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桑蚕、柞蚕和蓖麻蚕,是当今世界绢丝业生产的三大资源.蓖麻蚕原产印度,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饲养历史,在产地已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手工生产方式为主,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绢丝织工艺及产业,被誉为“穷人的至宝”.我国自五十年代初成功地引进蓖麻蚕并加发展以来,最高年产茧量1965年曾达到42000多吨(折茧皮6000吨左右),并初步形成了十多个主产基地省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绢纺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国内市场,增加了出口创汇.后因十年动乱,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直至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才渐有恢复的起色.1985年据广西、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不完全统计,共产蓖麻蚕鲜茧  相似文献   

2.
高州县沿鉴江两岸有大量适桑土地。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曾利用这些低洼地、河滩地、山坡地种桑,年产茧100吨左右。1980年之后,采取“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稳步发展”的方针,到1985年全县桑面积达到25462亩,年产茧1500吨左右,创全县历史最高水平。之后,由于种种原因,致使蚕桑生产急剧下降,但年产茧量仍一直保持在500吨以上,且从1088年开始,蚕桑生产又有了回升的势头。据1989年底统计,全县桑面积达8753亩,比最低潮的1987年底4574亩增加91%。1989年投产面积为5707亩,发放蚕种28307张,比1988年25613张增加10.5%,产茧745吨,比1988年640吨增产16.4%,平均单张产茧24.9公斤,是历史最高纪录。高州县蚕桑生产之所以得到恢复发  相似文献   

3.
广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均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栽桑养蚕,缫丝织绸,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到清末和国民前期,养蚕业得到较迅速的发展,1931年产鲜茧3250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后来因战争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至1949年产鲜茧量仅95吨.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得到恢复,1979年产鲜茧1650吨.改革开放以来,蚕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至1984年恢复到1931年的历史产量水平.1985年突破年产鲜茧5000吨.尔后,因蚕茧收购价格下浮,茧贱伤农,蚕农大量挖桑,产量急剧下降.1987年降至3282吨,经此挫折教训,调整了茧价,1989年又恢复到1985年的产量水平;1990年达  相似文献   

4.
兰桂莲 《广西蚕业》1998,35(1):30-33
我市养蚕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代就有种桑养蚕的习惯,但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致使蚕业生产一落千丈,我市种桑养蚕就此消失。60年代为发展蓖麻蚕,建立了市蚕种站,1968年开始恢复桑蚕,鼎盛期的1973年,全市桑园面积2668多公顷,年产茧30多吨,  相似文献   

5.
一、马桑蚕生产的现状我站在1966年利用马桑叶饲养蓖麻蚕获得成功后,在全州迅速推广;1967年发展到7万多盒,产茧皮100多吨,以后由于销售渠道不通而停止生产.1986年全国蓖麻蚕学术讨论会在我州召开以来,马桑蚕生产开始有了恢复.在恢复发展过程中,得到农牧渔业部、省山区经济开发办、省农业厅、省丝绸公司的大力支持和  相似文献   

6.
我地区利用木薯叶养蓖麻蚕(木薯蚕)是在六十年代初兴起的.饲养量最多是1965年,共养90085盒,产茧皮61吨,超过万盒的有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县.当时饲养量之多、普及之广,形成了群众性养蚕高湖.但由于种种原因,生产逐年下降,八十年代初已停止了生产.近年来,随着绢丝工艺技术的进步,绢丝和其他纤维混纺的绢织物,已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供不应求.是恢复木薯蚕生产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7.
蓖麻蚕生产在我省已有30多年的历史,年最高产量时曾达到过178.52吨.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商品经济发展很快.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蓖麻蚕茧皮的价格虽几次作了调整,仍适应不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蓖麻蚕生产在市场上一度失去了竞争能力,省公司虽也采取一些措施,但发展速度仍很缓慢.85年放种3900盒,收茧皮6.85吨;86年生产蚕种11110盒,仅放出7560盒,损失3550  相似文献   

8.
谈我区蚕业生产适度规模的走向广西的蚕业生产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年产茧量名列全国第八位,有的县市已步入规模生产,有14个县市年产鲜蚕茧500吨以上,其中宜州市投产桑园已达1458公顷,年产茧2025吨,居全区之首。14个县市年产茧1.38万吨,占...  相似文献   

9.
<正> 无锡县的蚕茧生产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新中国成立初,1950年产茧2100吨,1968年产茧4400吨,但以后即滑坡下降,其间虽有一度回升,但未能稳定,到1988年仅产茧850吨。近年无锡县蚕茧生产下降的原因是复杂的,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无锡县的  相似文献   

10.
《广西蚕业》1995,32(1):1-2
广西的蚕业生产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年产茧量名列全国第八位,有的县市已步入规模生严,有14个县市年产鲜蚕茧500吨以上,其中宜州市投产桑园已达1458公顷,年产茧2025吨,居全区之首。14个县市年产茧1.38万吨,占垒区1.84万吨的75.13%,有48个村公所年产茧50吨以上,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木薯叶养蓖麻蚕是我县的创举.六十年代发展很快,产量最多年份是1965年,饲养量达80000多盒,产茧皮60多吨(1300多担)名列全区前茅.由于十年动乱的破坏,加上蚕茧价格偏低等原因,到八十年代初已基本停产.我场名为蚕种场,实已转产繁殖鱼苗为主.  相似文献   

12.
我省蓖麻蚕生产60年代初期开始推广,发展较快,1967年蓖麻蚕茧皮收购量曾达14000担,后来由于工商关系及生产管理等问题处理不当而下降,几年来只作了越年种茧保育和饲养试验,很少推广.1981年重点恢复发展,共养原种243合,由于严重干旱仪繁殖饲养普通种:二千余合,予计收购蓖麻蚕茧皮约九千多斤.一、蓖麻蚕越冬种茧保育1971年从河北承德蚕研所引进白血系统中的蓝皮,经过低温饲育,增强蛹体越冬性  相似文献   

13.
罗红柏 《四川蚕业》2010,38(3):47-48
1蓬安县蚕业土地流转历程及现状 在蓬安蚕桑发展进程中,较早就进行了桑园地流转探索。从1989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蚕桑吨茧户,要求全县发展年产吨茧的农户500户,年产半吨茧的农户1000户,户平有桑园达到8亩以上。而规划有技术、有劳力的农户,  相似文献   

14.
广西种有木薯的地方,蚕农多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因此,蓖麻蚕又通称木薯蚕.用木薯叶养蓖麻蚕岑溪县是1956年试验成功的,但到六十年代,全区才普遍推广.六十年代中期,广西的蓖麻蚕生产发展很快,当时饲养量之多,普及之广.均超过原定规划.1961年至1970年10年间,共养蚕393万盒.产茧皮5211吨,其中饲养量最多  相似文献   

15.
徐其楚 《广西蚕业》1996,33(1):49-50
大新县群众用木薯叶养蓖麻蚕已有30多年的历史,60年代曾一度大发展,到了80年代末又一度兴起.1988~1989年共饲养蚕种9170盒,产蚕茧(茧皮)18.37吨,两年合计蚕农共收入148.86万元。群众已普遍知道,用木薯叶养蚕,不仅是就地取材,而且投入步、收益快,在夏秋季饲养约20天即可收获一批,确实是农村一项“短平快”的农副业生产。由于市场、茧价等原困.1990年又停产,多年来.我县的木薯要生产处于断断续续、时起时伏的不稳定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六○年为了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各级领导十分重视蓖麻蚕生产,制订了鼓励蓖麻生产的饲养方针和奖售政策,宣传发动群众养蚕.蓖麻蚕生产很快就在全国大多数省发展了.广东省湛江地区一九六二年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二万五千合,收茧皮七百六十五担 一九六三年饲养二十八万另三百五十合,收茧皮一万另四百二十九担,到一九六四年饲养量达四十五万合,收茧皮一万六千另五十六担.但一九六六年以后,我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十年动乱,蓖麻蚕生产方针政策改变,及错误路线的干扰破坏,挫伤了群众养蚕积极性,使蓖麻蚕产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17.
1985年,我县第一次创造了蚕茧生产历史最高纪录——年产茧1,800多吨之后,由于蚕茧价格下跌,并取消了化肥奖售政策,严重挫伤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导致1986、1987连续两年蚕茧生产下降。从1988年起,我县蚕桑生产又开始恢复了元气,并逐年稳步回升。1992年第二次又创我县历史最高纪录——年产茧1,900多吨。即使1992年遇到连续两次调低茧价,1993年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上众多的发酵乳产品中的最为流行的酸奶制品,早在20世纪中叶在欧洲的保加利亚就已形成规模生产。但自60年代初,瑞士人发现了将水果果料加入天然纯酸奶(不加糖的酸奶)中而明显改变了原有酸奶的风味与口感,并使产品多样化,才使酸奶在欧洲许多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生产的迅速发展阶段并且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与国家得以推广。我国酸奶生产时间虽然滞后,但发展也相当迅速。80年代初北京率先开始商业化酸奶生产,如1982年年产仅1180吨,但到了1989年已年产3.3万吨,八年中产量增加了近30倍。目前,酸奶生产也成为我国液态乳中除巴氏杀菌…  相似文献   

19.
<正>同里镇位于吴江市的东北部,是一个田多人少的产粮区,全镇人均交售商品粮居全市第一。蚕桑生产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两次起落,到八十年代初完全处于空白。1989年产业结构调整,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经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桑地面积年年发展,蚕茧产量年年增加,1989年总产2.38吨,1990年56.5吨,1991年337吨,1992年500吨,1993年达到823.6吨,其中晚秋总产已跃居全市第一,成为吴江又一个蚕茧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樊民军  郑琳 《蚕学通讯》2001,21(3):20-22
重庆市是国务院文件中确定的七个蚕业生产主产省区之一 ,目前其数量排位第五 ,是重庆市农业项目中唯一一个在全国排位前几名的产业。重庆市政府已把蚕业作为农村的3个重要产业 (香桂、蚕桑、中药材 )之一 ,“十五”期间要实现产优质茧 5万吨 ,而 2 0 0 0年产茧仅 2 .8万吨。目前我市蚕业发展面临极好的机遇 :一是国务院分析我国“入世”后 1 0个受益的产业中包括有丝绸 ,并提出了“东桑西移”战略 ,即丝绸的原料生产基地要逐步由东部转移到中西部 ,四川、重庆希望最大 ;二是从市场角度看 ,2 0 0 0年全国产茧 47.5万吨 ,而专家们认为我国产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