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鱼类体液免疫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张永安 《水产学报》2000,24(4):376-381
同高等脊椎动物一样 ,鱼类也是通过免疫系统来抵御外来病原生物的侵害 ,通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防御机制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及自身内环境的稳定。但是 ,近年来鱼类病害发生频繁 ,其中某些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灾难性的危害。这就使得免疫防治技术在鱼病防治中呈现出日趋广阔的应用前景[1] 。因此 ,对鱼类特别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鱼类的免疫系统是鱼体执行免疫功能的机构 ,是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 ,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因子组成。本文着重就鱼类体液免疫因子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包…  相似文献   

2.
中华鳖体液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不同季节用嗜水性单胞杆菌免疫中华鳖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有所不同。7-9月,抗体效价较高,免疫后第20d,效价为1:8,免疫后第30d,效价为1:64,第40do 1:128;而在冬春季免疫中华鳖后,均未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对其进行了2次免疫后,也未见抗体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阐述了凝集素、溶酶体酶、抗菌肽、α2-巨球蛋白、胶原质、钙结合蛋白等几种体液免疫因子在头足类动物免疫发面的研究进展,供研究头足类动物免疫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鸡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原虫病,本病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可导致饲料报酬降低、产蛋减少、胴体质量下降等损失。长期应用抗生素及化学合成药物防制本病不仅使抗药虫株不断出现,而且造成禽产品的化学药物残留超标及环境污染[1],免  相似文献   

5.
鸡球虫病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球虫病是危害现代化养鸡业的重大疫病。目前鸡球虫病的防制主要依赖于药物,但是鸡球虫耐药虫株的频繁出现,研制、开发新的抗球虫药费用极其昂贵,球虫药残留及对环境污染,迫使人们寻找人工免疫的方法防制鸡球虫病。为了制作具有充分保护力的疫苗,必须阐明鸡球虫保护免疫机制,寻找具有免疫功能的保护性抗原。近年来兴起了对球虫病免疫研究热。大量研究表明,鸡球虫免疫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体液免疫、局部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和局部免疫在球虫免疫中占次要地位,细胞免疫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冯汉茹  张其中  罗芬  朱成科  鉏超 《水产学报》2009,33(6):1003-1010
阐明生殖期亲鱼在注射灭活菌苗后的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变化规律,是预防亲鱼产后虚弱患病和仔鱼染病死亡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在试验组和对照组黄颡鱼胸鳍基部分别注射0.2 mL浓度为1.0×108 CFU/mL福尔马林灭活温和气单胞菌苗(F-AS)和0.65%灭菌生理盐水,在免疫后第1、2、4、7、14、21、28、35天,从尾静脉采血,测定外周血液血细胞数量及组成比例,血细胞吞噬活性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注射菌苗后白细胞数量和淋巴细胞的白细胞分类计数逐渐增加,显著高于对照;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吞噬百分比(PP)、吞噬指数(PI)在4~7 d显著高于对照;抗体效价逐渐升高且在第14天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而红细胞数和血栓细胞的白细胞分类计数逐渐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单次注射菌苗后亲鱼可以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1~7 d以增强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非特异细胞免疫为主;7~35 d淋巴细胞增值,并大量释放抗体且在第21天淋巴细胞出现极显著升高,此后虽逐渐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抗体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的时间为1周左右,建议在黄颡鱼催产前10~14 d进行单次菌苗注射以增强亲鱼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正>鸡球虫病是一种较难防治的肠道寄生性原虫病,对养鸡业的危害很大。球虫病发病率高达70%左右,死亡率20%~50%不等。患鸡多愈后生长缓慢,经济效益差。为避免和减少养殖户因球虫病造成的损失,笔者根据实际  相似文献   

8.
《畜禽业》2012,(10):81
<正>(1)疫苗的选择:使用法氏囊亚单位疫苗的鸡群,建议在12~14日龄使用进口法氏囊活疫苗或国产的NF82倍滴口一次。使用活疫苗的鸡群在7日龄可以注射一次新法灭活疫苗。(2)免疫的时间:8日龄之后母源抗体迅速下降,12~14日龄免疫一次的鸡群抗体仍然较低,二次免疫才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3)2次疫苗的间隔时间按说两周较好,但是,为了防止法氏囊病的早期发生,也可以考虑首免一周后就紧跟着二次免疫法氏  相似文献   

9.
邱丽娟 《畜禽业》2009,(8):93-94
<正>鸡球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原虫病。这种病分布广,发生普遍,对雏鸡危害最大。该病是由艾美耳等7种艾美耳球虫引起的传染性消化道寄生虫性机能紊乱性疾病。柔嫩艾美耳  相似文献   

10.
鸡球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性原虫病,暴发时常造成大批死亡。治愈的鸡长期不能彻底康复,生长、发育、增重及产蛋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经济效益大幅下降。笔者在长期的防治实践中,采取了一些的防制措施,收到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母源免疫是提高养殖动物幼体抗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病害防控方面,具有防御在先、操作便利、安全环保等优点,对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鱼类母源免疫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及评析,阐述了母源抗体动态传递、代谢变化规律、保护效力、抗体分子特征和空间分布,以及补体、凝集素、溶菌酶等多种母源免疫因子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鱼类母源免疫研究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进一步深化鱼类母源免疫机理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鱼类免疫应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免疫应答可以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但固有免疫发挥主要作用。固有免疫对病原体的识别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的相互结合实现,这与哺乳类相似。但为适应水生生活,鱼类固有免疫对PAMP的识别范围更广,免疫应答的启动条件更低。固有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具有吞噬和杀伤功能,还可分泌多种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介导发生炎症反应。适应性免疫中,T淋巴细胞通过抗原提呈细胞分解吸收抗原,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类分子递送到细胞表面才能识别。B淋巴细胞分泌产生以免疫球蛋白Ig M为主的抗体分子,而发挥抗体中和作用及免疫调理作用的Ig G在鱼类中比较少见,说明鱼类抗体的免疫功能还处于较低水平。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内鱼类免疫应答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鱼类免疫应答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脂肪源、VC和VE以及上述3种复合营养性添加剂对大菱鲆非特异性免疫力、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鳀鱼鱼油为脂肪源,添加高剂量的VE能提高大菱鲆血清补体活性,并且提高大菱鲆的溶菌酶活性,但不影响大菱鲆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及白细胞总数;饲料中VC含量增加到250mg/kg,大菱鲆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而进一步提高饲料中的VC含量时,其白细胞总数没有显著变化;血清溶菌酶活性在VC含量为250mg/kg时最高。饲料中VC含量对白细胞的吞噬活性没有影响。在75d的养殖时间内,摄食复合营养性免疫增强剂的大菱鲆,其体重增重率(平均为95·3%)和成活率(99·4%)均明显高于未摄食营养型免疫增强剂的对照组体重增重率(68·0%)和成活率(93·7%)。  相似文献   

14.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与规模化的发展,水产品为人类提供了大量优质食物蛋白质,为国家粮食安全、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研究实践证明,营养与饲料科技贡献在水产养殖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饲料组成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营养,而且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免疫与抗病能力,营养状况是决定水产养殖动物抵抗疾病的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水产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中,水产养殖动物面临着大量的应激,如:营养、环境因子等激烈变化,易诱发疾病,甚至死亡。反之,水产养殖动物的生理与健康状况也影响饲料的利用与代谢。营养和免疫的关系显著地影响着水产养殖生产,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在过去的5年中,水产动物营养与免疫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对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多种必需营养素及其免疫、抗病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营养与免疫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其疾病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虾养殖是水产养殖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近几十年来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主要养殖种类有: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斑节对虾(P.m onodon)、日本对虾(P.japon icus)、凡纳滨对虾(P.vannam ei)长毛对虾(P.penn icilla tus)和蓝对虾(P.stylirostris)[1],创造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完善罗氏沼虾()饲料配方,降低罗氏沼虾饲料成本。研究采用3×2双因素设计,配制6组饲料,分别包含鱼油(fish oil,FO)、豆油(soybean oil,SO)、菜籽油(rapeseed oil,RO)三种脂肪源;200 mg/kg(200VE)和600 mg/kg(600VE)两个维生素E(VE)水平。养殖实验在温室水泥池中进行,每个处理3个重复,养殖期8周,每天定点定量投喂3次。结果显示,相对于FO组,SO和RO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饵料系数显著下降(>0.05)。对于血淋巴抗氧化指标,在相同VE水平下,FO组血淋巴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SO和RO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显著高于SO和RO组(<0.05)。在相同脂肪源下,600VE可显著提高FO组T-AOC活性,RO组GPX活性以及SO和RO组SOD活性(>0.05)。对于血淋巴生理生化指标,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甘油三酯(TC)受日粮影响显著(<0.05)。此外,日粮脂肪源和VE水平对肉质也有显著影响。其中,SO组肌肉鲜度和滋味强度较高;RO组鱼腥味较低;FO组肌肉亮度较高,气味强度较低。在200 mg/kg VE水平下,FO组肌肉硬度、胶黏性、耐咀性、黏性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植物油组(<0.05),而对肌肉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无显著影响(>0.05)。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鱼油,豆油和菜籽油等植物油是罗氏沼虾更优质的脂肪源,VE在以鱼油为单一脂肪源的饲料中有一定的促生长和缓解应激的作用,且脂肪源和VE均显著影响肌肉品质。本研究结果将为降低鱼油在罗氏沼虾饲料中的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孙振  王秀华  黄倢 《水产学报》2013,37(3):473-480
利用红糖与尿素为碳氮源在自然海水中培养微生物絮团,获得絮团产物,对该产物离心后进行初步的生化分析表明,絮团产物上清液中微生物胞外产物重均分子量为213281Da。絮团沉淀物中多糖含量占29.6%,氨基酸含量占12.6%。将絮团产物按0、0.02、0.1、0.5、2.5%的比例添加至低蛋白饲料中投喂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14d后分别测定实验对虾血清溶菌活力、抗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在饲料中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2.5%的对虾血清中抗菌与溶菌活力最高(P<0.05),添加微生物絮团浓度为0.5%与2.5%的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较低蛋白饵料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用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实验对虾后,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0.1%微生物絮团产物组对虾的死亡率最低。综合分析认为对虾摄食微生物絮团后,能够显著提高对虾的非特异免疫力,抗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18.
The immune defence mechanism depends mainly on germ‐line encoded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 These PRRs respond to many exogenous pathogens and/or endogenous serious signals, by recognizing some highly conserved structures such as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and danger/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 Till date, the most studied PRRs are Toll‐like receptors (TLRs). Upon activation of TLRs, there is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type I interferons (IFNs) via 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 (MyD88)‐dependent or ‐independent signalling, respectively, modulating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as well as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fish species studied to date, there are more than 17 TLRs that are identified with some showing homology to mammals, and some are unique for teleost. In the present review, more light are to be sh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specific ligands of TLRs, with focuses on their signal pathways and differe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Studies of TLRs and their role in the innate immune will potentiall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fish diseases.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100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0、500、1 000、1 500 mg的VC(以VC多聚磷酸酯为VC源)配制5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U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等指标为判据,研究VC对中华绒螯蟹体液免疫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VC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SOD、AKP和ACP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c添加量的增加,PO、Ua、UL、AKP和ACP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SOD活性则显著降低(P<0.05),表明VC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综上所述,VC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且VC适宜添加量以500~1 000 mg·(100g)-1饲料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