6高5低的阶段性变化,其变化与伊犁河1818-1990年的丰枯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2013—2014年在新疆昭苏县乌鲁空盖草原选用270 g/L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氯氨吡啶酸钾盐水乳剂和21%氯氨吡啶酸水剂不同浓度对草原毒草——天山假狼毒进行群落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70 g/L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氯氨吡啶酸钾盐水乳剂和21%氯氨吡啶酸水剂不同浓度均对天山假狼毒群落生长产生影响,与使用浓度呈正相关;其中使用270 g/L三氯吡氧乙酸丁氧基乙酯·氯氨吡啶酸钾盐水乳剂6 000 m L/hm2明显抑制天山假狼毒群落正常生长,并且对禾本科牧草安全性较高,同时禾本科牧草数量和产草量明显增加,可作为防除天山假狼毒群落生长的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